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钱币上承载的文化

 文锦汇 2024-03-01 发布于河南

体型陋小的古钱币其貌不扬,既没有黄钟大吕的恢宏,也没有奢侈摆设品的华贵,可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品,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伴随着商品交换而产生。中国古钱币的出现和发展,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古人早就说过,在纸上写出好字难,写碑文更难,而写钱文则是最难。但是古人却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神采飞扬的钱文。这些铸造在中国钱币上的文化宝藏,也是一部中国书法艺术史。

古钱币是中国历史上流传至今数量最多、版别最全、内容最丰富的实物资料,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制度的变迁、经济的发展、文化的繁荣、金石文字的兴废,铸造技术和印刷工艺的进步。钱币上的各种文字,更是形象化的中国文字的变迁和书法发展的缩影。真、草、隶、篆、少数民族文字,各臻奇妙,争奇斗妍、美不胜收,堪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

(文章配图不分先后,请勿对号入座)

一、中国最古老的货币——贝币

在我国远古时期,大约四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生产力极度低下,劳动工具十分简陋,人们只能依靠集体劳动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勉强维持生命。因为生产力低下物质极不丰富,所以一个部落或者一个家庭还没有多少剩余产品可以用来交换其他急需的用品,部落或家庭之间偶尔发生的交换活动也只是以物易物,当时根本没有货币也不需要货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社会物质财富也相对丰富了,人们物质生活中的需求不断地扩大,以物易物交换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了,于是人们便把贝壳作为交换的中介物。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不知金属为何物的原始社会,贝壳就是最珍贵的物品了。贝是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的贝类,它小巧玲珑,色彩鲜艳,坚固耐用,又是原始居民喜爱的一种装饰品,由于它大小适中,便于携带,便于计数等特点。后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商品社会的形成,贝作为交换的媒介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了,天然贝就逐渐充当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贝币的计量单位是什么呢?是“朋”,“朋”的古字本义是指一串或两串相连的“贝”,后来逐渐演化成计量单位。

二、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商、周时普遍使用的贝币,是中国古钱币的滥觞。商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交易范围不断地扩大,中国北方因不易获得数量众多的南方海贝,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时,人们又想出了以其他材料仿制贝形货币的方法,如陶、石、骨、玉、铜、金等,其中铜仿贝的发明是中国金属铸币的开始。

天然海贝的品种很多,有“货贝”(又名齿贝)“拟枣贝”“阿文绶贝”(又名大贝、虎斑贝)“伶鼬榧螺”等,其中“货贝”比较常见,贝面上有一条长长的齿槽的称为“贝齿”或“贝唇”,贝的正面较为平整,贝的侧面稍微鼓突。人们为了便于携带方便,在货贝的背部凿有小孔,早期孔相对小,称之为“小孔式货贝”,以后,穿孔逐渐扩大,称为“大孔式货贝”。

春秋战国时期的“货贝”背部几乎磨平,称为“磨背式货贝”。“铜仿贝”一般仿货贝之形、早期铜仿贝与天然贝形制相近。春秋以后,南方楚国地区又铸造出有文字的“铜仿贝”,它的外形有的像蚂蚁爬鼻有的像鬼脸,所以俗称“蚁鼻钱”或“鬼脸钱”,其面文多达10余种,但形制却比较一致,均为上宽下窄的瓜子形,面有文字,背部平整,它广泛用于南方地区。“蚁鼻钱”铸行于战国早期(公元前5世纪),“鬼脸钱”则铸行于大约战国中晚期,是当时比较先进的货币形态之一。除楚铜贝以外,春秋战国时北方地区的金属贝还有“金贝”“银贝”“鎏金铜贝”等,“仿铜贝”的出现极大地推进了我国货币发展历程。

“贝” 作为历史货币,不仅为中国的古代经济立了丰功而且还对中国文化,风俗具有深刻的影响。从现行的中国汉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与钱币发生关联的事物或行为都有贝旁,如:货、贡、贸、贾、贿、财、贪、贫、费、赔、赎等等。

春秋战国时,我国出现了最早的铸币。诸侯分别铸行刀币、布钱、环钱、蚁鼻钱等金属钱币。在当时的刀币、布币和圆钱上,不统一的战国文字,将人们带到了一个既古拙朴素又典雅圆润的文字世界。列国文字结构紧密,变化各异,随意性强。

三、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

秦始皇统一中国,统一货币,确立铢两货币体制,铸行象征天圆地方的方孔圆钱——秦半两。李斯创立的小篆被铸在“半两”钱上。此后,中国钱文广泛地使用篆文。王莽又将悬针篆铸在其发行的“货泉”之上,其精美的程度,为现在的一些机制钱币所不及。

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国家分裂,战乱频仍,是我国历史上大动乱的年代,也是中国货币史上大混乱、货币经济衰退的时期。这一时期货币制度混乱,铸币杂乱无章,在某些时期的某些地区,货币不能流通,以谷帛交易,倒退到自然经济的物物交换状态。这时期的钱币特点:一是在钱币上铸造年号;二是钱币单位称“文”,每千文为“贯”。两晋没有铸钱币而沿用前代旧钱,实行通货紧缩。但旧钱有大有小,币制混乱无法流通,往往以谷帛代钱。

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开始影响我国,中印文化的交流使中国的书法出现很多的突破。在钱文上,由篆书向隶书过渡。三国时的“直百五铢”就使用了隶书。南朝刘宋铸造的“孝建四铢”文字为叶书,纤细可爱,而北朝北周铸造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万国”却是大气磅礴、篆法绝妙的玉筋篆。它们代表的是当时书界南北差异。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中国出现了空前的大统一,国强盛,人民生活安定。政治、经济、文化空前发展。货币方面也有意义重大的改革。唐代货币的名称与重量完全分离,此时的钱币,不再用重量做钱名,废除五铢钱,开铸“开元通宝”。“开元通宝”的诞生,宣布了自秦以来流通了八百多年的铢两货币制度的结束,一个全新的“通宝”钱币体制出现在人们面前。钱币不再以重量称之,改称“宝”,即通行的宝货。钱文由篆书改为隶书为主。另规定每十枚重二铢四缧的开元通宝钱为一两,即十钱为一两。“钱”从此成了两以下的衡量单位,这也是中国衡法十进制的基础。“开元通宝”钱文是由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这种八分书又因欧氏当过率更令而被人称为率更体,虽以险劲见长,却给人无比沉稳的感觉,对日后中国钱文影响很大。

五代时期,长期战争的破坏,生产落后,经济发展缓慢,所以铸钱较少。后梁沿用唐代旧钱;后唐也基本上沿用唐代开元通宝旧钱。为了缓解铜钱的不足,后唐曾欲铸大钱,结果未成。于是,后唐明宗便于天成年间铸造天成元宝小平铜钱;后晋政权继后唐而立,铜钱依旧缺乏,于是实行铜禁。而铜禁并不能增加铜钱,加上因石敬瑭甘做契丹的“儿皇帝”,国内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缓和矛盾,后晋便于天福三年铸造新钱——天福元宝。

从现今存世的天福元宝来看,其大小不一,形制粗劣,质量远不及后唐的天成元宝;后汉时期为了提高钱币质量以增加流通时的信用,隐帝乾祐元年(948年)曾铸造汉通元宝铜钱,它不以年号命名,形制、文字皆仿照唐代开元通宝,质量较好;后周在周世宗统治时期废寺中的铜材和从民间回购的铜器、佛像、改铸为周元通宝钱,制作精美,质量较高,为后来赵宋王朝统一币制准备了条件。

十国,是指与北方五代并立的南方九个和北方一个军阀割据政权,即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楚、闵、南汉、南平和北汉。十国所占地域较广,人口也多,经济条件比五代好,但各国的币制却比五代更为复杂,货币流通状况愈加混乱。

宋代是中国钱文书法最辉煌的时代,喜爱书法的太宗皇帝赵光义亲书钱文,开创了宋代钱文的先河。如“淳化元宝”和“至道元宝”,钱的形制、大小、轻重、成色、文字完全一样,采用书体却不同,真书、草书、行书相得益彰,给人以和谐匀称的美感,钱文分为直读、旋读二种,别具韵味。另外“元祐”“绍圣”“元符”诸钱,篆书、隶书成双配对,是极为难得的艺术珍品。

辽代初期,多铸非年号钱。如“千秋万岁”“天朝万岁”等。辽太祖始铸楷、隶、篆三体的“天赞通宝”、辽太宗铸“天显通宝”,这两种年号的钱币成为辽代钱币的定制,以下各代均铸年号钱。辽代最著名的,是国号连年号钱“大辽天庆”,四字旋读,大如当十,钱体厚重,文字朴茂,颇为精美,堪称辽代钱币中的佼佼者。

西夏钱币的钱文有西夏文和汉文两类(西夏钱币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用自己民族文字铸行的方孔圆钱),材质分为铜质和铁质,共有15个种类,100多个版本。西夏占据中外陆上丝绸之路主道河西走廊,商贸在其社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故非常重视与宋、辽、金诸国和西方的贸易。《天盛改旧新定律令》规定优待西方商人。在仁宗天盛十年(1158年)设立通济监,铸行天盛元宝钱,有铜、铁两种币材。

目前发现有五种西夏年号钱:福圣宝钱、大安宝钱、贞观宝钱、乾祐宝钱、天庆宝钱。汉文钱有元德通宝和元德重宝、天盛元宝、乾祐元宝,天庆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六个年号钱。西夏建国时正是宋朝较为兴盛时期,西夏国先后和辽、宋、金等朝共存过。辽、夏、金三国在政治经济诸方面一开始就深受中原的影响,这一特点从出土的货币得以证明。

西夏国,由于广用汉族的能工巧匠,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仿宋朝制度,因而在铸币制度上也深受宋朝的影响,如宋朝流行年号钱,分为:元宝、重宝、通宝,西夏钱也如此;宋朝钱币币值有大小之分,币材有铜铁之别,西夏币也如此。

同时,西夏币因铸造数量少,所以钱币铜材质量优良,制作精美,钱文规整清秀。如“乾祐元宝”是西夏仁宗李仁孝,以“乾祐”为年号铸造的汉文小平钱。有铜铁两种材质,由于西夏境内缺铜,铜质汉文“乾祐元宝”铸造数量很少,但其制作工整、文字优美、版别在西夏钱币中都是最多的一种,有小字、大样、小样和铁母等版别。除早期的福圣宝钱、大安宝钱等制作粗糙,文字也不太规范外,后期西夏钱币则轮廓清晰规整、书体流畅秀丽、钱文深峻、铸工精细,铸钱技术,博宋钱币之长,去宋钱币之缺,工艺水平超过了当时的辽国。

金代虽然币制混乱,但金宋贸易频繁,金人占领北方后,亦逐渐汉化,因此,金代所铸钱币,皆用汉文。金铸钱文,精美绝伦,技术水平很高。“泰和重宝”钱直径4.5厘米,厚0.3厘米、廓细肉深、篆如玉箸,可媲美后代的机制钱币。

五、金属货币向纸币的演变

元代主要行使纸币,同时确立了白银的货币地位。银锭之统称“元宝”即来源于元朝。元初曾一度禁止使用铜钱。后来虽然铸过不少种类的钱币,但数量较少,用以流通的主要是纸币。传世较多的小钱,多属庙宇钱和供养钱。元代所铸铜钱多为汉文,有时也用八思巴文。“至元通宝”“元贞通宝”“大德通宝”“大元通宝”等,读法顺序为上、下、左、右,与一般古钱读法不同。元代铸钱,不仅数量不多,制作与文字也不甚规矩。

明代使用铜钱、白银和纸币。明初钱币与纸币并行。中叶曾一度停止铸钱,专用纸币。后因纸币贬值,不得已复铸铜钱。不久,铸钱又趋泛滥,只能以白银交易。白银则始终是明代重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明代铸钱比元代多,比其他朝代少。钱币背后多注明铸钱的局名和纪值。钱的制作精划一,版别很少。崇祯钱币的文字、制作、大小、轻重、厚薄、千变万化,是中国古代钱币中最复杂的一种。

清代的币制,大体上是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铜钱每千文合银一两,但清中叶以后,官定银钱比价渐难维持,至晚清,官方比价,形同虚设。清代钱币沿袭我国两千多年传统,仍铸方孔圆钱,清末才改铸铜圆。铸钱机构除中央有工部的“宝源局”和户部的“宝泉局”外,各省多设局铸钱。私铸则与过去历代一样,虽严法而不能禁。清朝在入关前,便开始铸造满文“天命通宝”和汉文“天命通宝”。清代初期四朝制作精整,体现了繁荣昌盛的气象,重一钱至一钱四分,质量上乘。嘉庆、道光以后世道衰落,钱币亦减重变质,光绪钱币有的仅重六七分。

民国初年,仅部分地区铸有“民国通宝”。

六、古代钱币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古钱币是国家历史发展的缩影,是一部厚重的历史教科书。每一枚古币,不论其历史朝代,时代背景,经济价值,材质种类,版别制式,品相佳劣,都是珍贵的历史遗孤。每一枚古币,都承载着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苦难与福祉、衰落与繁荣;凝结着极其丰富的人文、历史、文化内涵;隐藏着急待后人去探索发掘的历史传奇。

透过小小货币可以看出,古代钱币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政权出现,与之相伴随的往往都是钱币的发行,可以说,古币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历史脚印,清晰地注释着历史进程,显示着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这就是被当今人们笼统称之的钱币文化。中国钱币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品种纷繁,多姿多彩,货币文化源远流长,逐渐形成自己特色的东方货币体系。

每个时期的古钱币,在历史的风风雨雨中,经历了四五千年历史的考验而流传至今,实属不易。一部中国钱币史,不仅是一部中国书法史,更是一部中国文化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