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宫廷生活

 学海岸边一过客 2024-02-29 发布于北京

这里的清末宫廷包括民国废帝小朝廷,资料来源于《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一书,书的编者为全国政协文史委。书中文章都是清室或服务于清室的人员撰写,时间在六十年代前期,未受“文革”影响,可信度较高;但由于尚在新政权初期,“皇亲国戚”之行文口气亦难免带有时代特色。如溥杰(溥仪胞弟)说他母亲“始终不甘心于清朝统治势力的失败”,“痛恨革命党人,咒骂孙中山先生”,说自己“羡慕军阀、勾结帝国主义的罪恶思想相继而起”,“过去是在封建大家庭的毁人炉中毁着自己,现在是在改造人类、社会的大洪炉中,人人有了自己的前途”,等等。总体感觉,这本书还不错。没听说过的事情肯定有,如“清宫会亲”“打吃”等,姑且不论。更多的是,对于清朝,我们从民间戏说、小说演义、电视戏剧等不同途径中已经获得了不少信息,通过本书,可以较清晰地认识原来模糊的概念,如世袭罔替、庚子西行等。分封王爵到下一代通常要降一等级,如亲王变郡王,郡王变贝勒,“世袭罔替”就是永远不降(铁帽子);“庚子西行”只是初始出逃阶段比较狼狈,后来有人打前站,有人接驾,都有排场了,不再受苦。

从书中也可以印证一些道听途说,如胡适称废帝“皇上”、慈禧如何变态等。庄士敦在“中英协会”为欢迎胡适而举办的晚会上,曾向胡适问起溥仪会见他的观感。由于庄士敦对人谈起溥仪时总是称“His Majesty”(陛下),胡适也顺口说了句“His Majesty”;恰巧被一记者听到,翌日就在报纸上说,胡适见了溥仪受宠若惊,连呼“皇上”。西太后之变态,最残酷的一件事是,硬逼一个老太监把他自己的粪便吃下去,这个老人就因为这件事丧了命;可是西太后自己呢,却选用两名奶妈跪在床前,让她吮奶吃。自己吃人奶,让别人吃粪便!

翻书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看同一件事、同一个人,如间谍川岛芳子(肃亲王之女金璧辉)、刺载沣的汪精卫,冯玉祥驱逐溥仪,宫廷批量卖旧扇,等等。



1920年夏天,太妃们照例要赏给王公大臣扇子,由于缺少好扇骨,太监建议把宫里所存的旧扇子撕去扇面,换上新扇面。有一个太监从撕下来的扇面中,拿了一个带出宫去,恰被琉璃厂的古玩商看到,就按废纸的价格,把宫里撕掉的旧扇面全部买去。这些扇面,都是倪元璐、仇英、唐寅等历代名画家的作品,古玩商大大地发了一笔财。

1944年,天津演出话剧《清宫秘史》,其中有一幕是小德张(张兰德)将珍妃推入井内。小德张说,推珍妃下井的不是他;当时他利用关系,将推珍妃下井的人改成太监崔玉贵。太监们传说,珍妃被提到西太后跟前,西太后说,现在皇上就要离京,兵荒马乱的年月,万一出什么事,就对不住祖宗,让她赶快自尽。珍妃跪在西太后面前,哀求留她一条活命,口里不断地呼叫“皇爸爸,皇爸爸”。西太后怕时间耽搁,就喊快点动手。崔玉贵走上前去,把珍妃连挟带提地丢到井里。

皇帝并不都是争着要当的。同治帝无皇子,须在近支内找一人继任;西太后突然宣布以载湉(光绪)继统,奕譞(载湉生父)骤聆之下,吓得昏迷倒地,不能起立。其原因就是西太后手段毒辣,他知道的很清楚,以后切身危机,实属不堪想象。又光绪三十四年某日,慈禧突然把溥仪接入宫中,旋即继嗣同治、兼祧光绪,当了清朝的末代皇帝。因为溥仪自幼在祖母处抚育,其祖母深知光绪晚年的结果,极害怕,从那时起就得了时发时愈的神经病。

废帝溥仪学英文,是由李鸿章的第四子李经迈建议的。他认为,自张勋复辟失败后,形势对清室日益不利,应当趁此苟安时机,让溥仪学习英文和一些新知识,一旦有变,可以出国留学或到海外作寓公。溥仪的英文教师庄士敦是英国苏格兰人,他在牛津大学读书的时候就专门研究东方古典文学和历史,到中国以后又读了不少佛家典籍,感到东方的佛教理论要比基督教的圣经不知高深多少倍,从此对基督教非常鄙视,也不到教堂做礼拜了。庄士敦对中国封建官僚的派头极为欣赏,在家里或是拜访王公大臣时,总愿意人家称他“庄大人”;他和王公旧臣见面,也总爱学中国官场的样子,拱手为礼。

溥仪见庄士敦穿白帆布鞋,也叫人买了一双;按满族的规矩是不准穿白鞋的,但他不管,坚持穿了。还有戴眼镜,溥仪是近视眼,就叫眼镜公司配了一副,结果在宫中也引起议论,说是有违祖制,但他还是戴上了。溥仪见庄士敦常说辫子不好,就想把自己的辫子剪掉,尽管太妃和师傅们苦苦劝阻,他还是亲手把它剪掉了。

溥仪赏人匾额或对联,一般是师傅先把词句写在纸上,再由匠役们按笔画用针刺成小孔,撒上白粉;在另一张纸上,溥仪就照那白粉的字形来描写。



庄士敦向溥仪建议,把清朝历代皇帝的画像和行乐图取出拍照。拍摄时就叫太监到建福宫去取,每天大约拍摄十来张。溥仪经常让太监到各宫去取古物来玩赏,现在又拍摄画像,太监们有时竟取不来。大概那些监守自盗的太监眼看自己就要暴露,就不得不用火来消踪灭迹了。据说失火的那天晚上,晴朗无风,不大可能是自然的原因引起火灾。据消防队说,他们初到宫中救火时,还曾闻到煤油气味。溥仪听说,就认为是看守自盗而故意放火,促使他下了裁撤太监的决心。

异说:溥仪性多疑,对于受过他责打的人,总认为会怀恨在心。建福宫失火的原因,可能是漏电走火,但溥仪认为是太监搞的报复。建福宫大火之后,养心殿东暖阁又着过一次火。东暖阁着火,他更认为是太监要把他烧死在养心殿内。因此,下决心非赶走太监不可。他怕父亲载沣不同意,表示不赶走太监,宁可不当皇帝。载沣无法,只好同意。

清朝鉴于历代宦官的流弊,早在顺治年间,即对太监的机构进行改革。顺治十三年,废除了明朝的太监机构,太监人数由明崇祯末年的九万多人,减为九千人。清朝末年,宫监的人数逐代减少。乾隆时期,太监二千八百六十六人;嘉庆时期,二千六百三十八人;光绪时期,一千九百八十九人;宣统退位之后,太监八九百人。

清代的太监,绝大多数到年老体衰,都要被逐出宫外。他们在社会上,既无谋生能力,又无安身之地,只能以寺庙作为安身养命之所。因此太监们在青年时,大都积蓄资财购置房地,拜师做徒和修建寺庙,以备晚年有个栖身的处所。

清制“显爵”有五,即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公爵有镇国公和辅国公之分。王爵有“功封”和“恩封”两种。功封即因功而封,如清初以来的八家世袭罔替王爵;恩封即降袭爵位,如皇子分封亲王,逐代降一等袭爵至镇国公为止(封郡王则降袭至辅国公)。

在宗室中尚有近支和远支之分,近支皆有“辈数”可考,即按……奕、载、溥、毓、恒、启……(可见启功先生应称溥仪为“太公”),是从康熙传下来的后裔。这种按宗室行派取名的方法,从人名的偏旁上,即可区别出支派的远近来。如庆王府一支由乾隆支派传下来,奕字辈的奕劻、奕勷、奕功,偏旁皆从“力”部;载字辈的载振、载抡,偏旁从“手”部;溥字辈的溥锺、溥锐、溥铨,偏旁从“金”部。又如道光、咸丰支派下来,奕字辈的奕䜣、奕譞等,偏旁从“言”部;载字辈的载沣、载洵、载涛,偏旁从“水”部;溥字辈的溥仪、溥杰、溥伒、溥伟,偏旁从“人”部。



垂帘之事,其所以演成,是奕䜣与肃顺两派斗争的结果,亦为文宗(咸丰)迟迟不肯回銮之所误。倘文宗在宫内崩逝,则自有成宪可循,西后从何觊觎政柄?肃顺若无“赞襄”之名义,亦从何与西后直接发生冲突?肃顺之失算,只因对“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句老话未予注意,轻轻将西后母子放走;于是军机处亦随以去,以致发号施令有正式机关。肃仅奉一不起作用之文宗梓宫,沿途停歇;其时独派肃顺送梓宫回京,即有用意,惜肃之不悟耳。

娶妇进门,若在前半夜(即亥正以前),当夜合卺,第二日早晨即可下地;若已届子时,则新郎不得在屋内停留,新妇独坐一夜一天,第二日夜间合卺,第三日晨间下地。据说在这几十个小时内,新娘是不准大小便的,因此新娘就不吃不喝免得“丢丑”。

溥仪大婚,民国要人上自大总统,下至各地军阀、下野政客,如黎元洪、冯玉祥、张作霖、曹锟、吴佩孚、徐世昌、王怀庆、张勋、康有为等,都纷致贺礼;上海的犹太大资本家哈同、香港的英国大资本家何东,也都送了不少礼品。

奕劻病故的那年三月,大总统黎元洪代清室下令封载振为庆亲王,命令中有“清宗室庆亲王奕劻,因病出缺,所遗之爵,本大总统,依待迁清皇族条件第一项,以伊长子载振承袭世袭罔替”之语。民国的大总统,竟又把清宗室封为王爵,堪称天下奇闻。

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宫,并不是用军警直接驱赶(只有军警各20名以壮声威),而是将优待清室条件加以修改,同时筹组善后委员会,以处理溥仪出宫后的事宜。修改后之优待条款(共5条)书中有载,兹不转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