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宵节记忆/丁晓光

 中华汉语文史馆 2024-02-27 发布于山东

元宵节记忆

文/丁晓光

当人们还沉浸在浓浓的年味里时,不想元宵节已悄悄来到了身边。

印象中,小时候的元宵节除了满大街的人头攒动,各式小吃飘散喷香的味道外,就属孩子身后那闪烁着红红烛火的兔子灯最吸引眼球了。于是常常吵着闹着向大人讨要,直到自己也拉着兔灯汇入到那人流中,喜悦才在嘴角荡漾开来,也不怕晶莹的泪水还挂在脸.上。

稍大些,才知道元宵节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称“元夕节”,又名“灯节”或“灯夕”。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一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故此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记得儿时的自己,是最喜欢元宵节上的兔子灯的。那时,家里很穷,当然无法满足我购买花灯的愿望,看着我盯着邻居小孩那盏兔子灯羡慕的眼神,爷爷总是不顾劳累,在昏暗的灯光~下亲手为我扎上一只。虽没有买的那样的精致,还略显粗糙,但足以使我兴奋不已,拖着灯就往外奔去。这时爷爷一边在身后追,-边说:“慢点跑,别摔着!”我哪还能顾得了那么许多,一个劲地涌入到伙伴中,自豪的神情溢于言表。

如今的孩子,真的是生活在蜜罐子里。元宵节当日,老婆煮了一锅元宵,有芝麻馅、豆沙馅、还有鲜肉馅的,喊来女儿好一起过个圆满的节日。可是,女儿竟嫌元宵不好吃,吃了几个便不吃了,说:“还不如出去吃肯德基呢!”

看着女儿不屑的样子,记忆居然一下回到了我的童年。当时,物质匮乏,买什么都得凭票,母亲好不容易攒了些粮票,排队买来糯米粉,足足忙活了半天为我们做了“实心元宵”,那种什么馅都没有的园子。当元宵端上桌子时,那热气腾腾,滴溜滚圆,白白嫩嫩的“大弹子”,飘着糯米隐隐的香味,看得我们早垂涎欲滴了,都迫不及待地用汤勺撩起来就往嘴里送,母亲见状急忙叮嘱:“慢着点,热汤团能烫死人哦,慢点!”实心汤团和着淡淡甜甜的汤汁,我们吃了一碗不够,直到将锅子吃了个底掉,这才罢手。看着我们的馋样,母亲只是在一旁默默看着,慈祥和蔼的笑意写满脸颊。

现在的元宵节,人们赋予了它更多的新元素。那满大街红红的灯笼,红红的中国结,随风摇曳着年的味道,春的神韵;红红的福字,红红的对联,书写着年的美满,春的灿烂;红红的灯谜,红红的兔灯,洋溢着年的结束,春的开始;红红的世界,红红的心情,预示着年的希冀,春的期待----

年的结束止于元宵节,但何尝不是又一年璀璨红火的开始?虽然年味在逐年渐淡,但我知道对于元宵节的记忆,将永远留在心底,想都也丢不开了!

作者简介:

丁晓光,原籍江苏南通,在上海生活近50年,如今系上海银行外包保安。作者平时喜爱文字,常有习作在《惠南报》《周浦文学》《浦东安全生产》等报纸发表,也曾在《新民晚报》《组织人事报》《上海大众卫生》《浦东时报》《松江报》《鹤翔航头》《新场报》等报纸上有所斩获,在《辽宁文学》、《听最美声音》、《大连文学》、《大东北文学》、《乡土文学公众平台》等微刊上也有诗歌散文小说发表,并在不少征文比赛中获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