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有被好好爱过,会对痛苦上瘾,比起快乐,也许人们更迷恋痛苦。

 小贤心理 2024-02-28 发布于江苏

人类都是恋痛的,具体表现在喜欢舔口腔溃疡的伤口,咬掉嘴上的死皮,撕下手指上的倒刺,和一遍遍回忆某些瞬间。

这世上,几乎没有任何生物喜欢为难自己,除了人。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为难自己,不然整个世界的基调不会是爱与和平,而是被无尽的痛苦所取代。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有一些人热衷于待在令自己难受的环境中,在他们意识里可能并不想这么做,因为人都是趋利的,这些人好像有某种难以言说的隐伤,使其深陷泥潭之中,徘徊在快活轻松与痛苦的两个端点之间。

既然一时间无法从痛苦的泥沼中全身而退,面对如此困境,或许找寻其中的意义才能换得一线生机。

日常生活中,人们彼此表达祝福时常常说“一定要快乐”之类的话,追求快乐成了很重要的人生目标。

对很多人来说,追求痛苦也同等重要。

一再拖延让自己处于焦虑当中是痛苦上瘾吗?

在人际关系中总是扭捏,无法让自己尽兴开心是痛苦上瘾吗?

总是咬手指,就算咬破了也停不下来,是痛苦上瘾吗?

谈恋爱,每次都是同一类型,恋情结束原因相似是痛苦上瘾吗?

......

很多人都听过网瘾,性瘾,赌瘾或酒瘾......

这些“瘾”字之前是某种物质(网、酒)或行为(性、赌),代表的是对这些物质或行为的沉迷带来的某种快感。

而痛苦上瘾,似乎并不多见,因为“瘾”字之前是一种心理状态,看不到摸不着,无法具象化而并不普遍,但不代表不常见。

网瘾,性瘾,赌瘾或酒瘾......

这些“瘾”是顺应词,也就是这些物质或行为的叠加直接产生生理上的快感;

而痛苦上瘾是一对矛盾词;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既然是痛苦,为什么还会上瘾呢?

不断地把自己置于痛苦之地,难道仅仅是“痛并快乐着”吗?

对“痛苦“之所以”上瘾”,因为“痛苦”曾是我们精神“呆”过的地方。

换句话说,对痛苦上瘾是我们幼年体验过并由于获益而在青少年或成年后仍主动选择的重复需要。

我用了“曾”,并不代表现在不是。

只是我们需要借助过去了解现在,从而明白痛苦上瘾的核心、内在动力机制以及功能。

一些人喜欢反复咬指甲、撕扯伤口、拔毛发,一些人任由自己沉浸在痛苦的回忆里,跟祥林嫂一样,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回味、复述,还有一些人会无意识地制造各种不愉快,破坏原本温馨美好的生活,这都是主动寻求痛苦的表现。

对习惯痛苦的人来说,痛苦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也是容易让人上瘾的。

当一切顺利的时候,他们依然惶恐不安,等待着痛苦的降临。

当痛苦真的来到,他们又生气又释然:

我想得果然没错,它又来了,这才是正常的生活。

时时刻刻活在担心忧虑里,从不允许自己真正开心:

反正痛苦迟早会来,现在开心也没有用。

这一点有时也体现在咨询中,一些来访者会在症状好转的时候突然中断咨询,相比过去的痛苦,可能会好起来的现实更令他们害怕。

他们宁愿继续待在痛苦里沉沦、煎熬,不断重复过往的模式,也不敢从痛苦中逃离出来。

痛苦能抵消掉部分冲突。

我们都知道,正常的作息能帮助身心拥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一些处于严重冲突中的人,他们很难获得类似的体验。

喜欢熬夜的人写了一个段子:

我也不知道在等什么,反正就是睡不着。

或许我们会觉得好笑,却非常真实,很多人的夜晚就是这么度过的,直到身体疲乏到精神难以支撑的时候,才会不甘心的闭上眼睛。

冲突意味着精力在内耗中丧失,冲突还给他们身心带去了极大的困扰。

冲突经常以自我攻击的方式显现,比如让自己陷入低落的情绪中,同时伴有严重的内疚感。

通过让自己痛苦而减轻内疚淹没身心的威胁。

就像很多有着强迫性重复的人,他们“主动”选择让自己长期处在痛苦的情境中。

有些在原生家庭中没被爱的女孩,从小的经历是重男轻女,父母漠视,物质匮乏等等。

缺爱的她们就迫切的想寻找一份爱,为了保持一段关系,他们会表现出超乎寻常的包容能力,忍耐能力和原谅能力。

现实往往她们付出越多,越容易陷入到一个不健康的关系,寻找对他们并不好的伴侣。

更气人的是,这个不好的伴侣,往往是他们自己选的。

那一次被误以为心动的创伤预警就是悲剧的开始。

更确切一点讲,是悲剧的延续。

为什么会有这个情况的发生呢?

当一个人经历创伤,同时没有周围人帮他处理,他自己也不具备处理能力的时候,为了保持内在秩序的不崩溃,我们内在的心理防御机制就会帮我们合理化当前情况,以实现认知的协调一致。

具体的过程是:承认自己被伤害的合理性。

被爸妈虐待的小孩会认为,都是因为自己不乖才会挨打。

长此以往,认知就会发生偏移。

成年以后,当他感觉到可能受伤的信号时,过去的创伤体验被唤起,他感受到的表面现状就是心动,接着不可自拔的陷入爱情。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会重复地爱上偏执的人,暴力的人,伤害他的人。

这一切在他的世界,是合理的。

其他人旁观,会觉得这个人怎么就痛苦上瘾啊。

事实上确实已经产生了某种最痛苦的成瘾机制。

主观意识里,人是因为做错了选择,所以才会有后悔的痛苦。

潜意识里恰恰相反,一个人是向往后悔的感觉,想让自己后悔,才会作出错误的选择。

或者不管选择哪一个,都会惋惜另一个的好。

也就是说,痛苦有时候可能是一个人主动追求来的,有的人故意让自己痛苦,让自己活得拧巴。

这听起来不可思议,事实就是如此。

他们觉得自己配不上好的人,配不上好的事物,那就用痛苦惩罚自己。

痛苦的时候他们就能得到心理安慰:你看,我都这么痛苦了,算是配得上了吧。

跟自己过不去的人,是习惯了痛苦,对痛苦上了瘾。

对痛苦上瘾,是因为熟悉

有的人上瘾,是用糟糕的关系,后悔的感觉,伤害的疼痛来惩罚自己。

也有的人,会用“成功”来惩罚自己。

拼命工作,把自己折腾得很累,一丝一毫都不敢停下来。

赚了钱之后,也享受不了富裕的生活。

就像我们在社会新闻中,看到那些努力工作然后猝死的成功人士。

他们也是痛苦上瘾,用追求成功的痛苦来惩罚自己。

习惯于做失败者,或者一定要做成功者,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对痛苦成瘾,以此惩罚自己来重复感受那个痛苦体验。

他们为什么不敢让自己快乐,为什么对痛苦上了瘾,为什么生活得如此拧巴?

因为他们的身体里,住着两个小人,一个叫本我,一个叫超我。

本我代表着欲望,代表着本能,代表着享受。

超我代表着严格,代表着标准,代表着规则。

本我总会在身体里叫嚣:我该享受一下啦,我要去恋爱,我要去吃美食,我要休息。

超我说:你配吗?

“你看你那德性,配有人爱你吗?

你看这么多人比你努力,你配休息吗?

你看你这条件,配用好的东西吗?”

大多数的时候,本我和超我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如果两者矛盾过于尖锐的时候,人的很多行为就会表现得拧巴。

这时,痛苦是他们的选择,也是他们的防御机制。

就好像本我在揭开自己的伤疤,露出鲜血淋漓的样子,告诉超我:

我已经痛苦了,我得到了惩罚,我现在配了吗?

超我说:你随意。

超我,代表着父母对我们的期待,对我们的要求。

虽然他们不在我们身边,可我们却早已经把他们的要求内化。

超我,也代表着社会文化对我们的洗脑: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似乎吃苦才是对的,享乐就是堕落。

痛苦,是他们为自己的快乐支付的价格。

痛一点,才敢安然生活。

要是太顺遂,他们会无所适从。

痛苦的产生直接提醒了一个人的当前生活状态。

比如癌症,现代社会癌症频发,而癌症的高发地常常伴随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这仿佛在提醒每个人,如果片面的极端发展,会导致身体的失衡。

因此宣泄痛苦或者割除痛苦并不会给心理咨询中的来访者带来实质性的变化。

我们的身体是有记忆的,它记得病原体的样子,通过长期的共存带来保护。

而心理和身体是一样的。

它也有这个“记忆”,它记住创伤或情结的样子,并通过不断重复这个“记忆”,尝试找到出路更好的保护自己。

1920年,弗洛伊德在论文《超越快乐原则》中提出“强迫性重复”这个概念。

“强迫性重复”是指在潜意识,我们会不断重复我们早期生活经历中的创伤或者情结发生的情境,即使这种重复带来的后果是痛苦的。

这种强迫性重复常常以对“痛苦上瘾”来表达。

痛苦上瘾是一种指向自我的精神暴力形式,这种暴力形式可以是强烈的,比如自伤;

也可以是隐蔽的,比如总是让自己的事业不成功,让自己的婚姻不如意等身在其中却很难觉察的方式;

或者长期让自己陷入焦虑或抑郁情绪状态、生活刻板流于形式,都是痛苦上瘾的不同表现形式。

而上瘾代表着一种程度,具有延续性,反复发生,有愉悦感的同时带来伤害。

屡屡可见的可能就发生在你的身边:

无论谈多少次恋爱,有过多少次婚姻,几乎都是一样的恋人类型

婚姻中的配偶与父母一方极其相像

每次谈合同,关键时刻掉链子

无论多么努力,每一次的创业结局都一样失败......

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因为这些都在潜意识里运行,我们只是知道很痛苦,在相同的亲密关系模式、职业瓶颈、人际矛盾......

不断的在痛苦中循环,“痛”此不疲。

只要痛苦背后潜藏着的无意识没有被意识化,痛苦还会重复出现。

而且随着你对痛苦背后的无意识的视而不见,这些引发你痛苦的事件可能会越来越惨烈。

在一部电影《黑天鹅》里,女主角丽娜长期和母亲单独生活在一起,在生活工作当中时时被妈妈控制和安排,自己一直以一个乖乖女出现。

妈妈的控制所带来的长期压抑最终引发了丽娜的分裂,其人格分裂出了一个狂野邪魅的黑天鹅,并常伴随自残。

最后丽娜在结束演出后,在无意识当中将刀捅向了自己。

由此可见,其实痛苦并没有如今流行的所谓正能量负能量之分。

它只是在表明过往你的生命中还有些使命有待完成,而如果继续不去面对,则会展现更加惨烈的一面,而如果由此去探索其背后无意识的表达,则将人引向积极发展的道路。

人由此走向成熟和完整。

如果你可以清晰的意识到痛苦,那么欢喜赞叹,你还如此鲜活的活着。

只要你去面对,一条通向未来的路将会在你面前展开。

成瘾的本质,是错误的自我疗愈

疗愈痛苦的瘾是完全有可能的,前提是我们是否找到了“成瘾”的根源。

在对痛苦成瘾的研究过程中,表现多种多样,归根结底,都来源于内心未被满足的情感需要,或缺乏亲密关系,或缺乏安全感,或逃避内心深处的伤痛与困境。

面对痛苦成瘾,我们有两个选择:

一是置之不理,继续用习惯的方式逃避问题,然后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二是通过专业咨询,看清楚背后的原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会化解这种痛。

可以通过微信和咨询师进行1对1咨询预约.

作者简介:柏 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