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2年,47岁的陈菊梅拔光牙齿,切掉所有能发炎的器官,只为一件事

 走近历史的馒头 2024-03-01 发布于天津
1972年,47岁的陈菊梅躺在了手术台上,平静地注视着医生切除她的扁桃体和阑尾。这是她自愿做出的一个疯狂决定,为了不让身体的病痛影响她对肝病的研究。她甚至还要求医生将她的牙齿一颗不剩地拔光,装上一副假牙。这位女医生的一生,就是一部为医学事业不断创新和奉献的传奇故事。
陈菊梅出生于19251110日,浙江天台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她从小就聪明好学,勤奋刻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她的父亲是一位中医,经常给村里的人看病,也给她灌输了医者仁心的理念。她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贡献自己的力量。1945年,她如愿考入浙江医学院医疗系,开始了她的医学之路。
在医学院,陈菊梅抓紧点滴时间发愤读书,掌握了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她对传染病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她觉得这是一门能够拯救无数生命的学科。1954年,她赴前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攻读传染病专业博士研究生。
在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里,她靠自己的顽强拼搏,使留学期间的全部成绩都是5分,提前一年毕业。回国后不久,陈菊梅就把自己定格在了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在当时条件十分落后的“传染世界”里,开始了艰难的创新历程。
陈菊梅在医院的工作,主要是接诊和治疗各种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同时也参与了一些科研项目。她凭借着自己的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准确诊断并成功救治了近60种感染性疾病患者达数十万人。她在工作中,也不断地发现和解决一些新的医学难题。例如,她首创了“乙型脑炎后遗症患者的“鞘内注射法”,通过在脊髓内注射一种药物,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得到恢复,这一方法被列入了国家传染病诊治规范。
陈菊梅最为人称道的,是她在肝病治疗方面的杰出贡献。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尤其是慢性重型肝炎,几乎是一种绝症,没有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陈菊梅看到越来越多的肝炎患者,心急如焚,决心一定要找到治疗肝炎的药剂。于是,她开始白天接诊患者,晚上泡在实验室,经常通宵达旦的研究,第二天还要照常接诊患者。
 
高强度的工作,让陈菊梅没有充分的休息时间,导致她的身体免疫力下降,引起肾小球发炎,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大家都纷纷劝说她停止工作,休养身体。可是看着肝炎患者越来越多,身为医生的陈菊梅认为工作研究不能停止,否则将半途而废。
就在这时,陈菊梅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持否定态度的决定:摘除扁桃体,割掉阑尾,拔光牙齿。她认为,只有拔掉自己身体里所有能发炎的器官,才不会减慢她研究肝病的进度。
 
就这样,在所有人反对的情况下,她坚持摘除了扁桃体,割掉阑尾,分三次拔光了满口的32颗牙齿,装上一副假牙。
陈菊梅的疯狂行为,虽然让她的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但也给她带来了很多不便和痛苦。她的牺牲,让她的家人和朋友都十分心疼,但她却从不后悔,只是默默地承受着一切,继续她的研究。她的坚持,终于换来了回报。在一位肝炎患者常吃的安眠药中,她意外发现了一种名为五味子的中草药提取物,它对抑制肝脏炎症酶的活性显示出了显著效果。
 
这一发现如同黑暗中的一束光,瞬间点亮了整个研究团队的希望。在这一重大发现的基础上,陈菊梅领导的研究团队开始了针对五味子提取物的深入研究。
他们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调整,终于研制出了一种有效的治疗肝炎的药物,命名为肝得安。这种药物不仅能够抑制肝脏炎症,还能够促进肝细胞的再生,提高肝功能,减少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发生。陈菊梅将这种药物用于临床试验,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她的研究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被誉为肝病的救星
 
她还将肝得安药物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国际权威的医学期刊《柳叶刀》上,为我国的医学事业赢得了荣誉。
陈菊梅的研究,不仅为肝炎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中西医结合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她将中药的五味子提取物,与西药的干扰素进行了联合治疗,发现了两者的协同作用,提高了治愈率和预防率。
陈菊梅的一生,就是一部为医学事业不断创新和奉献的传奇故事。她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肝炎患者带来了新生,为中西医结合开辟了新天地,为我国的医学事业赢得了尊重和荣誉。一位真正的医者,一位真正的英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