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花夕拾)张仲景留一方,用于“蒸发水气”!阳气一动,湿气难留

 扫地僧一一 2024-02-27 发布于江苏

朝花夕拾,旧事重提。这是从前推送过的内容。今天,温故而知新。

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和参考。文中所述方剂,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 我想和你聊聊经方,五苓散。

你知道吗?这是张仲景留给后人的,用于“蒸发水湿”的方子。

太多专业的话,暂且不提。你听我讲下面这段有趣的医案故事。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当时29岁。

大概两个月前啊,她因故和家里人吵了一架。

吵完了以后,可能是说得话太多了吧,她就感觉十分烦渴,而且怒气未平,喘着粗气,伴随一点心慌,身上还有些颤抖。

这一看,的确是气坏了。

图片

她觉得烦渴啊,所以当时就到厨房,喝了好几碗的温开水。

本以为,水喝下去,解渴了,身体能平复下来。但令她万万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早晨起来,她就发现只要一听到自来水的声音,或者倒洗脸水的声音,就特别心悸、惊恐,说不出来的害怕。

这是咋回事?患者不解。接着,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这就是看见水就心悸心烦,莫名惊恐,腹部肚脐旁边的位置都跟着跳动。

这可咋办?患者就到医院去看。

看西医,西医说不出原因。看中医,有人说心血不足,但是用补心安神之法,效果不好。

最后,此患找到一位医家。医案记载,是当时赤峰的一位中医前辈,叫金广辉。

刻诊,患者舌红,苔白腻,脉弦。就诊当时,患者表示自己纳呆,腹胀,烦闷不安,头晕目眩。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听不得水声,也看不得水。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书方一首。但见——

茯苓20克,猪苓15克,肉桂6克,泽泻15克,白术15克,枳壳15克,焦三仙各15克,莱菔子20克,龙骨25克(先煎),牡蛎25克(先煎),生地黄20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5克,枣仁25克,菖蒲10克,一共开4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之后,惊奇地发现,惧水之感豁然消失,其他不适也跟着大大缓解。这时候,原方不变,再投3剂来巩固。最终,患者诸证悉平,而且经过长时间随访观察,病情没有反弹。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

现在,我给你说说这背后的道理。

图片

你看啊,这个人的病,出在饮水以后。几碗温开水下肚,第二天就犯病了。

一般人啊,是不会这样的。喝水,怎么能喝出病呢?

但这个患者,有一个特殊情况,这就是在生气郁怒,怒气未消的时候,连续喝了好几碗水。

这带来的结果,就是水湿之气进去以后,化散不开,输布不及。因为患者当时肝郁气滞啊,生气、肝郁,气机郁滞,中焦运化一定受到阻滞。所以,她喝下去的水湿之气,化散不开了。

散不开会怎样?就聚在一起,成为水饮。水饮停聚中焦,所以患者肚子跟着一跳一跳的。中焦气化受阻,所以患者纳呆腹胀。水饮居于中焦,清阳之气不升,所以患者头晕目眩。同时,水饮之气作为阴邪,还时时威胁心这样一个阳脏、火脏,故而当听到水声之时,水湿之气被引动起来,上凌于心,患者就顿时心慌心悸、心烦不安。

你说说,患者这时候得多难受?

怎么办?就得化中焦的水湿之气。怎么化?你来看方子——

茯苓20克,猪苓15克,肉桂6克,泽泻15克,白术15克,枳壳15克,焦三仙各15克,莱菔子20克,龙骨25克(先煎),牡蛎25克(先煎),生地黄20克,山茱萸10克,枸杞子15克,枣仁25克,菖蒲10克,一共开4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这里头,茯苓健脾利水,猪苓和泽泻善于利水利尿。三者配合,下通水道,令湿邪随小便而去。白术,健脾燥湿,配合茯苓健脾和中,杜绝湿气之源。同时,加肉桂。肉桂能干嘛?温阳。你可不要小看这6克肉桂的加入。它帮助患者温阳以后,阳气就升发起来,仿佛太阳升起来。如此,中焦的水湿之气,才会被“蒸发”干净。

由于患者腹胀纳差,所以在以上用药的基础上,加枳壳、焦三仙和莱菔子。由于患者总是心慌不安,所以加龙骨、牡蛎来来重镇安神,配枣仁养心安神,配菖蒲开窍醒神。

图片

最后,用生地、山萸肉、枸杞子。为何?这是在滋补肾阴。患者就诊时舌红心烦,可见有一点虚热,故而滋阴清热。同时,滋补肾气,也有利于水湿的排解。因为肾主水。

这里头最核心的东西,你记住,是茯苓、猪苓、泽泻、白术和肉桂。

这些,构成了五苓散。只不过,桂枝变成了肉桂。

五苓散,源于《伤寒论》,原方猪苓9克,泽泻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桂枝6克,作散剂,每次服用6到10克,多饮热水,取微汗。此方可以利水渗湿、温阳化气。它最初治疗的还是伤寒太阳蓄水证。这个,涉及到伤寒的六经传变,比较艰涩,今天我们先不说。

关键是,它可以治疗痰饮和水湿内停诸证。其中对痰饮病的治疗,主治症候,和医案里患者十分类似,就是“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晕……”。为啥脐下动悸?因为水气内动。

为啥能治疗痰饮和水湿内停啊?因为这里有利水的,比如泽泻、茯苓、猪苓。有健脾厚土,增进运化之功的,如白术和茯苓。关键是,这里有桂枝。桂枝,温通阳气啊。阳气升起来,热量上来了,就蒸发水湿之气了。这是全方的点睛之笔。

上文医案里,桂枝换成肉桂。因为患者当时并没有表证。桂枝解表啊。如果无需解表,就用肉桂。肉桂温阳的力道,比桂枝强一些。

总之,这五苓散,是中医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代表方。打个比方,就是蒸发湿气。它能治的病,多和痰饮水湿有关系,比如眩晕啊,水肿啊,心悸啊,前列腺增生啊等等。

好了。关于这个五苓散的故事,我就和你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