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因北交所而死的公司,至少是已成功上市公司数量的10倍

 victorkong66 2024-02-27 发布于福建
图片

2021年9月初,国家领导人宣布设立北交所。一石激起千层浪,令很多企业家和投资人浮想联翩。2021年11月15日,北交所正式开市。截止目前,在北交所上市的公司超过240家。再加上2019年7月22日开始交易的科创板,以及更早的注册制,这两个板块成为过去三年里接纳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板块。

那些有一定的创新属性、科技属性(例如,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一定的成长速度和经营规模的中小企业,借着政策的春风,蠢蠢欲动,跃跃欲试。在过去三年里,至少有1200多家成功上市,数量创历史最高。与此同时,A股不断暴跌,科创板50和北交所50指数,从最高点至少跌去了60%,北交所一度每天的交易量不足50亿,无数股民损失惨重。

最近一年来,根据我的观察,以及与一些曾经打算上市,已经进入上市辅导阶段、后来因故放弃的公司的接触,我得出如下结论:因为北交所而死(至少是元气大伤的)公司,至少是已经成功上市公司数量的10倍。换言之,有两三千家公司,因为北交所的推出,不仅没有得到大力发展,反而出现严重的经营问题。

为什么呢?

第一,所有冲着上市而去的公司,经营动作都会严重变形(更不要提那些财务报表做假账的)。为了让申报材料变得好看,投资扩建新的厂房,扩招人员,做大销售额和固定资产的数字。一旦无法上市,在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销售业绩断崖式下降,只能采取裁员降薪、固定资产清仓大甩卖等方式。企业经过两三年的折腾之后,损失惨重,内部矛盾激烈。

第二,无数风险投资者,一看到某公司有上市的机会,就会如饿狼一样蜂拥而至,希望能进行Pre-IPO之前的投资,在三五年内能赚到快钱和暴利。一旦公司上市失败,这些“明股实债”的所谓的风险投资,就得完全由企业来承担。企业不仅要归还风险投资的本金,每年至少要付出7%以上的利息。更可怕的是如果有对赌协议,企业在股权方面损失更大,流血更多。

第三,上市辅导中的各种券商、会计师事务所、律所等,不管公司能否上市,都稳赚不赔。少则上千万,多则上亿。而且,关于上市的迷梦,很多时候都是被这些外人(VC、券商等)忽悠出来的,VC还有被埋无法退出的风险,而券商等赚取服务费,做得就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只有未成功上市公司“偷鸡不成蚀把米”,会付出了血淋淋的代价。进一步讲,如果按照现在证监会的“申请即担责”的新法,对于那些申请上市的过程参与严重的财务造假的相关利益方,将来都可能“吃不了兜着走”。

第四,很多公司上市动机不良,主要就是为了圈钱,或者希望通过上市来缓解创业团队内部的利益分配的矛盾。一旦申请上市失败,昔日的矛盾可能更进一步激化,企业内部鸡飞狗跳,士气低迷。

以上只是我能想到的部分可能性。欢迎大家后台留言分享,您所观察到的其他悲剧和原因。

图片

大约1年前,在每次关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分享中,我都会反复强调:绝大部分专精特新企业根本不适合上市。有的人根本不理解。在此我公开再解释一下。

第一,截止2023年7月,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评选结束,全国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000多家。即使按照每年上市400家计算,你至少也需要平均排队30年。你能等那么久吗?再说,中国股市只吃不拉,横向扩张而不长高的这种现状(退市公司数量很少,融资规模甚至比美国股市多很多,上证指数长期在3000点徘徊等),已经引起了股民的愤怒。以后大概率需要做到每年上市多少家,就必须有同等数量的上市公司退市。只有这样,经过10年左右的循环之后,A股才能身强体壮。

第二,绝大部分“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所在赛道的市场容量非常有限,全世界的市场容量可能就在50亿左右。即使一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做到世界第一,也就是20亿左右的营收规模;即使做到国内第一,也就是10亿左右的规模。更何况目前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里,营收规模超过5亿的,寥寥无几。这种企业很少有风险投资公司感兴趣。即使能侥幸上市,市值规模也非常有限(很可能长时间小于30亿左右),都是一些微盘股。根本就没有多少券商专门调研,予以重点关注,交易量会非常小,将来就是一些僵尸股,没有多少“炒作”的价值。

第三,对于那些拟上市的专精特新小巨人公司,我经常给出的建议是:首先要老老实实地经营,依靠自己的内生力量稳扎稳打,争取成为一个现金牛。如果要发展,可以靠公司的内部融资或者低息的银行贷款(目前给予小巨人企业的经营贷款最低可以做到4%以下,资金成本低廉),日子同样可以过得很滋润,千万不要做那种不切实际的上市梦。如果非得要上市,只能沿着产业链的上下游进行并购整合,或者对竞争对手进行“合并同类项”。但是,这就非常考验公司管理者的资本运作能力和管理能力,尤其是并购后的整合能力了。

灰姑娘如果非得要做公主的梦,最后一定是“黄粱一梦”,醒来之后更凄凉。

不如早点看清残酷的现实,把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图片
图片

《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 2 :

专精特新之路》

【内容简介】

“专精特新”是中小企业发展的人间正道,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助于解决脱钩断链中的“卡脖子”问题,也有助于补短锻长、提升产业链韧性,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本书收录了近年来赵向阳博士关于“专精特新”的主要研究成果,其中既有宏大的理论思辨,也有细致的案例研究,还有充满激情的个人叙事;既有接受央视采访的回答,也有为国家政策制定者所撰写的内参,还有发表在个人公众号上的忧国忧民之思;既具有思想性,也具有实操性,而且可读性强。本书适合政策制定者、企业家、管理者和管理学者阅读。

【目录】

1 解读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实事清单》背后的机遇和问题

2 如何搞好“专精特新”?给政府部门的几点建议

3 中国“专精特新”离德国的“隐形冠军”有多远?

4 普通中小企业如何走上“专精特新”之路?

5 讯达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成长之路

6 “专精特新”之后的路,该如何走?

7 龙头企业如何带动“专精特新”企业共同成长?

8 围绕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 1 000 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

9 如何快速解决 100 多万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就业问题?

10 以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

11 数字经济“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新探索:基于成都的实践

12 “专精特新”企业是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和重要基础

13 如何帮助“专精特新”企业持续创新?

14 就“专精特新”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接受央视采访 

【精彩书评】

向阳是性情中人,讲实话。我认为,他具备“三见”的能力:看见、洞见、远见。他眼光犀利,善于观察,思维活跃,勇于探索,认真思考,想得深远。中国与世界都处于大变局之中,因此,我特别喜欢读他的文章。

——周南   

(香港城市大学退休教授)

近年来一直关注和拜读向阳老师的文章,我能强烈感受到他对管理学深刻的理解、非凡的视角和罕见的理性思辨力。除了管理学学术之外,我还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作为一个读书人浓烈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相信本书中的这些文章能启迪和激励更多的创业者在企业发展、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事业中做出更大的成绩。

——欧阳建平   

(天阳宏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收到教授或企业家们寄来的新著作,我一般都是翻翻就放下了。每年都有10余件类似的事情。为什么?绝大部分著作都是走“中国企业实践+摘抄欧美经典管理理论做注解”的套路,我习惯了中国商学院教授绝大部分就是欧美教材翻译官的模式,我更习惯了中国管理学界关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粗浅到让人无法忍耐的描述与定义。但是,赵向阳博士的书,还是让我震撼。

——佟景国   

(华景咨询(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

【赵向阳博士简介】

赵向阳博士,陕西旬邑人。北京师范大学经管学院副教授。“中国管理50人论坛”成员之一。

多学科交叉融合,知识面宽广、从物理学、到心理学、再到管理学。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本科,北京大学心理系硕士,德国吉森大学心理系博士。

教学重点包括创业者心理、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全球商务与国际企业管理、管理案例研究与教学、管理哲学等。

近年来主要研究专精特新企业,德日模式、共同富裕等。曾经就相关主题接受《新闻联播》采访,应发改委旗下某智库邀请撰写内参,某些爆款文章全网阅读量超过两百万。

曾经出版畅销书《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020)。近期又出版了《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2:专精特新之路》、《大变局下的中国管理3:商学院批判与自我革新》。

早年曾在SONY,SAMSUNG等公司从事营销工作,后来两次创建自己的企业,在某些领域产生重要的社会影响。

曾经与多个企业家平台组织有过比较紧密合作,包括正和岛、创业黑马、创业成长互助联盟等。

图文编辑 | Adel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