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总结|3篇伤寒小结精论

 yrfei 2024-02-27 发布于四川

来自:AYXT

证治小结篇:
一、伤寒治喘五方
1、麻黄汤(见于35、36条)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用麻黄汤治喘要抓住两点:第一,一定要是一个外感风寒的喘。第二,必须是无汗而喘。此外还要注意患者的体质。

2、小青龙汤(40条)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治疗外寒内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痰多而稀,或痰饮咳喘,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用小青龙汤治喘要抓住水饮内停的症候特点。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43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祛风,降气平喘。治疗太阳病下之后微喘,表未解者。症见桂枝汤证兼有肺气上逆,胸闷气促。用这张方子治喘要抓住太阳中风营卫不和兼有胸闷气逆的特点。
4、麻杏石甘汤(63条)麻杏石甘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治疗邪热壅肺证,症见身热不解,无汗或有汗,咳逆气急,鼻翼煽动,口渴,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用麻杏石甘汤治喘要抓住外感风热,肺热咳喘的临床特征。
5、葛根黄连黄芩汤(34条)葛根黄芩黄连汤解表清里,治疗协热下利,症见身热,下利臭秽,肛门灼热,胸脘烦热,口渴,喘而汗出, 舌红苔黄,脉数。用葛根黄连黄芩汤治喘要抓住协热下利而兼有喘的症候特点。


二、伤寒治利四法
1、调理升降法此种方法是用于胃肠气机紊乱,升降失常,斡旋失司导致的下利,治用泻心类辛开苦降,寒热同调,攻补兼施。代表方剂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2、温中补虚法此种方法是用于脾虚运化失司,寒湿下注的下利,治用理中类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代表方剂有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桂枝人参汤。
3、涩肠固脱法此种方法是用于脾肾阳虚,关门不固的滑脱下利,治用桃花汤类温中涩肠止泻。代表方有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
4、利小便实大便法此种方法是用于水湿内停浸渍肠道的下利,治用五苓散外疏内利,温阳化气。
代表方剂五苓散、真武汤。

治法小结篇:
总治法: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一、太阳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的主要治法是汗法,因其兼证不同,可兼用下、清、温、补。(至于汗法和其他治法的先后治则关系,详见于太阳病篇《表里先后治则》一文,所以在此就不赘述了)。
汗法有三种情况:
1、恶寒发热,无汗身痛,脉阴阳倶紧的伤寒麻黄汤证。
2、恶风发热,汗出脉缓的中风桂枝汤证。
3、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如疟状,脉微缓(弱)的麻桂合方(有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汤)
注:疟疾有两大特点:1、寒热往来 2、发有定时,此处指寒热往来。

二、阳明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阳明病的主要治法是清法和下法,兼有汗、温、和。邪在经用汗法,根据不同情况可选用葛根汤、桂枝汤和麻黄汤。阳明热证用清法,阳明实证用下法。
阳明病起手三法:
1、热在上焦的热郁胸膈证,治用栀子豉汤清宣透热。
2、热在中焦的胃热弥漫证和胃热弥漫气津两伤证,治用白虎汤辛寒折热和白虎加人参汤兼以益气生津。
3、热在下焦的水热互结又伴阴伤证,治用猪苓汤清热利尿育阴。至于下法和其他治法详见阳明各篇之中,此处略。

三、少阳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少阳病的主要治法是和法,以小柴胡汤为代表。少阳病禁汗、吐、下和利尿。少阳三禁要详明,汗谵吐下悸而惊。甚则吐下利不止,水浆不入命难生。

四、太阴篇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太阴病的主要治法是温法和补法,根据不同情况可兼有汗法和下法。太阴病是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司,升降逆乱,邪从寒化,寒湿下注的症候。对于脾阳虚脾气虚的脏虚寒证常用四逆辈和理中类治疗,对于太阴经脉受邪,经脉气血不和的症状常选用桂枝加芍药汤一类治疗。

五、少阴篇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是一组心肾阴阳倶衰,而又以肾阳虚衰为主的,具有全身性正气衰弱的症候。少阴病的主要治法是温法和补法,兼用汗法、清法和下法。少阴寒化证用温法,方用四逆、通脉四逆、白通汤一类。少阴热化证有补法和清法,方用黄连阿胶汤和猪苓汤。太少两感时可用汗法,选用助阳解表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和麻黄附子甘草汤一类。

六、厥阴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病或寒,或热,或虚,或实,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常随证施治,并无定法。具体治法和方剂详见于厥阴病脉并治篇。

七、霍乱病篇
呕吐而利,此名霍乱。霍乱病的主要治法是温法,根据不同的情况可结合汗法和补法。对于真阳虚衰有兼有阴伤的霍乱,治用四逆加人参汤,对于表热未解的霍乱,治用五苓散,对于脾阳脾气虚的霍乱,治用理中汤理中丸一类。对于阴胜格阳的霍乱,治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汤。

方剂小结篇:
一、麻黄汤类麻黄汤是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基础方。方药组成:麻黄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类方有:
1、小青龙汤是治疗外寒内饮水寒射肺而喘的常用方。药物组成: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半夏、干姜、五味子、细辛。小青龙汤中还有一个常用的配伍结构“姜辛味”,这是温肺化饮的基本结构。
2、大青龙汤是治疗外寒里热高烧不退的常用方。药物组成:麻黄汤加石膏、大枣、生姜而成。
3、麻杏石甘汤是治疗肺热而喘的基础方剂。药物组成:麻黄、石膏、杏仁、炙甘草。
4、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治疗湿热黄疸兼有表证的常用方。药物组成:麻黄、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赤小豆、连轺(即连翘根)、生梓皮(可用桑白皮或茵陈蒿代替)
5、麻黄细辛附子汤是治疗阳虚感冒的基础方剂,药物组成:麻黄、细辛、附子。
6、麻黄附子甘草汤也是治疗阳虚感冒的基础方剂,但它是为阳虚感冒轻证而设的。药物组成:麻黄、附子、炙甘草。

二、桂枝汤类
桂枝汤是发汗解肌,调和营卫的基础方。柯韵伯说:“外证得之解肌调营卫,内证得之化气调阴阳。药物组成: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类方有:

1、小建中汤是治疗中焦虚寒,里急腹痛的常用方。药物组成: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而成。
2、桂枝加芍药汤是治疗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用的常用方,缓急止痛,疏通经脉。药物组成:桂枝汤再加芍药。
3、桂枝加大黄汤是治疗太阴经脉气血失和属实证的方剂。药物组成:桂枝汤加大黄。
4、当归四逆汤是治疗血虚寒厥的常用方,温经散寒,养血通经。药物组成: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当归、细辛、通草而成。
5、炙甘草汤是治疗心悸、胸痹的常用方,益气滋阴,通阳复脉。药物组成:桂枝汤去芍药加熟地、人参、麦冬、阿胶、麻子仁而成。
6、桂枝加葛根汤是治疗风邪在经,经气不利的常用方。药物组成:桂枝汤加葛根。
7、葛根汤是治疗寒邪在经,经气不利的常用方。药物组成: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8、葛根加半夏汤是治疗太阳阳明合病,但呕不利的常用方。药物组成:葛根汤加半夏。
9、桂枝加桂汤是治疗奔豚的常用方。药物组成:桂枝汤倍桂枝而成。(桂枝在此是平冲降逆)
10、桂枝新加汤是治疗伤寒发汗后气虚身痛的常用方。药物组成:桂枝汤加芍药生姜一两人参三两而成。
11、桂枝附子汤是治疗太阳中风兼有阳虚的常用方。药物组成:桂枝汤加附子而成。
1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是治疗太阳中风兼喘的常用方。药物组成: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13、桂枝去芍药汤是治疗太阳误下后胸闷脉促的常用方。药物组成:桂枝汤去芍药而成。(这里涉及到仲景的用药规律,胸闷不用芍药。)
14、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是治疗太阳误下后胸闷脉促兼有阳虚的常用方。药物组成:桂枝汤去芍药加附子而成。
15、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是治疗心阳暴脱亡阳失神的常用方。药物组成: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龙骨、牡蛎、蜀漆 。


三、苓桂剂
苓桂剂是以茯苓、桂枝为主组成的一组具有温阳化气、健脾利湿的方剂。
1、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苓桂朮甘汤)是治疗伤寒水邪上冲导致的奔豚的一张名方。后世广泛应用水湿痰饮的治疗。药物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2、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是治疗伤寒胃虚停水证的一张名方。药物组成:茯苓、桂枝、生姜、炙甘草。
3、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苓桂枣甘汤) 是治疗伤寒水邪上冲欲作奔豚的方剂。药物组成:茯苓、桂枝、大枣、炙甘草。
4、五苓散是治疗太阳膀胱蓄水证的一张名方。药物组成:茯苓、猪苓、白术、桂枝、泽泻。

注:奔豚是病人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的症状。
导致奔豚的病机主要有三种:
1、郁火上冲所致  (治用奔豚汤)
2、水邪上冲所致  (治用苓桂剂)
3、寒邪上冲  (治用桂枝加桂汤)

四、苓芍剂苓芍剂是一组由茯苓、芍药为主组成的具有温阳利水兼以养阴的方剂。
1、真武汤是治疗少阴阳虚水泛证的名方。药物组成:茯苓、附子、白术、芍药、生姜。
2、附子汤是治疗少阴阳虚身痛证的名方。药物组成:茯苓、附子、白术、芍药、人参。
3、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治疗伤寒脾虚水停证的方剂。药物组成:桂枝汤去桂枝加茯苓、白术而成。


五、承气汤类
承气汤类是一组以泻下药为主组成的具有泻热、通便的方剂。
1、大承气汤是治疗阳明腑实重证的名方,既通便又泻热。药物组成:大黄、枳实、厚朴、芒硝。
2、小承气汤是治疗阳明腑实轻证的方剂,以通便为主。药物组成:大黄、枳实、厚朴。
3、调胃承气汤是治疗阳明腑实证以热为主的方剂,重在泻热。药物组成:大黄、芒硝、炙甘草。
4、麻子仁丸(以通便为主所以用小承气汤做底方)是治疗阳明脾约证一张名方。药物组成:小承气汤加麻子仁、杏仁、芍药而成。
5、桃核承气汤(泻热为主所以用调胃承气汤做底方)是治疗太阳蓄血证的一张名方。药物组成: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而成。

注:脾约证是指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导致大便干结的症候。

六、泻心汤类泻心汤类是一组调畅气机治疗心下痞证的方剂。
1、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热痞的方剂。药物组成:大黄、黄连 (无需煎服,开水浸泡片刻即可)。
2、三黄附子泻心汤是治疗热痞兼有阳虚的方剂。药物组成:大黄、黄连、黄芩、附子(先煎附子,三黄浸泡)。
3、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痰气痞的一张名方。药物组成: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炙甘草。
4、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胃虚客热上扰痞的常用方剂。药物组成:炙甘草、半夏、干姜、黄连、黄芩、人参、大枣。
5、生姜泻心汤是治疗水气痞的常用方。药物组成:半夏、干姜、黄芩、黄连、生姜、人参、炙甘草、大枣 。

注:心下痞是指 心下胀满堵塞不通的一个自觉症状。凡是以心下痞为主证的症候,就叫做心下痞证。

七、四逆汤类
四逆汤类是一组以温里药为主组成的具有回阳救逆的方剂。
1、四逆汤是治疗少阴真阳衰微阳衰阴胜证的名方。药物组成:附子、干姜、炙甘草。
2、通脉四逆汤是治疗阴胜格阳证的著名方剂。药物组成:四逆汤倍附子、干姜而成。
3、四逆加人参汤是治疗阳衰兼有气血不足的常用方剂。药物组成:四逆汤加人参而成。
4、白通汤是治疗阴胜戴阳证的常用方剂。药物组成:附子、干姜、葱白。
5、白通加猪胆汁汤是治疗阴胜戴阳证兼有格拒的名方。药物组成:白通汤加猪胆汁、人尿而成。


八、理中汤类
理中汤是一组以温中健脾药为主组成的具有温中祛寒、健脾补气功效的方剂。
1、理中丸是治疗中焦脾胃虚寒的基础方。药物组成: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2、桂枝人参汤是治疗脾虚协热利的一一张名方。药物组成:理中汤加桂枝而成(理中汤又名人参汤)
3、附子理中汤是治疗脾胃虚寒兼有肾阳虚的常用方。药物组成:理中汤加附子而成。


九、栀子豉汤类
栀子豉汤类是以清热药为主组成的具有清热除烦功效的方剂。
1、栀子豉汤是治疗热扰胸膈的虚烦证的常用方。药物组成:栀子、淡豆豉。
2、栀子甘草豉汤是治疗栀子豉汤证兼有气虚的方子。药物组成:栀子、炙甘草、淡豆豉。
3、栀子生姜豉汤是治疗栀子豉汤证兼有呕吐的方子。药物组成:栀子、炙甘草、淡豆豉。
4、栀子干姜汤是治疗上热下寒,身热不去,微烦的常用方。药物组成:栀子、干姜。
5、栀子厚朴汤是治疗心烦腹满,卧起不安的常用方。(心烦是郁热扰心,腹满是气滞不疏)药物组成:栀子、厚朴、枳实。
6、枳实栀子豉汤是治疗大病愈后劳复的常用方。药物组成:枳实、栀子、淡豆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