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能做成一件事的前提,就是自律

 爱读书的百合 2024-02-28 发布于河南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走上坡路,但又想走得不那么费劲。

世间哪有那么好的事,能走上人生巅峰又轻而易举。要知道你看到的轻而易举只不过是背后经过了无数次自律的叠加。

那些成事的人,未必是最聪明的人,只是日复一日的坚持和深耕。

自律的程度,决定了你能走多远,也决定了人生的高度。一个人有多自律,就能完成多少目标。

这句话,我也想说给我的孩子听,没有什么成功是随随便便就能企及的,所有目标的达成,都需要时刻自律的坚持。

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我知道孩子在学习上不够自律,常常有很多好的想法,但缺乏说干就干的行动力,以至于总是把想做的事拖延成“待会再说”,然后也没做。

而我为了想让孩子情绪不受困扰,就索性随他意愿了。

当然,佛系的管理有好的一面,也有缺失的部分。在佛系管控中,孩子情绪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很自由、很开心,每天都乐呵呵的。

缺失的部分,就是成绩一直中不溜,甚至在后两个月还有下滑,这是让我挺遗憾没有及时介入的一件事。

其实,孩子有好几次跟我说自己有种说不出来的不舒服感,自己有点烦,感觉自己荒废了好多少时间,又不知道该如何去自律。

我当时以为孩子一直在走上坡路,心想着走慢一点也无妨,反正又没走下坡路。还宽他的心说:妈妈对你没什么要求,只希望你积极、乐观、保持目前的状态就行。至于成绩真的无所谓了。

当时的我陷入了一个认知误区,以为孩子原本就很进取,在上坡路上压力已经很大了,就不想再增加他的心理负担,一直想帮着他释放一点压力。

还劝他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开心就好了,还表示我对他的状态一直挺满意的。

让我很纳闷的是,我帮孩子减压时,他还很不耐烦地打断我表示“我什么都不知道”,根本无法理解他目前的心境。

现在想来,就是孩子当时想自律,又做不到自律时的苦闷。而我却误以为孩子状态一直很好,而没有及时伸出援手,甚至还劝他对自己降低要求,给自己松绑

其实,没人能做到真正的持续自律。很多时候,都需要他律来助推自律,尤其是像孩子很容易高估自己的自律性。

在想要自律而做不到时,就会产生自责,自责久了又会形成内耗,越内耗时越不知所措。慢慢的目标也模糊了,执行力变成了纠结,不知不觉中走了下坡路。

那么想做到自律,要怎么办呢?通过孩子上学期走的弯路,我总结出三点:

首先,自律的前提是要有一个矢志不渝的目标。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容易变成“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间歇性勤奋。

只有一个坚定不移的目标,才能作为灯塔一样,始终指引着前行。

目标就像是长期锚定的一股劲一样,要是松懈了或者荡然无存,就会像浮萍一样飘哪算哪。

其次,持续自律需要用他律来倒逼和助推。别高估自己,也别低估人性的惰性。

孩子坐最后一排近小半年,孩觉得后边位置宽敞,自己学习起来会更自由独立。我心想孩子既然有上进心,我就没有拦着。

后来才发现,过度信任孩子的自制力和自律性是一种特别要不得的想法,最后一排离老师比较远,经常会上课说话做小动作,专注度也会分散很多。

要相信孩子想自律,但还是要想办法用他律来推动自律,这也是给我很大的一个教训与启发。

最后,自律意味着要承担责任。责任意味着担当,意味着要对自己负责。

当一个人想走上坡路时,就意味着艰难和挑战,想要轻轻松松是不可能的。换句话说,你想要什么的前提是“配得上“。

一个人开始走上坡路时,他们往往会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接受更多的挑战。

想要什么结果,就要匹配相应的努力,敢于挑战自己,才能持续向前。

当然,自律也并不是意味着要像个工具人一样,不能有自己的情绪和喜怒哀乐,而是在低潮时,要主动调整,让自己用最短的时间恢复冷静和理性。

将消极的情绪快速转化为眼下积极的行动,这才是最自洽的自律。

当然,自律是很辛苦的,但辛苦的结果是有更好掌控生活的主动权,主导自己的人生,虽苦犹甜。既然值得,就拼一拼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