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

 HAINABAICHIAN 2024-03-01

本书介绍了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约翰·邓普顿、霍华德·马克斯等40多位投资大师的投资智慧。在分享与众多投资大师深入接触的日常故事中,作者威廉·格林总结出了投资大师的为人处世之道,也发现了这些一流的投资名家的共同点。他们都是:长期主义的践行者;擅长忍耐的纪律奉行者;冷静又坚韧的投资者。

我们接下来了解一个投资大师的故事。

尼克的故事

有一个英国人,叫尼克·斯利普。他原来是做园林设计的,后来误打误撞进了家基金公司,做投资分析,他意外地发现自己很适合干这一行。2001年,他跟朋友一起创建了一只基金。然后在接下来的13年里,基金的收益率高达921.1%,比基准指数高出了800多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一开始投资他们的基金100万美元,13年后会拿到1021万美元。

不仅是这样,尼克还是一个“隐藏的名人”。他很低调,在投资圈外没什么人知道他,但是在圈内很有名。很多富豪都把自己的钱交给他管。作者在采访其他投资大佬的时候,有好几个人都推荐了尼克。不过,尼克向来不喜欢宣扬自己,所以作者跟尼克接触了好几年,才了解到他的完整故事。

尼克的铁律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有一个最重要的哲学概念叫“良质”。什么是良质?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存在的一种,对于“好”的追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的作者波西格觉得,即使是最平凡的工作也能磨炼人,能反映出一个人是不是有“良质”。

这个观念对尼克的影响很大。他是20岁的时候读到这本书的,然后就一直在生活和事业中追求“良质”,包括后来在投资里也是。他跟作者说,他真的想高质量地完成每件事,因为那样他的内心才能感到满足与平静。而后来他跟朋友创办的基金,也被他看作是一个实验室,来探索怎么在投资中追求“良质”。

在基金创立的时候,他们就确定了,目标不是靠高收费、扩大规模来把钱装进自己腰包,而是要把投资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所以他们只收能弥补成本的低管理费,远远低于惯常的1%或2%。而且,如果基金年化收益率没到6%,他们就一点钱不收。

尼克是这么跟自己的孩子解释他们的基金目标的:“我们要把一镑变成十镑。”换句话说,他们要给投资人创造卓越的长期回报。也正因为这个目标,所以尼克从来都拒绝采用很多基金常用的冲短期业绩的策略。比如上杠杆、做空、投机期权期货、追着热门做短线交易等等。

另外,他会忽视那些会让他们分心的短时信息。他说,信息跟食物一样,都有保质期,有的特别容易腐烂,有的保质期却很长。保质期是很有价值的筛选标准。

比如,他们从不会关注财经新闻报道里关于某某事件对资产价格短期影响的猜测,也不会第一时间去看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各种预测和建议。他们会把那些研究报告堆起来,一个月以后再看,就会发现,大部分都是流言,没什么价值。

他们之所以要忽视这些保质期短的信息,是因为想有足够的时间安安静静地思考,去找到那些真正能带来长期回报的优质企业。怎么找?他们看年报,直到筋疲力尽;他们去走访公司,不厌其烦。

共享规模经济

有一类企业的“成功保质期”非常长。这类企业的商业模式,他们给起名叫“共享的规模经济”。

开市客是一家折扣零售商,是会员制的。开市客对它的商品的加价幅度不超过成本价的15%,而一家普通的超市可能会加价30%。客户每年支付45美元的会员费,就能用低价买到开市客的商品,也就没有必要到别处去淘便宜货了。这样,开市客的回头客会不断增加。而客人越多,销售规模越大,开市客在跟供应商谈判的时候话语权就更大,采购成本就能更低。而成本更低,公司又能进一步降价,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这就是,跟消费者分享了规模经济的好处。所以尼克叫它“共享的规模经济”。

后来,他们在研究不同公司财报的过程中发现,沃尔玛、戴尔电脑、西南航空和特易购(Tesco)这些公司也走了类似的道路。

再后来,他们投资了亚马逊。因为他们发现亚马逊是共享规模经济在互联网时代的“终极实践者”。2005年,亚马逊推出了超级会员制。会员交了年费之后,他们为会员提供两天的免费送货服务。后来,他们还向会员提供了免费电影、电视节目、无限量存储照片等福利。这就增强了客户忠诚度,激发客户更多地去消费。

尼克意识到:亚马逊突然变成了加速版的开市客。尼克觉得,像这些企业,本质上就是“良质企业”,跟他一直追求的“良质”理念是吻合的。一般来说,企业规模做大,受益的主要是企业自己。但是这类“良质企业”,愿意跟客户分享自己规模扩大带来的好处。这也让规模成了它的一大优势,而不会变成负担。对“良质”的追求,最终带尼克找到了这些“良质”企业。这些企业也成了他们长久持有的对象。

投资心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顶级投资家的心法当中,有很多也可以应用在生活里。比如尼克,他在分析公司和会见CEO的时候喜欢用一种“目标分析法”,就是先弄清楚,长期来看,比如在10年或20年内,这家企业想完成什么目标?然后,为了实现目标,管理层现在必须做些什么呢?又有哪些因素会妨碍他们实现目标?这种思维方式就叫“目标分析法”。

目标分析法

比如你的目标是在年老时保持健康,那么你就倒推,要提高实现目标的概率,你现在需要投入什么,比如营养、锻炼、减压、体检等等。先明确终局目标,然后倒推自己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就是目标分析法。

因为作者本身就比较推崇价值投资,所以他的采访者里面,大部分都是价值投资者。那么除了投资以外,怎么用它们来指导生活。

复利效应和长期主义

盖纳在干了投资以后,体重逐渐上升,终于超过了90公斤。于是他决定开始减肥。他跟朋友们宣布,在接下来的10年里,他每年要减掉0.45公斤。是不是很少?没错,盖纳是有他的考虑的。研究表明,美国男性的体重在成年初期到中年期间,每年平均会增加0.45—0.9公斤。盖纳知道,微小的优势或劣势会长期累积。如果别人一点点变胖,而他一点点变瘦,即使每年只拉开一点差距,十年以后也会有很大区别。

于是,他开始改变一些不健康的习惯。风格也是适度,渐进,不求完美。他开始在饮食里增加蔬菜、鱼类的比例,减少甜食的比例,不过他没有完全戒掉甜食,每年还是会吃20个左右的甜甜圈。运动方面,他一开始每天只慢跑五分钟,然后每一周增加五分钟,加到半小时就不加了。

这样的策略一开始效果并不明显,但容易坚持;坚持下来,显著的改变就逐渐发生了。5年多过去,盖纳仍然每周跑步5次。作者在这五年里采访过他好几次。每一次作者自己的体重都比上一次要重,而盖纳的体重都要比上一次轻。2017年,盖纳的体重下降到88公斤,整体身体状态看起来比作者精神许多。

不管在生活中,还是投资里,盖纳都信奉一件事:巨大的胜利往往是持续的小进步和长期累积的结果,就像复利效应一样。他的投资成绩也是这么积攒出来的。他防范意识非常强,有一些他觉得比较看好,但是不能完全确定的企业,他就先买一点股票,再考察一段时间,判断可以就再加仓一点。他说:我的秘诀就是这样,积微成著;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做得好一些,不断进步才是关键。

内心计分卡

巴菲特是一个几乎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则和喜好生活的人。他不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不在意别人对他一些投资操作的质疑。巴菲特说,他和芒格总是以“内心的计分卡”来衡量自己,他们从不担心别人如何评价自己,他们只想着全力达到自己内心的标准。这样能生活得更快乐,更轻松。

巴菲特说,判断你是根据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标准生活的一种方法是,问自己这个问题:“我愿意做世界上最坏但公众眼里最好的爱人,还是做世界上最好但公众眼里最坏的爱人?”

“欢迎错误”

邓普顿说他在职业生涯中至少做出过50万个投资决策。多年来,他一直详细记录着他给客户提供的股票买卖建议。结果发现,他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建议都是“不明智的””。他也观察了其他很多投资家的决策正确率,最后感慨说,即使是最优秀的投资者也应该认识到,无论他们多么努力,他们的决策正确率也很难超过三分之二。

而我们生活中的其他决策,也并不比投资决策要简单。所以,这就意味着,当我们做出一个决策的时候,我们最好能提醒自己,这个决策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概率是错的。这样也能更容易克服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个人类天性,就是在有了一个想法之后,就听不进去别的信息了。甚至你可以在桌上贴一张纸条,提醒自己:凭什么总是我对?凭什么我每一次都对?

芒格有一个思维习惯,就是否定自己。无论是多么深信不疑的想法,芒格都会努力找出相反的证据。他认为,如果不能想清楚怎么证明自己的一个观点是错的,就不算是真正拥有了这个观点。

而且在生活中,检验自己进步的一个有效方法就可以是,问问自己,在过去的时间里,你都推翻过自己的哪些观点?像这样,能欢迎自己的错误,甚至能把发现错误看作成就,是一个不可估量的优势。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 导图
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 导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