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真相(经典必读)

 新用户07285SYK 2024-02-28 发布于北京

解读:若水

朗诵:一凡

原著:伊夫·博萨尔特

编辑:慈怀读书(ID:cihuairead)

知乎上有个问题:你见过最通透的人是怎样的?

其中有个高赞回答: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假如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当下,内心的烦躁便是制造痛苦的根源。

活得通透的人,往往对世间的一切都看得很平淡。因为他们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对人生有自己特有的见解,而不是固执地认为自己遭遇的不幸,是命运的有意针对。

今天带来的这本书《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会从55个有趣的思想实验中得到启发,引领我们进行更深入地思考,教会我们如何辩证地看待人生。

本书作者伊夫·博萨尔特,曾在瑞士卢塞恩、苏黎世及德国海德堡攻读哲学,还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其研究方向是知识论和语言哲学。

现在就一起走进这本书,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这些人生真相,获得内心的平静。

良心,是做人的底线

雨果说过:“良心,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生来就有的那么一点知识。”

有良心者,往往知道什么事情该为,什么事情不该为。即使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也不会被眼前利益驱使,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可心存不善者,往往会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惜牺牲他人利益。

如何区分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出于良心呢?给大家先假设一个场景。

假如你到一家很想进的公司面试喜欢的工作,那工位对穿着有要求并且只招募一人。这时你发现他白色衬衣有污迹很影响面试结果,可你出于私心并没提醒他更换衣服,导致他被扣了印象分。这样的举动在书里就就属于消极的不作为。

那么,假如这污迹是你偷偷弄上去的,目的是想要消灭强劲的竞争对手,让自己获胜的机会更大一点,那这样的举动就是积极的作为。

在作者看来,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在道德上都会受到责备,但积极的作为更应该受到良心的谴责,即便两者造成的结果是一样的。

因为消极的不作为相当于是任由人或物往坏的方面发展,却不会去补救或提供帮助,而积极的作为相当于是有意为之,故意损害他人利益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不管是积极的作为还是消极的不作为,都是缺乏良心的表现。良心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底线,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要懂得明辨是非,在获取利益的同时,不得损害他人的利益。

还记得马未都曾讲述过这样一件事:

他的一位朋友在家道中落后,想将家里的传家宝卖给他,换一些钱来补贴家用。马未都得知后,对他说:“钱我照市价给你,这件宝贝我替你保管。”

多年后,当朋友创业成功想赎回传家宝,却又担心涨价时。马未都则笑着说:“放心,我原价返还!”朋友大受感动,俩人成了一辈子的挚友。

守好做人的底线,不是完全地固守成规,我们还要有一种“利他”的思维,主动为他人创造价值,帮助他们面对生活的困境。这是良心的驱使,也是塑造品德和修养的根本。

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有一颗良心,不算计他人,才能活得更轻松。

一切痛苦,来源于你对事物的消极解释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过痛苦的经历。

比如你通宵熬夜做的方案,却被同事盗用抢功,而你却投诉无门;

又比如你和相恋十年的男友准备谈婚论嫁时,却发现男友背叛了你;

当你面对这些痛苦时,你会抱怨命运对你的不公,陷入无尽的悲伤?还是会把这些经历看作是人生的一次成长,吸取教训后继续奋力前行呢?

作者认为,真正让自己痛苦的,并非外在事物,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判断。

当我们把困境看成是一种威胁,我们就会整日活在痛苦中难以自拔;相反,假如把困难看成是一只纸老虎,或是督促我们前行的动力,我们才会以更积极的心态,解决当下的烦恼。

看过这么一个故事。美国有位女士“塞尔玛”,因丈夫奉命从军留她一人在沙漠地带,她又和周边人语言不通没法交流,为此她感到很孤独很痛苦,度日如度年。

但父母的一句话改变了她对周围事物的看法。

父母信中提到:“两个人从监狱的窗户往外看,一个看到的是地上的泥土,另一个看到的却是天上的星星。”

从父母的信中,她领悟到好心态的重要性后,积极采取行动,尝试和周边人交朋友。

当她发现他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相处,反倒还送她很多珍贵的东西时,她内心的痛苦才慢慢瓦解。

就如书中提到,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事物,就应该试着改变面对事物的态度。事物的多层次展现,也给了我们多角度思维的延伸。以平和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事物,会拓宽美好的一面,较少负面消极的影响。

痛苦是可以通过我们自身去排解的。我们可以试着接受痛苦的存在,而不是去排斥它。

理性地面对周遭的一切,消极的分析和判断会影响思考的深度,只有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当前的问题,痛苦才会逐渐消失于无形。

选择越多,反而越焦虑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便利,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多。可是,过多的选择并没有带给我们快感,反而使我们更加焦虑。

就如作者提到的那样,从3种果酱里选1种的结果,会比从15种里选1种更让人满足。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

因为在如此多的选择中,每一个选择所对应的结果我们是无法预料的。对于未知,我们会感到迷茫和恐惧。一旦选择后,我们就会赋予它很多的期望值,满意度自然大大降低,从而处于懊恼之中。

有位朋友,是大学里被公认为品学兼优的校花,追求她的男生特别多,为此她很苦恼。后来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她选择了一个对她不错的男生。可事后她发现男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她又陷入深深的后悔中。

其实,这正是最大化者的状态。所谓最大化者,就是只能接受选择里最好的那个。但毕竟时间和精力有限,我们无法穷尽所有的选择,结果一旦没有达到预期,就会开始质疑最初的选择。

而与之相反的是满足者。满足者在选择过后,就不会和其他的选择做比较,而是认为自己当下的选择才是最好的。

我们在做出选择时,需要弄清楚自己内心的真正需求。然后将这些需求进行合理地排序,比如画优先等级、建立筛选标准,适当做出取舍,以此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选项。

当然,选择后最重要的事,是学会做一个满足者。对选择带给我们的价值和收获表示感激,以更宽容的态度去对待利弊,这样才能从中获得幸福,而不是只留下抱怨和悔恨。

追求目标时,过程比达成更重要

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很多时候,我们目标的实现也就在那一瞬间,但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往往是很漫长的,也是最值得怀念的。

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在追求目标的时候,过程常常比达成更让人快乐。

因为当我们一开始就把目光盯紧结果时,就会加重自己的心理负担,让自己处于患得患失的状态,没有办法踏踏实实地努力,这样很可能就会面临失败。

曾经,著名的高空钢丝表演者瓦伦达,无数次在高空钢丝上表演都平安无事,但有次表演却让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那场表演跟平时的不一样,观众都是知名人物,如果他能顺利完成走钢丝的表演,就能为团队带来不少利益和合作机会。

于是他在上场前,不停地自我暗示:这次表演太重要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最终,他在走钢丝时,仅做了几个简单的动作后,就从高空中坠落身亡。

越是在努力的过程中心浮气躁,越不能专心致志地做好当下的事情,结果就演变成一种悲剧。

人生最美的风景,其实就在路上。当我们在这过程中投入全部的热情和精力时,便产生了足够的专注力和思考力。越是在过程中把握住进度和分寸的人,越能超常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自己赢得更多成功的机会。

即使努力过后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但努力的过程也会让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上有句很流行的话:懂得很多人生的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过不好这一生,在于我们只是浮于这些道理的表面,并没有对这些道理深入地加以思考并付出行动。

说到底,痛苦的根源在于想不通、看不透。当我们试着走出去,见识更大的世界,见识更多不同的人,才会发现这社会没有所谓的对与错,容纳才能静心,静心才会幸福。

愿每个人,在看懂人生的真相后,依然满怀信心地过好这一生!

*解读:若水,多平台签约作者。愿你能透过我的字里行间,变得有点不一样。

发布于:上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