分享

《山海经》正解,帝颛顼之死篇,帝颛顼的正真身份让人大吃一惊!

 快乐老年435 2024-02-25

我看古籍一般不看注解,或许是这原因让我从另外的角度发现了《山海经》的诡异之处。

再加上王子朝携带周典奔楚时发生的文化断层这段历史,有古籍提到“大道既隐”、“大道裂”、“不识古之大体”等等。对今人来说那是一段充满迷雾的古史。

于是我更加觉得汉代古籍,关于三皇五帝的不看也罢!

《山海经》诡异点在哪里?各位读者跟我用科学的眼光来分析全文就知道了!

这篇涉及到一些地理、化学知识,读者需要一定的基础,否则还是略过的好。

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

从我之前写的“夸父逐日”篇,就知道大荒之XX、XX山指的是目录,非地名,不重要可略过。

“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根据全文,我分析出指的是臭氧与各种辐射之间的化学反应,包括臭氧见光分解,氧气经紫外线照射生成臭氧,太阳光谱发生变化等,看到这里各位读者觉得很离谱,是吧?但看完全文就知道我的结论没毛病。

爰有[丘鸟]久、文贝、离俞、鸾鸟、皇鸟、大物、小物。

太阳光谱,其中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微波,共有7种射线,根据数量推测文章大意,无法确定具体。

有青鸟、琅鸟、玄鸟、黄鸟、虎、豹、熊、

被大气层过滤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被过滤后各种射线会发生变化,大概是这原因所以上边7种射线改名了。

黄蛇、视肉、[璿]瑰、瑶碧,

粉尘、甲烷、 水蒸气、二氧化碳会吸收太阳辐射,这部分称为散射太阳辐射。

皆出(卫于山。丘)(于山。卫丘)方圆三百里,

这是地理学概念,到达地面的太阳直接辐射,与散射太阳辐射,合为太阳总辐射,三百里约150公里,是大气层中热层的高度。

丘南帝俊竹林在焉,大可为舟。

丘:阻隔,南:热,竹林:过滤,帝俊:极高能粒子,抠字眼组合起来译为隔热过滤膜,此处指大气层中的热层,和外层一起协同捕获高能粒子,让太阳光谱能量有选择性的通过,称“大可为舟”。

竹南有赤泽水,名曰封渊。

南:高温。赤:液态,引申为高压,由太阳粒子流冲击大气层造成的。水:流体,如离子流,因受太阳以及宇宙线辐射,在60千米以上的大气层处于部分电离或完全电离的状态。

“封渊”是大气层中的外层,是地球大气层的最高层次,高度约为500至1000公里。在这个层次,大气变得非常稀薄。然而,外层的作用仍然不可忽视,因为它与热层协同捕获来自太阳的极高能粒子,保护地球的生物和技术设备。

有三桑无枝。

臭氧的分子结构并不稳定,易见光分解,但氧气在紫外线照射下,或者大气电离层放电下会生成氧原子,再与氧气结合生成臭氧。

“三桑无枝”,描述的就是臭氧、氧气、氧原子三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

(吐槽:不得不说很抽象,没点悟性都不知道写的什么鬼!)

丘西有沈渊,颛顼所浴。

“沈渊”即是大气层中的平流层,高度约为20至50公里。在这个层次,臭氧层开始出现,氧气(颛顼)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辐射,因此称“颛顼所浴”,生成臭氧(帝颛顼),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量紫外线的伤害。此外,臭氧还负责保护地球免受宇宙射线的侵害(帝颛顼与九嫔葬焉,臭氧分解,宇宙射线被抵消,两者同时进行,故称“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

臭氧别名超氧,因此冠以帝姓,颛顼指氧气,《山海经》字字珠玑,不可将两者一概而论。

比如“烛九阴”和“炽九阴”就不是一种东西,我看很多注解觉得它们描述有点相似,便将两者混为一谈,简直大误!

(有读者评论我脑洞大开,我想说不存在的,我写的虽然不专业,也不敢说一定正确,至少逻辑上没毛病,只此一点足矣!)

PS:百度搜索:帝颛顼居帝位时头戴玛瑙饰品,以至后人大都不称他“高阳大帝”,而按外表形象亲切地称为“颛顼”——意即“圆头胖脸、头戴玛瑙的英年领袖”,看分子式O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