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新觉罗胤祥被封为和硕怡亲王,世袭罔替,清末的时候他的后代如何?还是王爷

 新用户8926AVU2 2023-03-14 发布于北京

雍正八年五月,雍正皇帝最为信任和倚重的皇室兄弟——“和硕怡亲王”胤祥病逝,悲痛欲绝的雍正皇帝下发谕旨:“吾弟之子弘晓,著袭封怡亲王,世世相承,永远弗替。凡朕加于吾弟之恩典,后代子孙不得任意稍减”。除了清朝建国之初的8位“功封”铁帽子王,怡亲王胤祥乃系清朝“守成”阶段第一位“恩封”铁帽子王。

按照雍正皇帝的说法,怡亲王胤祥“公忠体国、功在社稷”,为雍正皇权的稳固,为大清王朝的发展殚精竭虑、死而后已,就连赐封“铁帽子王”也不足以犒赏胤祥的卓越贡献。于是,雍正皇帝在命胤祥第七子弘晓承袭“和硕怡亲王”爵位、“世袭罔替”的同时;还将胤祥之前拒绝过一次的“宁郡王”爵位加封于胤祥第四子弘晈。

胤祥九子大概怡亲王胤祥一生育有9子,其中第二子、第五子、第六子、第八子、第九子均未活到成年,不幸早夭。

长子——弘昌

虽为侧福晋所生庶子,但因其年龄居长,早在雍正元年便被晋封为“贝子”爵位。但这位爷属于天生的“公子哥”脾性,行事荒唐,近乎愚蠢。怡亲王胤祥曾因其“秉性愚蠢,向来不知率教”,向雍正皇帝奏请将其圈禁,直到胤祥病逝,才被雍正皇帝释放。

乾隆元年,乾隆帝念怡亲王胤祥功勋,将弘昌晋封为“贝勒”,但其死性不改,甚至参与到了“弘晳逆案”中。乾隆四年,乾隆帝剥去其一切爵位,直到乾隆三十六年病逝。

因弘昌参与到了“弘晳逆案”中,而且爵位还被尽数剥夺,所以其后代并无显赫之人,最高仅官至“三等侍卫”,一个正五品的武职官员而已。

三子——弘暾

嫡福晋所出第一子,怡亲王胤祥的嫡长子,按理讲应该是“和硕怡亲王”爵位最名正言顺的承袭者。奈何弘暾病逝于雍正六年,而且生前被封获封“世子”爵位,所以只能追封为“贝勒”。

弘暾刚刚完婚便不行早逝,故其身后无子,仅有三位过继子为后,也无显赫人物出现。

四子——弘晈

嫡福晋所出第二子,怡亲王胤祥的嫡次子,按理讲应该比弘晓更有资格承袭“和硕怡亲王”爵位,但这位爷的综合素质较之才华横溢的弘晓远远不如。但弘晈毕竟是胤祥病逝以后事实上的嫡长子,所以,才有了雍正帝对其“宁郡王”的加封。

乾隆朝初期,弘晈参与进到“弘晳逆案”中,虽王爵得以保存,但自此心灰意冷,淡出政坛。

弘晈一生育有两子,其中长子永喜被过继给了前面早逝的弘暾,次子永福为庶出。(记住这个永福,后文要着重提及)

七子——弘晓

嫡福晋所出第四子,第二代“和硕怡亲王”,也是清朝最窝囊的“铁帽子王”。乾隆朝初期,因为两个哥哥牵扯进了“弘晳逆案”,弘晓也受到牵连,竟以“亲王”身份长期担任“乾清门侍卫”一职。

而后,弘晓虽然担任过“正白旗汉军都统”,但很快被革职,理由也颇令人佩服——盛京祭祖,未按满洲旧俗,随身佩戴小刀。很明显,这是一生致力于“坑爹”事业之乾隆皇帝对“怡亲王”一脉的刻意打压。

接连遭受打击的弘晓,索性淡出政坛,潜心于文学、诗词方面的创作,还成就了一代“藏书大家”的美名。

“和硕怡亲王”爵位的承袭过程乾隆四十三年,弘晓病逝,王爵由其次子永琅承袭,成为第三任“和硕怡亲王”。(嫡长子永杭,病逝于乾隆四十二年)

嘉庆四年,永琅病逝,因其子绵标早逝,王爵便由其孙奕勋承袭,成为第四任“和硕怡亲王”。

嘉庆二十三年,奕勋病逝,王爵由其长子载坊承袭,成为第五任“和硕怡亲王”。但仅在一年以后,载坊便病逝,王爵便转由弟弟载桓承袭,成为第六任“和硕怡亲王”。

爱新觉罗·载桓,乃系咸丰皇帝倍加信任和倚重的皇室宗亲,于咸丰朝官至“领侍卫内大臣”、“宗人府宗令”。“领侍卫内大臣”,我们都很熟悉;这个“宗人府宗令”通俗点讲就是整个爱新觉罗氏家族的“大家长”,地位超然、权力巨大。

咸丰十一年,咸丰皇帝临终为同治皇帝安排了8位“赞襄政务大臣”。载桓,即为“八大赞襄政务大臣”之首,实际掌握朝政大权,乃系怡亲王胤祥后代中最为显赫的所在。只不过,慈禧太后随后联合恭亲王胤祥发动“辛酉政变”,夺得最高统治权并下令剥夺载桓王爵,赐白娟自尽。

载桓被赐自尽以后,“和硕怡亲王”的爵位一度中断了承袭,直到同治三年,清廷攻破南京、灭掉太平天国才推恩恢复了“怡亲王”爵位的承袭。只不过,因为载桓“罪大恶极”,其后代甚至近支都不能再行承袭王爵。于是,慈禧太后便下令追封前文提及的永福(胤祥第四子弘晈的次子)为“和硕怡亲王”,王爵转由永福三世孙——载敦承袭。自此,“和硕怡亲王”地承袭转到了胤祥第四子弘晈一脉,胤祥第七子弘晓一脉淡出历史。

光绪十六年,载敦病逝,王爵由其长子溥静承袭,成为新一代“和硕怡亲王”。溥静,就是怡亲王胤祥后代中另一位地位显赫的所在。光绪二十六年的“义和团运动”中,溥静成为了端郡王载漪的小跟班,大力支持义和团抵制洋夷,声名、地位一时无两。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以后,怡亲王府被疯狂洗劫,溥静也被德军生擒,鞭笞侮辱至死。更为无奈的是,慈禧太后“西狩”归来后,将溥静视为“祸首”之一,予以革爵处理,可谓身败名裂。

溥静以后,王爵由其两岁多的侄子——毓麒承袭,也是清朝最后一任“和硕怡亲王”。民国三十七年,48岁的毓麒病逝,“怡亲王”承袭自此落幕。

后记被雍正皇帝评价为“自古无此公忠体国之贤王”的怡亲王胤祥,因为雍正皇权、为大清王朝奉献一生、功勋卓著而获得“世袭罔替”特权。只是,这顶亲王的帽子虽铁,但具体承袭过程也只能按照皇帝的主观意愿来定,而且,后世“怡亲王”也多为碌碌无为之辈。

爱新觉罗·载桓、爱新觉罗·溥静,可谓怡亲王胤祥后代中的佼佼者,地位超然、权势巨大,但却全都“死于非命”。就此来看,要想戴稳这顶“铁帽子”,远离政坛、安心做个富贵王爷才是最佳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