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二聚体升高就是肺栓塞?!还有这15种可能

 洞天禅悟 2024-02-28 发布于云南


近年来,D二聚体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患者经常可以看到自己的化验单里有D二聚体这个项目,那D二聚体指标异常到底代表着什么呢?


D二聚体是怎么形成的?


让我们从凝血机制说起,在凝血的最后阶段,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被切除A肽和B肽后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随着纤维蛋白单体浓度的增加,这些单体之间相互聚合形成多聚体。

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作为辅因子,与凝血酶共同作用,激活凝血因子XIII。活化后的XIII因子促使相邻的纤维蛋白分子的r链之间形成交联,从而形成稳定的纤维蛋白聚合体。有凝血就有纤溶机制,在血栓形成的同时,机体也会产生一些抗纤溶的物质,将纤维蛋白聚合体降解,形成包括E片段和D片段的终产物。D二聚体其实是纤维蛋白聚合体有纤溶酶酶解作用下形成的交联在一起的纤维蛋白分子D-D片断的聚合体。

图片

因此它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特异性检查,能较为可靠地反映凝血酶的生成及纤溶活性。它的生成或增高反映了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激活。在临床上疑诊为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中,当血浆D-D浓度低于某一临界值时,其阴性预测值大于90%,由此可以作为排除VTE的筛选试验。

近年来,随着方法学的不断进步,最近,D-D检测的应用已深入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心血管疾病、激素替代治疗、恶性肿瘤以及抗凝治疗领域。


D二聚体检测指标的正常范围


定性:阴性;

定量:小于 0.5 mg/l(不同设备、不同试剂,正常值会不同)。


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升高常见疾病:

图片

1、DIC

微血栓形成,以及继发性纤溶亢进,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显著高于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定量、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等筛选检测试验。

2、白血病

白血病细胞中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这种促凝物质的作用类似于组织凝血因子,可激活外源凝血系统。如M3型白血病早幼粒细胞之嗜天青颗粒,含有大量蛋白溶解酶,当细胞破坏时,它们被释放入血流,即可直接激活因子X,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另外,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也含有强烈的促凝物质。

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5000μg/L。强烈的化学或放射治疗,杀灭大量白血病细胞,使含于白血病细胞内的促凝物质释放入血,导致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达到20000μg/L或更高。大多数患者随着治疗和白血病细胞水平降低而D-二聚体水平也降至较低水平。

当外周血中白血病细胞数量降低后,D-二聚体水平逐步降低。绝大多数的白血病患者是形成DIC,极少数为静脉血栓。白血病患者发病早期D-二聚体水平即升高,化疗后下降,动态观察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变化,有助于病情判断和疗效观察。

3、急性心肌梗死及脑血栓形成

患者急性发病时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增高,D-二聚体检测不仅可作为观察心肌梗死病情的一项指标,而且也是观察溶栓治疗的一种理想检测方法。

4、恶性实体肿瘤

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中血栓发生率约10-30%,其中以腺癌并发血栓的发生率最高,其中包括胰腺癌、支气管与肺癌、胃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肾癌、膀胱癌、恶性组织细胞瘤。癌症患者术后血栓(特别是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发生率可高达50%,其中90%患者D-二聚体水平升高。

肿瘤细胞内容物中有一种高糖物质,结构类似组织因子,在代谢过程中可以显著激活凝血系统,导致血栓形成,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的水平显著高于良性肿瘤,而形成的血栓多为静脉血栓,少数为DIC。对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病人是否伴有DIC和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5、外科手术后

组织损伤后对凝血系统的激活可使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另外,除组织损伤可以导致出现血栓形成趋势外,如果患者自身存在遗传性抗凝缺陷,或者存在风险因素的情况下,易发生静脉血栓,导致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6、正常妊娠后期的生理性高凝状态下

D-二聚体水平增高,孕妇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妇女(p<0.05),但低于妊高征孕妇(p<0.05),测定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妊高征患者高凝状态的诊断、疗效检测和预后判定有重要意义。

7、肺栓塞

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且栓塞的面积以及栓子的大小与D-二聚体水平显著相关。

8、肝脏疾病

研究发现肝脏疾病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肝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9、继发性纤溶亢进

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原发性纤溶症时,D-二聚体不增高。陈旧性血栓形成时,D-二聚体不增高。

10、组织损伤

D-二聚体水平增高,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幅度与损伤的时间与程度相关。

11、急性失血与慢性失血

都会导致D-二聚体水平增高。

12、长期卧床、口服避孕药、遗传性抗凝系统缺陷等

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3、糖尿病

存在广泛的血栓病变时,D-二聚体水平显著增高。

14、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几乎所有的DVT患者D-二聚体呈阳性,血浆D-二聚体阴性可以基本排除DVT可能。D-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大小的变化,因此可作为溶栓治疗和肝素抗凝的用药指导及疗效观察:治疗期间持续较高,说明治疗无效;含量再升高,预示血栓再发生。

15、肾病综合征以及肾功能衰竭

肾病综合征以及肾功能衰竭时,D-二聚体水平可显著增高。

目前D-二聚体检测的特异性较低(即针对某一疾病的诊断特异性),故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作为辅助诊断或筛查项目。甚至有时候我们要检测D二聚体,目的并不是为了明确这个诊断,而是为了排除这个疾病。因此,当你看到自己凝血检查中D二聚体升高也不必惊慌,还是需要进一步结合临床才能明确代表什么意义。
图片

授权转载、投稿等请联络梅斯医学管理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