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中战役:解放战争的“基本盘”之战

 兰州家长 2024-02-27 发布于甘肃

如果把三年解放战争当作一个整体来看,最大的特征之一便是“以少胜多”。

重庆谈判时,中共方面统计的兵力总数为127万,其中东北兵力只有3万,而国民党方面在内战初期的总兵力为430万。

1948年西柏坡“九月会议”,毛主席预计解放战争还要打三年,计算方式是每年可歼敌一百个旅左右。当时的国共兵力对比是365万比280万,解放军仍是以少打多。

​晋中战役:解放战争的“基本盘”之战

网络图片:九月会议

解放战争中知名度最高的“以少胜多”,自然是决定大局的淮海战役。影视剧中,蒋介石那句“80万对60万,优势在我”,成为了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梗”。

今天要讲的这场“以少胜多”之战,是发生于“九月会议”前不久的晋中战役。

这场战役,徐向前用6万兵力,完胜了阎锡山的10万余人马。虽然规模远比淮海战役小,但不论是宏观上还是微观上,晋中战役都非常精彩。

宏观上,晋中战役是华北军区成立后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对我方建立稳定的“基本盘”起到了关键作用。

微观上,此战是徐向前元帅全程亲自指挥的最后一战,也是徐帅最拿手的运动战的经典战例之一。

晋中战役的背景,可以从毛主席东渡黄河开始说起。

02

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离开陕北,东渡黄河的时间是1948年3月。船到东岸,便是晋绥解放区的山西境内。

主席一行进入河北是在4月上旬,于13日抵达了晋察冀解放区领导机关所在地城南庄。

在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段主席驻地因敌特泄密而遭到飞机轰炸的剧情,就发生在城南庄。电影拍得很还原,毛主席身穿“毛巾睡衣”的这个细节,来自于聂荣臻元帅的回忆。

​晋中战役:解放战争的“基本盘”之战

影视截图:电影《建国大业》

5月27日,毛主席抵达西柏坡,和其他中央领导人会合了。从此,这里成为了周恩来所说的,“就是天天发电报”,“叫前线天天打胜利仗”的,“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

毛主席在城南庄只待了一个多月,但落实了一件大事:正式合并晋冀鲁豫军区和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军区。

小杜(公众号:杜衡记)的理解,这次合并的意义在于:稳住“基本盘”,为全面反攻提供依托。这就好比一个人打拳,下盘(华北)越稳,打出去的拳头(东北、中原、华东 )就越重。

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华北一直是各方面基础都较好的解放区,属于中共的“基本盘”。但也有强敌干扰,一个是阎锡山,一个是傅作义。

其实从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这三个解放区的名字里就能看出,阎锡山控制的“晋”,是华北各解放区无法连成一片的主要障碍。

​晋中战役:解放战争的“基本盘”之战

上面这张是解放战争第一年的态势图,可以看到,在华北有两片长条形黄色区域(国民党统治区),西面这片即为阎锡山的控制区。

再来看第二年态势图的变化,中共虽然丢失了张家口,但1947年11月解放石家庄后,连通了晋察冀和晋冀鲁豫。

​晋中战役:解放战争的“基本盘”之战

然后,1948年5月解放临汾,华北解放区在晋南的最后一个“缺口”也补上了,阎锡山还控制着晋中地区,但已是“瓮中之鳖”。

华北军区的成立,和解放临汾“同步”发生,就是因为客观条件已成熟。

攻克临汾的,便是徐向前。

03

抗战胜利后,徐向前一直在延安枣园养病,直到1947年3月中共中央撤离延安。

徐向前随队撤到了绥德,在那里住了几天后,便向中央打报告,要求去晋东南前线工作。中央复电同意,安排他去太行山休养,待恢复健康后再前往晋冀鲁豫军区。

6月中旬,徐向前被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当时,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和政委邓小平已开始挺进大别山,所以三人并未见面,只能通过电台联络。

刘邓大军南下后,晋冀鲁豫军区的正规部队严重不足,所以徐向前的第一项任务便是练兵。在后来的晋南、晋中各次战役中担任主力的八纵,就是在此期间通过地方武装组建的。

阎锡山国民党军的特点是“善守”,而解放军又缺乏城市攻坚战的经验,这是徐向前在晋南作战的最大“难题”。

从运城到临汾,每一场攻坚战都打得不容易,特别是临汾战役,打了72天。按阎锡山的理解,临汾是被解放军用挖地道这个“土办法”打下来的。这个理解虽然片面,但也确实反映出了徐向前的“不容易”。

​晋中战役:解放战争的“基本盘”之战

临汾战役的同期,东北民主联军在打长春,但进行得并不顺利,所以林彪提出改“攻打长春”为“围困长春”。毛主席虽然最后同意了这个方案,但也在电报中表达了不满,认为林彪反映的困难太多,主席还用临汾战役举例,以说明敌人的顽强防御不是坚不可摧的。

临汾战役的意义非常大,因为它标志着晋南的彻底解放,如前图所示,晋绥、晋冀鲁豫、陕甘宁三个解放区在这里连通,形成一个更稳固的“下盘”。

至此,华北这个基本盘里唯一的“缺陷”,便是晋中。这里看上去已是“囊中之物”,但晋中平原是山西的“粮仓”,阎锡山可以以此为依托,组织一定规模的反攻,威胁我方整个“基本盘”的稳定性。

这便是晋中战役的背景。

04

5月17日临汾战役结束,20日华北军区成立,所属野战部队被编为第一、第二两个兵团(后于8月份编为三个兵团)。

军区司令员为聂荣臻,徐向前任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及政委,第二兵团司令员为杨得志,罗瑞卿和杨成武任第一、第二政委。

军区成立后,第二兵团转战热西和冀东,以配合东北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而第一兵团则进入了临汾战役后的休整期。

​晋中战役:解放战争的“基本盘”之战

网络图片:解放战争时期的徐向前

6月,彭德怀致电中央军委,希望徐向前率部西渡黄河,加入西北战场。不久后,杨得志也来电,建议第一兵团出战绥远打傅作义,以配合第二兵团的作战。

但毛主席都没同意。因为,主席更关注晋中,要把这个“基本盘”彻底打稳。而且这一步不能走得太慢,因为晋中的麦收季节马上到来,如果让阎锡山“吃”到这波补给,以后将更加难“啃”。

毛主席知道第一兵团的困难很大,本就是新组建的部队,又是疲惫之师,还要以少打多,所以主席提出的目标是:保卫麦收,并相机在运动中歼敌一至两个师。

决战晋中,也是徐向前所想,但他提出的歼敌目标却是:四至六个师。

徐帅为什么要自领“军令状”?可以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来分析。

客观原因是战局的走向。如果只消灭一、两个师,虽然能实现“保卫麦收”的目标,但阎军的实力未遭受根本性打击,对未来解放太原不利。

主观原因是徐帅的自信。首先是对部队战斗力的自信,虽然是新部队,但几场硬仗下来,成长非常快;其次是对士气的自信,“啃骨头”的攻坚战都拿下了,大家都对“吃肉”的野战跃跃欲试;最后是对解放军打运动战的自信,这是徐帅的“拿手好戏”。

​晋中战役:解放战争的“基本盘”之战

这个大胆的歼敌目标也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的考量。

“天时”是指大势,解放军的强大攻势已全面展开,各地捷报频传,国民党军的士气低下;“地利”是指在平原地区打运动战,我是内行你是外行;“人和”是群众基础,解放军保卫的是老百姓的麦收。

晋中战役的过程,本文不详述了,之前的文章《从孤城到孤岛:解放战争中的阎锡山》中提到过。

主要分析一下,解放军之所以能够实现“以少胜多”的几个要点。

05

阎锡山在晋中战役前,悟出了一个对付解放军的法子,总结为“一跑万有,一跑万胜”。

换言之,阎军打算“跑起来”和解放军对打运动战,有点“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意思。

为此,阎锡山将他最精锐的部队编成了“闪击兵团”,分三路出击执行机动作战任务。

阎锡山悟出的这个“新打法”正确吗?道理上对,但事实上错了。

很多事情,不是想不想得到的问题,而是做不做得到。运动战必须依赖指挥员的应变能力和经验,以及战斗部队的高组织度,不是靠一个想法在短期内就能掌握的“技能”。

蒋介石在这方面就比阎锡山务实,只要条件允许,时间和物资充裕,蒋介石都会尽量避免和解放军对打运动战。比如在孟良崮战役前,国民党军的“乌龟阵”就一度让陈粟大军无从下手。

阎锡山准备大打运动战,反而成为了徐向前决定提高歼敌目标的原因之一。

06

运动战的核心是“灵活机动”,战术上要做到“出奇制胜”,最后是“集中兵力在预设战场歼敌”。

这便是晋中战役“以少胜多”的三个要素。

“灵活机动”是基础,也就是阎锡山讲的要“跑起来”,但“跑起来”不够,还得“跑得快”,光这一点,阎军就输了。

晋中战役是运动战,也是人民战争,老百姓在支前,地方武装在设伏、破路、埋地雷。这样一来,国民党军的机械化优势被削弱,同样是两条腿跑,就看谁的意志力更强了。

​晋中战役:解放战争的“基本盘”之战

网络图片:解放战争中的支前运动

晋中战役的关键一步“棋”,是在第二阶段。当时双方已打成 “顶牛”的状态,阎锡山派出了最精锐的赵承绶集团,打算和解放军决战。

徐向前判断,阎锡山不敢让赵承绶集团离太原过远,所以只要避开他南下的锋芒,我军主力北上,就能断其后路,逼迫赵承绶返回太原,然后在预设战场打歼灭战。

要想实现这一应变计划,就得“跑得快”。当时八纵的司令员王新亭曾向徐向前请示,让部队休息两天,因为天气热,行军消耗大,而且八纵在第一阶段打得也很辛苦。但徐向前没有同意。

在徐帅的概念里,“时间就是无形的战斗力”,关键时刻应该咬牙猛进,“上去一个班是一个班,上去一个排是一个排,不管三七二十一,能围住敌人就行”。

赵承绶集团,就是这样被解放军“不管三七二十一”给围住的。

​晋中战役:解放战争的“基本盘”之战

自制图:赵承绶部返回太原路径

完成了奔袭任务的八纵,其实在第一阶段时,因为动作缓慢而错失了分割敌人的战机。这个故事和抗美援朝时著名的38军类似。

晋中战役的第二个要素是“出奇制胜”。徐帅在“顶牛”态势中果断北上,开辟新战场,是其一。

另一个“出奇制胜”是在战役之初,徐帅先是用疑兵做出西渡黄河,加入西北战场的姿态,然后主力隐蔽开进到晋中平原东侧山区,直接在敌军腹地开战。

这一步对阎锡山来说有两个“想不到”。一是想不到刚结束临汾战役的徐向前部敢于发起进攻;二是想不到进攻不是从南至北逐步推进,而是直接来了个“拦腰斩断”。

所以阎军在战役最初就被打乱了部署,手忙脚乱中,装备最精良的“亲训师”全军覆没。八纵一口气缴获了24门崭新的山炮和12门崭新的重迫击炮。

​晋中战役:解放战争的“基本盘”之战

自制图:晋中战役第一阶段围歼“新训师”

最后一个要素,“集中兵力在预设战场歼敌”。

徐帅对战场的选择非常“讲究”。首先要一马平川,有利于我军歼敌;其次要远离公路和铁路,并且外围有河流山川阻挡,不利于敌军逃撤或来援;最后要连接或靠近解放区,可以获得后方支援。

晋中战役的两个主要战场的选择,都符合上述三条。

“集中兵力”,也是“以少胜多”的关键。如果说阎锡山有什么机会能避免晋中战役完败的结局,那就是在赵承绶被包围之后,做到集中兵力在一处实行强突。

但赵承绶狂妄自大,采取了三路分击的突围方式,结果被解放军“各个击破”。

晋中战役“以少胜多”还有一个要素,就是人民战争。

​晋中战役:解放战争的“基本盘”之战

到了战役尾声阶段,已经不是“以少打多”,而是“以多抓少”,支前民工、当地老百姓、部队非战斗人员,都参与了进来。一个老汉用扁担缴了19个敌人的枪,三个新华社记者俘敌37人。

此战过后,华北这个“基本盘”就彻底稳固了。虽然后来的太原攻坚战打得漫长而艰苦,但晋中战役之后,阎锡山已完全丧失了主动进攻的能力。这是“大决战”拉开序幕前的重要一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