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演变(下)

 A松毛岭634高地 2024-02-27 发布于山东

三、联美遏苏的“一条线”和“一大片”的国际战略

自新中国诞生,我国对外一直是以反对美帝为主。直至1970 年毛泽东发表的五·二○声明,主要矛头还是对着美帝。但在这之后,我们的提法逐渐变化,虽仍然提反对两霸,但主要是指向“苏联社会帝国主义”。1973年2月17日毛泽东在会见美国基辛格博士时,提出“一条线”的思想。1974年1月5日毛泽东在会见日本外务大臣大平正芳时,又提出“一大片”的思想。所谓“一条线”是指从中国、日本经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欧洲到美国都在这条线上;“一大片”是指这条线周围的所有的国家。“一条线”和“一大片”的思想是毛泽东新的国际战略。其主旨就是要团结这“一条线”和“一大片”中的所有国家,即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霸权主义。这是毛泽东根据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苏战略态势和中美苏三国关系的变化所作出的新的国际战略抉择。这一抉择有着重要的现实依据:

第一,美苏争霸态势易位,呈苏攻美守;在两强争霸世界的矛盾斗争中,苏联处于主要矛盾方面。

进入70年代,美苏军事力量对比发生重要变化。1974年苏联战略核武器的数量赶上美国,在核武器运载工具和投掷重量方面已取优势,其近海防御性海军也发展成为一支能对美国造成威胁的远洋海军。这种军事力量的巨大变化,构成70年代美苏争夺态势变化的基础。面对这一变化,美国在战略上没有迅速作出调整,仍把很大一部分力量用在亚洲方面。而苏联则凭借增强的军事实力,利用美国陷入印支战争的困境,加紧在欧洲和中东地区同美国进行争夺。至使美国从70年代一开始便处于同苏联争夺的战略被动地位。美苏态势的变化,引起毛泽东的注意。他逐步把视美帝为主要敌人的注意力移到苏联方面。在60年代末的外宾会见中毛泽东曾几次指出:美国现在困难很大,日子不好过。进入70年代后毛泽东更明确地指出:在苏美争夺中,苏取攻势,美取守势;苏联野心很大,想霸占欧洲、亚洲,甚至非洲北部;苏联是当今世界的主要威胁。

第二,苏联在中苏边界大量增兵,挑起武装冲突,成为中国安全最大的威胁国。

在赫鲁晓夫当政的最后4年中,中苏边界虽发生过一些事件,但相对来说比较平静,还未大量增兵。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华政策比赫鲁晓夫走得更远,尤以对中国施加军事压力和进行军事遏制最为明显。1969年发生的苏军侵入我黑龙江省珍宝岛地区和新疆铁列克提地区两起武装流血冲突,是当时中苏边境最严重的事件。在苏联日益严重的军事威胁的情况下,毛泽东在国内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并在会见外宾中多次指出,苏联想控制中国;中国要准备打仗;现在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三,美国放弃长期奉行的僵硬的对华政策,为中美两国的接近提供了回旋余地。

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特别感到苏联已成为美国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于是,急迫地想通过改善同中国的关系以增强美国对苏联的力量,进而维持全球均势,保持美国的领导地位。毛泽东作为一个富有远见的政治家,当然注意到美方所作出的姿态,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毛泽东不失时机地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1970 年10月1日,毛泽东引人注目地在天安门城楼上会见了他的老朋友、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及其夫人。次日会见的照片赫然出现在《人民日报》上。这种事情的发生当然不是偶然的。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再次会见斯诺,向斯诺透露了欢迎尼克松来华的意思。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翌年2月尼克松亲访中国,并在上海签订了《联合公报》。中美关系的逐步恢复,不仅使双方放弃了敌对立场,而且为两国联合抗苏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上述情况表明:中国对外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已发生变化,由于美国的削弱和与中国关系的改善,中美矛盾已从主要矛盾降到次要矛盾;而苏联的扩张和武装挑衅,则使它与中国的矛盾激化,由次要矛盾升为主要矛盾。为此,毛泽东改变了60年代“反帝、反修”而主要是“反帝”的国际战略,适时地提出联美遏苏的“一条线”和“一大片”的国际战略。这一国际战略的总体构想是:以苏联为主要对手,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同第二世界国家的联合,建立包括美国在内的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是这一国际战略的指导思想。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亚非拉新独立国家的出现,使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出现新的组合,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三个世界。毛泽东根据这一世界形势的新特点,于1974 年2月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明确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这一理论的一个重要意义即明确了苏联霸权主义的地位。毛泽东将苏联与美国一起划为第一世界,使人们易于明确当前国际舞台上苏美军备竞赛和战略对峙,主要是为了争霸。进而明白了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同反对美国霸权主义一样,都有利于国际无产阶级和世界各国人民。这个问题的明确,对于中国有效地开展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斗争是十分有利的。

2.联美遏苏,是实施这一国际战略的重要一环。60年代末至70年代,毛泽东虽然在国内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中国陷入长期内乱,但他始终警觉地注意维护国家的安全,密切注视着国际形势的发展。来自苏联的威胁,引起毛泽东深深的思索。为避免两面作战,毛泽东高度策略地运用苏美之间的矛盾,形成和美国的联合。应该指出的是,毛泽东与美国的接触是很有分寸的。他始终把握住三点不放:一是明确中美联合的目的就是要整垮苏联的霸权主义。二是不留情面的揭露美国在与苏争霸抗衡中想打“中国牌”的阴谋。三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立场。毛泽东在中美关系问题上显露出来的胆识和远见,不仅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也为后来中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对当时的世界战略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是实施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第三世界是中国在世界上反对霸权主义可以依靠的基本力量,毛泽东对于发展同第三世界的关系始终是十分重视的。他多次指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他反对当时世界上把美国、苏联、中国称为“大三角”的说法,他对第三世界的朋友说:“我们另一个三角,叫作亚、非、拉。”(13)毛泽东对中国属于第三世界的界定,实际上是确立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位置。这为中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产生了积极影响。

4.大力开展同西方国家的友好合作,也是实施这一战略不可缺少的部分。西方国家主要是指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从其历史,从其继续保持殖民剥削残余,以及从其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来看,都说明继续保持着帝国主义特征。但是,它们现在同样受到霸权主义的控制、威胁和欺负,是制约战争的和平因素。毛泽东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引导人们看到这些国家同霸权主义之间的矛盾:一方是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另一方是霸权主义的侵略扩张。正因如此,西方国家理所当然地属于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统一战线中的同盟军。

“一条线”、“一大片”的国际战略的实施,对于建立国际斗争新格局,促进中国同更多的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提高中国的国际威望,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这一时期,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结束了中美两国20多年的敌对状态;与日本正式建交;几乎改善了同所有西方国家的关系;继续发展了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可以说整个70年代,是中国外交大踏步前进的时期。这与毛泽东国际战略的指导和影响是分不开的。

但毛泽东在联美遏苏的国际战略中对于来自苏联的威胁估计过于严重。他当时认为苏联业已变质,不再是社会主义,而是社会帝国主义,是最危险的世界战争策源地,也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在决策上把备战放在第一位,立足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国防上处于临战状态,对国际上的和平与裁军持消极态度。在同第三世界某些国家的关系中存在“以苏划线”的现象。所有这些,都使中国的对外形象和对外关系受到了损伤。

四、毛泽东国际战略所含基本思想的现实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基本上是按照毛泽东的国际战略开展外交工作的。中国的外交实践表明,毛泽东制定的各个时期的国际战略,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总的来说是顺应国际政治经济潮流和国际形势及世界格局变化的,也符合国内政策的需要。成绩是主要的。

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根据国际形势和世界战略格局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但是在大轮廓的变化中,也有始终未变的基本政策和观点,这些政策和观点可以说是毛泽东外交思想中的精华,对于我们今天的对外工作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第一,独立自主,自强自立,是毛泽东国际战略中的基本立场。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长达一百多年,从清朝到国民党政府的外交都是屈辱外交,中华民族受尽了丧权辱国之苦。历史证明,没有独立自主,就没有一切。对此,毛泽东是刻骨铭心的。早在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就郑重地指出:“中国如果没有独立就没有个性。”建国前夕,毛泽东又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有一丝一毫的干涉。”(14)毛泽东把这一基本立场渗透到他各个阶段的国际战略中去。在政治上,他始终反对依附美苏任何一方,强调独立自主处理本国事务,反对大国的控制和干涉。在经济上,他主张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强调建立不依赖大国的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认为只有经济上的独立,才有政治上的独立。在对外学习上,他主张独立思考,反对生搬硬套;认为对外国经验的学习,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必须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加以研究。这些思想仍然是我们今天对外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正如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所说:“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第二,为新中国创建和平的国际环境是毛泽东国际战略中始终一贯的国家目标。列宁依据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将长期并存的客观规律,提出了和平共处思想,目的在于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创造一个和平环境。毛泽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坚持并发展了列宁这一思想。在理论上他反复强调中国的建设需要和平环境的重要性。认为“保持和平环境,这是大家最大利益”(15),是我们对外工作的主要目标。在对外交往中“应该把思想体系上的分歧和政治上的合作分别开来。思想体系上的分歧不应该妨碍一国与另一国在政治上的合作。”(16)中国应该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从实践上来看,毛泽东三个阶段的国际战略的实施无不是以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国际和平环境为目标的。当今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决定了中国仍然要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作为外交的根本目标。

第三,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的正义斗争,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是毛泽东国际战略中的主要内容。毛泽东认为:中国同亚非拉国家在历史上都遭到过西方帝国主义的压迫,有着类似的历史遭遇;独立后又面临着发展经济,防止帝国主义颠覆的相同历史任务,因此中国应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和合作。中国人民要为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并且要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在外交工作上,依然坚定不移地奉行毛泽东一贯倡导的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的方针。邓小平在1984年5月会见外宾时明确说:“中国永远属于第三世界,这是我们对外政策的一个基础。”“中国永远不会称霸,永远不会欺负人,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

第四,密切关注世界形势和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及时调整本国的对外政策,是毛泽东制定国际战略的基本方法。纵观新中国对外关系的历史,人们可以看到,毛泽东十分重视国际形势的变化,注意分析国际政治力量之间矛盾关系的演变,并依此精辟地概括国际格局,适时调整本国的国际战略。这一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形势的发展,制订出战略策略并不断加以调整的方法,为中国提供了在国际舞台上生动活泼地施展身手的可能性。面对当今风云变幻,扑溯迷离的国际局势,我们更需要很好借鉴毛泽东制定国际战略的辩证科学方法,及时调整外交政策,以使国家主权、民族利益不受侵害。

第五,团结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建立广泛的国际反霸统一战线,这是毛泽东国际战略中的主要策略手段。毛泽东在国际战略的制定中,很注意在认识世界格局和战略格局的同时抓主要矛盾,组织统一战线。新中国建立后长时期里的反对美帝的统一战线和70年代后的反对苏联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都是这方面的突出实践,收到了好的效果。进入80年代,由于我们正确执行与两个超级大国都不结盟,并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分别同它们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外交政策,显然,已谈不上什么组织固定的反对它们的统一战线。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统一战线这种外交斗争形式了。在当前同发展中国家结成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统一战线,仍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外交策略。然而现在所说的统一战线,不是针对哪一个国家或哪一个国家集团的,也不是要我们出面组织,更不是要我们来当这个统一战线的“头”。而是在一定的国际场合,针对一定的问题,自然形成的一种联合行动;反对的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行为。现实情况表明,毛泽东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进入8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出现了转折性变化。全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和平,二是发展。与此同时,国内形势也起了变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把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党对国际战略又作出一次重大调整,其核心是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一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经过综合客观分析,转变了对战争危险估计过高的看法,作出了和平可以维护的切实判断;二是转变了外交战略路线,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这次重大调整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新的形势下对毛泽东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坚持和发展。它表明中国的外交在成熟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