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居不问世如何

 风雨黄昏后 2024-02-29 发布于河南

隐于一方,避尘世喧嚣;居于陋室,自得一份欢喜。品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静趣,体会”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的雅致。静下心来,莫若以明,闲居不问世如何,内心闲适地隐于“市”,绝胜过为功名利禄而“隐于野”。
何为“隐于市”,何为“隐于野”?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多么悠然幽然呐。摩诘借这首诗,展现了自己恬静闲适的隐居生活,但在国力强盛,政治清明时期,他也与任何有志之士一样,摩诘也曾满怀“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的远大抱负。然而,在经历官海沉浮、国家动荡后,他选择了远离世俗,游在于辋川的自然山水之中,潜心修禅,将自己的心灵拂拭得如静湖般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终成一代“诗佛”。
摩诘,他真正地静下心来,莫若以明闭,闲居不问世如何。而反观卢藏用,他认为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隐”者留其名。他根据皇帝在长安和洛阳的往返路程来往于终南山和嵩山,世人称之为“随驾隐士”。一次,司马承祯应唐睿宗诏书来到长安,几个月后要回天台山。卢藏用手指着天台山说:“此处大有妙趣,为什么要回天台山呢?”司马承祯说:“我看那里只有通往官场的捷径吧!”想靠隐居来求取功名,而非静以修身,这哪里称得上“闲居不问世如何”呢?一心为了也俗的功名利禄,而不去追求那份”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的恬静闲适、淡泊宁静的本心,以“隐居”的名义哗众取宠,阿谀奉承,他的心境便如泥潭般污浊不清。
摩诘静心隐居,而卢藏用以隐居之名,换仕途前程,谈何闲居不问世如何名?幽山静水、喧嚷街市从不是隐居的条件,“心”才是。保持一颗闲适的心,哪怕是在喧嚷街市,也能“不问世如何”;而如果心浮气躁,纵使在幽山静水的雅致之居所,也难以“不问世如何”。
这即是“闲适之心”,是“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闲静;是“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悠闲;亦是“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的逍遥。若能保持一颗闲适的心,纵使“隐于市”,亦能脱离世俗,通向大道。

文 | 武铮
俗话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古人一向追求“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隐居生活。隐于深山不问世事自然可以达到静心专一、返璞归真的境界。但为何古人却认为“大隐隐于市,小隐才隐于野呢?
先说何为“隐”。在人们的印象中,“隐”一般不过是居于山林,自给自足不沾世俗之事,即使是在圣贤如此之多的古代,要想做到隐居山林也是困难重重,更何况喧闹都市比比皆是的现代呢?
其实,“隐”的含义并不是居住在山林之中。山林不过是环境,能够不被环境束缚而始终处于自由自在的心灵状态中,才是真正的饮食。“隐”的本是难道不就是非凡超俗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圣人境界吗?真正的圣人、神人、至人无论身处闹市还是山野,都能做到“隐”。正如庄子所说的“图南”达到逍遥的境界。
“小隐”更像是对现实生活的逃避,看似是美好的,实则更像是一种怯懦的表现。小隐之人认识到了世俗价值对自己本性的扭曲或掠夺,进而逃离社会。而“大隐”则打破了环境对其的约束,不是逃避世俗生活,而是超越世俗生活;不是回避世俗的价值,而是致力于实现自我价值,进而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因此,现代的人其实也可以去追求“隐”的生活。静心专一,不求“名”,但求“实”,实现自我价值,至于是否为他人做了贡献,可以说是必然但又无须在意的事情。只要能在喧嚣的生活中保持一颗常心,不被物欲所迷惑,追寻本真的自我,我们的人生也会像大鹏鸟一样逍遥自由。

end

年级 | 七年级

导师 | 杨 枫

其实,这个世界本无绝对的是非

2024-02-28

哲学:无用之大用

2024-02-22

“大隐隐于市”——庄子的隐世哲学

2024-02-21

世界那么大,你也该去看看啊——北冥·南冥·追求

2024-02-06

不懂刺杀的道士不是好谋士

2024-01-04

强令放假并不能解决学生压力问题

2024-01-02

大汉第一功臣萧何:刘邦背后的男人

2023-12-20

史记:秦崩、楚亡、汉兴的反思

2023-12-19

盛极而衰:项羽入关后的一系列错误

2023-11-2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