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气在针灸中的重要性不必多说了。得气的感觉非常多样,本文更是详列针刺与艾灸得气各种不同的感觉。除了定位与操作,守神确实很关键,而且患者也要做到,这点小编有切身体会。越是凝神聚气,得气越强,效果越好。 作者/赵粹英 何谓得气?指针刺、艾灸穴位后,产生经气的感应。 《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强调了针刺过程中得气的重要性。 《灵枢·小针解》中称气至之后要“慎守勿失”。 历代针灸医家在为患者治病时均非常重视针刺得气与否,认为其与疗效密切相关,《标幽赋》中就有“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的记载。赵粹英在临床应用中,非常重视得气与否,她认为不仅针刺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得气,艾灸也同样需要重视得气。 《灵枢·终始》曰:“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标幽赋》中云:“轻滑慢而未来,沉涩紧而已至……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轻浮、滑虚、慢迟也。入针之后,值此三者,乃真气之未到也。沉重、涩滞、紧实也。入针之后,值此三者,是正气之已来也。” “秋刺皮肤,循理,上下同法,神变而止。” “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
“恬憺虚无,精神内守” “合形与气,使神内藏”
《灵枢·邪客》云:“持针之道,欲端以正,安以静,先知虚实,而行疾徐,左手执骨,右手循之。”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 明代《针灸大成》云:“未得气者,若鱼之未吞钩,既吞得气,宜用补泻”。 《灵枢·行针》中讲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 《千金要方》云:“炷令平正着肉,火势乃至病所也”,“灸两胛中各一处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流水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