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帛书《德道经》原文(注有翻译)

 一直往前 2024-03-01 发布于湖北

《德篇》

第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而取此。

译文:最上乘的德,不以施行德为目的,所以才具备了真正的德。下乘的德,处处以施行德为目的,反而不具备真正的德。最上乘的德,以无为来行事,顺从本性而为之。最上乘的仁,以施行仁德来行事,顺从本性而为之。最上乘的义,以施行义举来行事,强制自己而为之。最上乘的礼,以施行礼制来行事,得不到回应,就举起胳膊强迫他人遵从。所以大道失去了,德开始得到推崇;德失去了,仁开始得到推崇;仁失去了,义开始得到推崇;义失去了,礼开始得到推崇。礼是忠信缺失的表现,推行它就是祸乱的开始。先行确立的规范制度,不过是大道的浮华,追随它就是愚昧的开端。所以大丈夫选择内里的敦厚,而不居于外表的浅薄;选择本质的朴实,而不拘于肤浅的浮华。因此取其厚实,而弃其薄华。

第二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谓地毋已宁将恐废,谓神毋已灵将恐歇,谓谷毋已盈将恐竭,谓万物毋已生将恐灭,谓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此其贱之本舆?非也,故致数,舆无舆。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珞珞若石。

译文:以往得到“一”的,天得“一”而清明,地得“一”而安宁,神得“一”而灵动,谷得“一”而充盈,侯王得“一”而成为天下依从的范式。推而言之,天再也不能清明,恐怕将要崩裂;地再也不能安宁,恐怕将要塌陷;神再也不能灵动,恐怕将要停歇;谷再也不能充盈,恐怕将要竭尽;侯王再也不能贵高,恐怕将要颠仆。故而必定得以尊贵,是以贱作为根本;必定得以崇高,是以下作为基础。因此侯王以“孤”“寡”“不谷”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正是以贱作为根本啊!不是吗?所以招来太多的赞赏,就等于不是赞赏,因此不愿做尊贵的玉石,而愿做坚实的石头。

第三章

上士闻道,堇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费,进道如退,夷道如类。上德如谷,大德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真如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天象无形,道褒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上乘之人听闻了道,会尽其所能遵行它;中乘之人听闻了道,有时候放在心上,有时候就遗忘了;下乘之人听闻了道,哈哈大笑。如果他不嘲笑,那道就不足以为道了。所以有古语是这样说的:显明之道好像是暗昧,进取之道好像是后退,平顺之道好像诸多阻碍。最崇高的德,好像空谷一般低下;最纯净的洁白,好像遭到玷污;最宽广的德,好像还有不足;最具建树的德,好像偷偷摸摸;最纯真的品质,好像混浊蒙昧。最大的方正没有边角,最大的器物不会完成,最大的音律听不到它的声调,最大的形象没有形状,最宽广的大道低微无名。唯有道,善于滋生万物,且善于成就万物。

第四章

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事物呈现出相反的形态,是道在发动;事物呈现出柔弱的形态,是道在起用。天下的万物生于有形有质,有形有质生于无形无质。

第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兮,议而教人,故强梁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译文:道生浑然不可分之无形,无形生有形,有形与无形结合而生万物。万物背于幽暗之阴,向于昭明之阳,持虚守中以致淳和。人们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来自称。万物损己致虚,反而能得益;益己强横,反而会受损。故而人们得到教导,也会选择适宜的去教导别人。所以强横的人不得寿终正寝,将是从我这里传下来的一个道理。

第六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译文: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在天下最坚强的事物上纵横自如。无形的事物可以进入没有空隙的地方,我因此知道无为的有益。不言的教化,无为的益处,天下很少有人能达到的。

第七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名声与身体,哪一个与你更亲近?身体和财货,哪一个对你更重要?得到和失去,哪一个让你更困扰?过分地喜爱,必然会遭到严重的损害;过多地收藏,必然会受到重大的损失。知道满足,也就不会受到折辱;知道停止,也就不会遭遇危难,这样才能长远恒久。

第八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如诎,大巧如拙,大赢如溶。躁胜寒,静胜炅,清静可以为天下正。

译文:最大的成就好像有所欠缺,因此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大的盈满好像空虚,因此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大的伸展好像是在屈伏;最大的灵巧好像仍显笨拙;最大的盈余好像还有不足。躁动可以祛除寒凉,而清静可以制服躁热,所以清静才是天下保持正态的根本。

第九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憯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译文:天下治理有道,良马都会被返还用于耕作。天下治理无道,战马都会在战场郊外产子。最大的罪过,是显露可以引发欲望的东西。最大的灾祸,是不知道满足。最惨痛的过错,是贪得无厌。所以自己知道满足的富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第十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也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弗为而成。

译文:不走出门户,而知道天下的状况。不向窗外窥探,而知晓天道。向外行走得越远,对道的认知就会越少。所以圣人不用亲身经历,就能得知天下运作的状态;不用亲眼观察,就能明知天道;不用亲力亲为,就能功成事遂。

第十一章

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译文:修治学问的人,掌握的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追寻大道的人,主观的成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少。减损再减损,以至于到了“无为”的状态,无为便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圣人主掌天下,从来都不会妄为生事,如果妄为生事,也便不能够主掌天下了。

第十二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译文:圣人从来都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志,而以百姓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对于善为道之人,我用“善”的方式对待他;对于不善为道之人,我也同样用“善”的方式对待他,这叫出自于德的“善”。对于有信之人,我用“信”的方式来对待他;对于无信之人,我也同样用“信”的方式对待他,这叫出自于德的“信”。圣人审察天下,会收敛自己的主观意志与成见;治理天下,会保持一颗混沌之心。百姓都得以专注视听,而圣人就像婴儿(笑着)一样对待百姓。

第十三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人之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揣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

译文:从出生到死去,一生平安自然死亡的人有十分之三,中途夭折意外死亡的人有十分之三,过分地厚养生命,而妄动致死的人,也有十分之三。是什么缘故?因为奉养太过度了。听说善于养护生命的人,在山陵中行走不用避让犀牛老虎,在战场上不用穿戴盔甲装备兵器。犀牛用不上它的角,老虎用不上它的爪,兵器用不上它的锋刃。是什么缘故?因为他没有给死亡留余地。

第十四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译文:道生成万物,而用德来畜养它们;物塑造万物,而用器来成就它们,所以万物尊崇道而看重德。道的崇高和德的贵重,并不是因为被授予了尊贵的爵位,而是因为从来都让万物得以自然。道生成万物,畜养万物,成长万物,培育万物,安定万物,繁盛万物,保养万物,庇护万物。生成万物而不占有它们,成就万物而不依赖它们,统领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第十五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堇。启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常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殃,是谓袭常。

译文:天下万物都有一个共同的本源,它是造生天下万物的母体。把握了这个本源,就能知道天下万物运作的状态。知道了天下万物,再持守住它们的本源,这样终身都不会有危险。塞住那向外视听的孔窍,关闭那向外行走的门户,终身都不会有不足。开启那视听的孔窍,处理那外来的事务,终身都不得救治。能够察见细微的本源,就叫“明”。能持守住这个柔弱的本源,就叫“强”。运用那本源之光,辅助万物复归其明,就不会给自己留下灾殃,是遵循了道的做法。

第十六章

使我介然有知也,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食而财货有余,是谓盗夸,盗夸非道也。

译文:假使我对“道”有所认知,那么在奉行大道的时候,害怕的正是曲折延绵的偏邪小路。大路非常平坦,但人们却喜欢走小路。朝堂干净无人处理政事,田地荒芜无人耕种劳作,仓库空空荡荡没有存储。穿着精美的华服,带着锋利的宝剑,饱足精致的美食,钱财货物多到用不完。这不是在倡导大家做盗贼吗?多么无道啊!

第十七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兹以此。

译文:善于建树的人,他的建树不会被移除;善于持守的人,他的持守不会被解脱,子子孙孙得以祭祀不绝。把道修持在自身,那么他就具备了真实的德。把道修持在家庭,那么他的德就有余。把道修持在乡里,那么他的德就得以深远。把道修持在国家,那么他的德就得以丰厚。把道修持在天下,那么他的德就得以博大。以道着眼于身,则能察知身的运作状态;着眼于家,则能察知家的运作状态;着眼于乡,则能察知乡的运作状态;着眼于邦,则能察知邦的运作状态;着眼于天下,则能察知天下的运作状态。我是如何知道天下的运作状态是这样呢?就是凭借于此。

第十八章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蜇,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亡。

译文:藏有深厚之德的人,就好像婴儿一样。蛇蝎毒虫不咬刺他,恶鸟猛兽不攻击他。筋骨很柔弱,但是小手却抓握得很牢固。还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生殖器却自然勃起,这是因为精气充盈到了极致。终日号哭,却不会气逆,这是因为身心和顺到了极点。把握了和顺的状态就叫明白道的规律,把握了道的规律就叫作“明”。增益生命叫作妖祥,用心来指使气叫作强妄。事物过于壮盛,就会陷于困顿,这叫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早早消亡。

第十九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兑,闭其门,和其光,同其尘,挫其锐,解其纷,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对道有所认知的人,不会以言施加于人;以言施加于人的人,对道没有认知。塞住那向外视听的孔窍,关闭那向外行走的门户,收敛那耀眼的光芒而至柔和,放低那崇高的位置而与微尘齐一,挫去那锐利的棱角,解除那纷杂的念头,这就叫深层次的统一。所以既不会被其偏爱亲近,也不会被其嫌弃疏远;既不会被其格外照顾,也不会被其有意妨害;既不会被其高看,也不会被其轻贱,因此是天下最尊贵的。

第二十章

以正治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夫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而国家滋昏,民多伎能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欲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用中正之道治理国家,用奇诡之道用兵作战,用无为之道取得天下。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天下隐秘的禁忌越多,民众就会越发贫困。民众急功好利,国家就会越发昏乱。民众斗智斗巧,则奇诡之物层出不穷。礼乐文教之物繁多,盗贼便会越发猖獗。所以圣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不对民众施加自己的意志,民众就会自然化育。我喜好清静,民众就会自行归于正态。我不妄为生事,民众就会自行繁荣富足。我收敛自己的欲望,民众就会自行归于淳朴。

第二十一章

其政闵闵,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悉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曜。

译文:政令宽厚,民众就朴实;政令严苛,民众就狡狯。灾祸,是幸福的依托之所;幸福,是灾祸的伏藏之处。怎么知道尽头在哪里?因为失去了中正。(人们认为的)中正反而造成了邪僻,(人们认为的)正当反而造成了妖异,人们的迷惑,已经有相当长的时日了。因此端方但不要割伤人,刚正但不要刺伤人,直率但不要任性放肆,光明但不要耀眼夺目。

第二十二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

译文:处理人事,修治身心,没有比爱惜精神不妄为更重要的了。只有爱惜精神不妄为,才能早早地依从于道。早早地依从于道,就叫积德深厚。积德深厚,就没有什么是不能胜任的。没有什么不能胜任,也就不知道他的极限在哪里。不知道他的极限在哪里,就可以保有无穷的领域。能够保有无穷领域的根本,在于有道。有道,于是能得以长久。所以把根本扎得更深,把基础固得更牢,这就是得以长远恒久的方法。

第二十三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神不伤人也,圣人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烹制小鱼一样。用道来治理天下,鬼怪都不再起作用了。不仅鬼怪不再起作用,神灵也不能伤害人了。不仅神灵不能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神灵与圣人都不伤害人,德就会一并回归于人民了。

第二十四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国,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则大者宜为下。

译文:大的国家,像水一样往下行,成为兼畜天下的溪谷,万物都归往这里。雌性总是用安静来降伏雄性,因为安静,所以适宜处于下位。大的国家用谦下的态度对待小的国家,就能收服小的国家。小的国家用谦下的态度对待大的国家,就能被大的国家所容纳。所以大的国家,不过是想兼并畜养小的国家;小的国家,不过是想被大的国家所容纳。双方都能得偿所愿,大的国家尤其应该处下。

第二十五章

道者万物之主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葆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拱之璧以先驷马,不若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也?不谓求以得,有罪以免与?故为天下贵。

译文:道,是天地万物的共同归属,是有道者视为珍宝的东西,也是无道者得以保全自身的东西。嘉美的言辞可以用来做交易,尊贵的礼仪可以用来庆贺他人。这样做的人虽然无道,但又何必放弃他们呢。所以立位天子,设置三卿,即使用拱璧在先、驷马在后这样的隆重礼仪,也还不如坐下来进献道。古时候为什么如此看重道呢?不正是说有求于它,就能得到;有了罪过,可以得免吗?所以它是天下最为尊贵的。

第二十六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于无难。

译文:用“无为”来作为,用“无事”来处事,用“无味”来调味。这样大的问题会变小,多的祸乱会变少,深厚之德可以平息怨恨。谋划艰难的事情,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成就大的功业,要从小的地方做起。天下的难事都产生于容易的事;天下的大事都兴起于细微的事。因此圣人从来不追求做大的事情,故而最终能做成大的事情。轻易地许下承诺,必然很少能做到守信;经常用轻忽的态度去处理事情,必然会碰到很多困难。所以圣人做事总是踌躇谨慎,好像面对很难的事情一样,因此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第二十七章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合抱之木作于毫末,九尺之台起于蔂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民之从事也,恒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

译文:状态安稳,就容易把持。迹象未显,就容易谋划。脆弱的时候,就容易破开。细小的时候,就容易消散。在事情还没有发生时开始行动,在局势还没有混乱时着手治理。环抱的大树,生发于微小的种子。九层的高台,兴作于卑弱的薄土。百仞的高度,起始于脚踩的下方。强行施为,就会失败;强行掌控,就会失去。圣人不强行施为,因此不会失败;不强行掌控,因此不会失去。人们做事情,总是败在事成的阶段。因此,对待事情的终结,也能像对待事情的开始一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了。所以圣人以“不欲”作为自己想要的状态,而不会看重难得的财货;以“不学”作为自己所学,而让众人从偏斜复归于正态。能辅助万物回归于自然的状态,而不敢妄自作为。

第二十八章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译文:所以说,用道治理国家的君王,不会让民众开启机心,而是让他们处于浑然不觉的无知状态。民众之所以难以治理,是因为他们智巧很多。因此用智巧机心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灾祸,用愚人之心来治理国家,是国家的福德。深刻地认知这两者,也就知道了治国的法则。持久地贯彻这个法则,就是最深远的德。最深远的德,深不可测而又广远长久,与万物的欲求是相反的方向,这样才能平复它们的偏差,辅助它们归顺于道。

第二十九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乐推而弗厌也。以其无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译文:江海之所以能成为天下水流的归往之处,因为它妥善地处在低下的位置,所以能成为天下水流的归往之处。因此圣人想要处于民众之上,就必须在言语上处下;想要处于民众之前,就必须在地位上处后。所以圣人处在民众的前面,但民众不会认为受到妨害;圣人处在民众的上面,但民众不会认为受到负累。天下人都乐于推戴他,而不会厌弃他。不正是因为他不与人争吗?所以天下没有谁可以与他相争。

第三十章

小邦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舟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望,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国家很小,民众很少。以至有多人操作的大型器具也无人使用,让民众看重死亡而不流动迁徙。有船只车辆,但是没有人乘坐。有衣甲兵器,但是不知道用来对付谁。让民众回归到可结绳来记事的简单生活。民众以其食为甘,以其服为美,以其俗为乐,以其居为安。邻国之间互相看得到,鸡鸣狗叫互相听得到,但两国的民众却直到老死都不互相往来。

第三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译文:真实的言语不华美,华美的言语不真实。对道有所认知的人,不会追求见闻广博;追求见闻广博的人,对道没有认知。有道之人,不会求多;求多的人,不是有道之人。圣人不会积累成多,而是都用来成就他人,自己就越富有;都拿来给予他人,自己就越富足。所以天道的规则,是有利于万物而不侵害;人为的规则,是有所作为而不相争。

第三十二章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恒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事长。今舍其慈且勇,舍其俭且广,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健之如以慈垣之。

译文:天下人都说我太宽泛(不着边)了,宽泛到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正是因为不像任何具体的东西,才能博大无边。如果和具体的东西相像,那早就很渺小了。我一直都有三样宝贝,持守而珍重着,第一个叫作“慈”,第二个叫作“俭”,第三个叫作“不敢为天下先”。慈,所以能具备大勇;俭,所以能成就宽广;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领导大家有所成就。如今舍弃了慈,而求勇敢;舍弃了俭,而求广博;舍弃了后,而求居前,这样必然会走向灭亡。慈,用以作战则无不能胜,用于防守则无不能固。所以上天将要成就一个人,才会让他恒有慈德。

第三十三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译文:善于做统帅的人,不会逞勇武。善于作战的人,不会被激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与敌人正面相抗。善于用人的人,对人态度谦下。这叫不争的德性,这叫善于用人,这叫与天道相匹配,这是自古以来的最高准则。

第三十四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祸莫大于无敌,无敌近亡吾,葆矣。故乘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译文:用兵的人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敢主动进犯而是被动防守,我不敢前进一寸而是后退一尺。这就是说,行军不成阵列,士气不得提振,手中不拿兵器,这样便能天下无敌了。最大的祸患,是不知道节制,不知道节制,几乎让我丧失了“道”。所以当采取军事行动的双方兵力相当的时候,心怀悲悯的一方获胜。

第三十五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译文:我说的话非常容易理解,也非常容易实行。但是世人却听不明白,也不能实行。我说的话,都有凭有据;我做的事,都有准则可依。只有认知不到我说话的那个凭据,认知不到我做事的那个准则,才会不理解我。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我就尤其珍贵。所以圣人外面穿着粗布衣服,怀中却抱着无价的美玉。

第三十六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译文:知道自己有所不能知,这是得到了提升。不知道自己有所不能知,这是陷入了困顿。所以圣人不会有困顿,是因为把被局限所困当成弊病,故而不会有困顿。

第三十七章

民之不畏威,则大威将至矣。毋狎其所居,毋厌其所生。夫唯弗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彼取此。

译文:当民众不再畏惧强权威压的时候,大的威胁就要到来了。不要让民众的居处越来越狭小,不要让民众的生存越来越窘迫。只有不压迫民众,民众才不会憎恶。所以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会用自己的意志施加于人;圣人爱惜自身,而不会自作高贵。因此去除后者(自见、自贵),而取用前者(自知、自爱)。

第三十八章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译文:勇于进犯就会身死,勇于退让则会存活。这两种行为,一个让人得益,一个让人受害。上天好像尤其厌恶刚强,谁知道这是什么缘故呢?天道的规则,是不征战而能得到胜利,不下令而能得到遵行,不征召而能使万物自来归附,坦荡而善于谋算。天道的规则就如同一张宽大的网,网眼虽然稀疏,却没有谁能钻得过去。

第三十九章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若民恒且畏死,而为畸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代司杀者杀,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矣。

译文:如果民众一直以来都是不害怕死亡的,那又何必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呢?如果民众一直以来都是害怕死亡的,对于违法乱禁者,我抓来杀掉,又还有谁敢进犯作乱呢?就算民众一直以来都是害怕死亡的,那也从来都有专门掌管死亡的存在(天道)。代替掌管死亡的存在来杀人,就好像代替技术高明的工匠砍削木头一样。代替技术高明的工匠砍削木头,那么很少有不伤到自己手的。

第四十章

民之饥也,以其上食税之多也,是以饥。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之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轻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译文:人们遭受饥饿,是因为他们拿出了太多的粮食来上税,所以才会饥饿。百姓不能治理,是因为他们崇尚奋发有为,所以才不能治理。民众轻视死亡,是因为他们追求厚养生命太过了,所以才会轻视死亡。只有不以厚养生命为务的人,才真正掌握了珍重生命的精髓。

第四十一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者,生之徒也。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梗。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译文:人活着时身体柔弱,但死了就筋骨僵硬,变得坚强了。包括草木在内的万物,活着的时候都是柔软而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枯强硬。所以说,坚强的东西归属于死的那一类,而柔弱细微的东西归属于生的那一类。军队逞强就不能取得胜利,树木强硬就会失去生机。所以强大的东西属于下乘的,而柔弱的东西属于上乘的。

第四十二章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译文:天道的规则,就好像给松弛的弓上弦一样,压抑处于高位的,而抬举处于低位的,多余的进行减损,不足的进行补充。所以天道的规则,是减损有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但人道就不一样了,减损不足的,而供奉有余的。谁能在有余时把多余的取出献奉给天呢?只有有道的人能做到。所以圣人有所成就而不占有,建立功业而不居功。这样做,是因为不想显示自己的贤能。

第四十三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水之胜刚也,弱之胜强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故圣人之言曰: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详是为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但是攻克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谁能胜过它。因为它的柔弱没有什么能够改变。柔战胜刚硬,弱战胜强横,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却没有谁能做到。所以圣人的话是这么说的:能够承担国家的屈辱,才可以说是国家的君主;能够承担国家的不祥,才可以说是天下的君王。合于道的话,听着就好像说反了一样。

第四十四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译文:调和大的怨恨,必然有余怨不能消除,又怎么能说是妥善的处理方法呢?所以圣人持有契券,但从不向人讨还。有德之人就像契券的保管人一样,持有但不去讨还;无德之人就像掌管税收的税吏一般,分毫都不能差少。天道不会特别亲近谁,但它从来都只和善人在一起。

《道篇》

第四十五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是可以被言说的,但可以言说的道,并不是那个恒久常存的道。名是可以被定义的,但可以定义的名,并不是那个恒久常存的名。无形无名,是造生万物的起始;有形有名,是孕育万物的母体。因此:守住无欲的状态,来察知从无生有之妙;守住有欲的状态,来察知万物成形之徼。有欲无欲,同出于人;有名无名,同出于道。它们虽然定义不一样,可讲述的都是同一个道理。它们互相缠绕,来回切换,无限延伸。这种“玄”之又“玄”的形态,是我们认知天下万物、认知“道”的门径,也是道生天下万物的神妙之门。

第四十六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 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天下都在谈论美、造作美的时候,恶就已经太过深重了。天下都在谈论善的时候,不善就已经很普遍了。“有”是由“无”生成的;“难”是由“易”演化的;“长”是由“短”形成的;“高”是由“下”积满而成的;“音”是由“声”应和而起的;“先”是由“后”随从才有的。这是一个恒定不变的规律。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方式行事,以不言的方式设教。万物欣欣向荣而不干涉它们,成就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建立功业也不去占有。只有不去占有,成功才会一直相随,而不会离去。

第四十七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译文:不拔高贤人的地位,使民众不互相争斗。不看重难得的财货,使民众不偷不盗。不展现容易诱发欲望的东西,使民众不作乱。所以圣人治理天下,让民众内心虚静,而腹中充实;让民众意气柔弱,而根基强健。总是让民众处于质朴自然而不妄为的状态,让那些善于使用智巧的人不敢有所行动。用无为之道治国,天下就没有治理不好的国家。

第四十八章

道中,而用之又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就好像一个空虚的容器一样,但它的作用无穷无尽,因为这个容器永远也不会盈满。它是那么的幽深啊,好像万物的宗主。它挫去万物锋锐的棱角,理顺万物的纷乱与杂扰,把万物的光芒调至柔和,把万物与微尘相统一。它是那么的澄澈啊,若隐若现。我不知道它是由谁所生的,只知道在最早的有形之物出现以前,它就已经存在了。

第四十九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舆?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译文:天地不以仁爱对待万物,而是把万物当作祭祀时用的草狗来看待。圣人不以仁爱对待百姓,而是把百姓当作祭祀时用的草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就好像一个大风箱吗?空虚而不竭尽,鼓动而风愈出。越是向外追求见闻知识,内心就会越发失去对道的把握,所以不如安守于中。

第五十章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呵若存,用之不堇。

译文:空虚永存,运行不止,这就是玄奥的母体。这个母体的生育之门,是天地得以产生的根源。它的运行就像丝一样细微,而又连绵不断,无论怎么使用,都不会竭尽。

第五十一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译文:天地长远恒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久,是因为天地不自己去生发万物,所以才能得以长久。圣人把自身(意志)放在百姓的后面而不强施于人,因而能得到众人的追随;把自身(作为)放在百姓的外面而不妄作有为,因而能得到众人的爱戴。这不正是因为圣人没有自己的私欲吗?因此反而成就了他自己。

第五十二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最上乘的“善”就好像水一样。水之“善”在于,有利于万物而又安然守静,处在众人都厌恶的地方,所以与道很接近。居住之“善”,在于依托大地。用心之“善”,在于渊博宽广。施予之“善”,在于顺天应物。言语之“善”,在于坦诚有信。为政之“善”,在于安定无为。处事之“善”,在于发挥所长。行动之“善”,在于把握时机。正因为不争,所以从来不会有过失。

第五十三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富贵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译文:把持至盈满,不如停下来。锻打至尖锐,无法保持长久。金玉填满屋子,不能守护得住。富贵而骄纵,只是徒留祸端。功业成就了,事情做成了,就不要再牢牢把持,而是退去放下,这才是符合天道的做法。

第五十四章

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抟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为乎?天门启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译文:形体与魂魄合抱守一,能做到不分离吗?结聚精气而致柔和,能做到像婴儿一样吗?清洗杂念,涤荡心镜,能做到没有瑕疵吗?爱护百姓,治理国家,能做到不运用智巧吗?万物芸芸,出生入死,能做到柔弱安静,生之畜之吗?知晓天下,通达明白,能做到不使用知见吗?生成万物,畜养万物。生养万物而不占有它们,统领万物而不主宰它们,这就是最深远的德。

第五十五章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埏埴而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译文:三十根辐条共同汇集在一个车轮毂上,正在于轮毂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泥土制作器具,正在于泥土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正在于墙壁有了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说,“有”之所以可以给人便利,是因为有空无可以让人使用。

第五十六章

五色使人之目盲,五音使人之耳聋,五味使人之口爽,驰骋畋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彼而取此。

译文:绚丽色彩,会让人视力受损,不能正确地辨识事物。纵情追逐猎物,会让人心态受损,心浮气躁而狂乱难收。难得的稀有财货,会妨碍人行正道。厚味佳肴,会让人味觉受损,失去品味淡然的能力。美妙乐曲,会损害人的听力,让人听而不闻,昏聩莫名。因此,圣人治理天下,只会注重经营民众赖以生存的根本,而不会偏向于声色浮华。所以摒弃那些让人偏离正道的物欲,而是守住根本。

第五十七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之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以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以为天下,汝可以寄天下。

译文:受到恩宠或折辱都如同惊吓,重视大的忧患胜于自己的性命。什么叫“宠辱若惊”呢?受宠是因为把自身放在下位,因此得到来自上位的恩宠就会惊喜,失去了又是惊恐,这叫“宠辱若惊”。什么叫“重视大的忧患胜于自己的性命”呢?我之所以有大的忧患,是因为我有自己的身体,如果连身体都丧失了,又还有什么可忧患的呢!所以,把养护自身看得比治理天下更重要,这样就可以承托起天下了。总是不顾惜自身而治理天下,这样拿什么来寄托天下?

第五十八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谬,其下不惚,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沕望。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

译文:看也看不到,称之为“微”;听也听不见,称之为“希”;摸也摸不着,称之为“夷”。这三者的区别很难界定,所以混同为一来看。这个“一”,它上面不显光明,下面也不觉暗昧,延绵不绝而莫可名状,只能把它归结为“无”的存在。“无”,并不是说它什么也没有,而是具备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形体的形象,恍惚不明。跟随着它,看不到它的末尾;面向着它,看不到它的前端。把握住它着落在当下的样貌,用来驾驭当下的现实,由此得知其中的规律,进而窥见它本始的面貌。这就是认知“道”的纲领。

第五十九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与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俨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冰泽;沌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故能蔽而不成。

译文:古时善于以道行事的人,玄妙不可言,通达不可测,幽深而难以认知。正是因为难以认知,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他的面貌。他小心谨慎的样子就好像严冬冒着寒冷履冰过河;他迟疑戒惕的样子就好像害怕四方邻国前来围攻;他庄重肃穆的样子就好像自己在做宾客;他涣散不羁的样子就好像冰凌将要消融;他敦厚朴实的样子就好像没有雕琢的素材;他浑素天真的样子就好像江河的浑水;他静寂幽远的样子就好像空旷的山谷。奔流的浊水安静下来以后,就会徐徐澄清。万物在安稳沉静的状态下,就会有生机萌发。持守这个道理的人不会追求盈满,只有不追求盈满,才能不与母本分离,而得以守住自己的根。

第六十章

至虚极也,守静督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夫物芸芸,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达到虚无的极点,恪守实情的准则。万千物象蓬勃兴起,而我静观它们仍会返还的地方。物象变幻多端,最终各自返还它们的本根,返还本根的状态,就叫作“静”。持守住了静,也就得以复归于生命之源起。复归于生命之源起,就知道了其中的规律。把握住了规律,就叫作“明”,否则叫作“妄”。在不遵从规律的情况下妄为,就会遭受挫败。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容纳万事万物。按照规律对待万事万物,就是“至公”。“至公”者,可以为王。王匡正天下,就能让万物复归于自然;万物复归于自然,则天下有道。依托于道,则能获得长久,终身都不会遭遇危险。

第六十一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呵,其贵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谓我自然。

译文:最好的国君,民众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存在。次一等的国君,民众亲近并赞誉他。再次一等的国君,民众畏惧他。最次的国君,民众侮辱谩骂他。信用不足,才会不被信任。审慎啊!好的国君会非常看重自己的发言施令。事情做成功了,百姓都说“我们本来就是要这样做的”。

第六十二章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知慧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邦家昏乱,案有贞臣。

译文:所以大道被废弃,“仁义”就开始被推崇了。智慧已产生,大的伪诈就开始出现了。六亲不和睦,“孝慈”就开始被提倡了。国家已昏乱,忠贞之臣就开始被赞扬了。

第六十三章

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圣明”的谋算,放弃“智巧”的手段,民众就可以获得百倍的好处。抛弃“仁爱”的偏私,放弃“义理”的制约,民众就会重新恢复孝与慈。抛弃“机巧”的心思,放弃“功利”的行为,盗贼就不会出现。以上三个说法,还不足以作为遵守的依据,所以更进一步明确它们的主旨:表现出本真,恪守住惇朴,减损私心和欲望。如此则无需学习治国的技巧,也不会再为治理国家而忧虑。

第六十四章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美与恶,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恍呵其未央哉。众人熙熙,若享于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之未孩。累呵似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惷惷呵。俗人昭昭,我独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闵闵呵,惚呵其若海,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鄙。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译文:众人应诺的与众人呵斥的,它们之间的差别有多大?众人喜欢的与众人讨厌的,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多远?人所畏惧的,也不能不畏惧人。看不到边际啊!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兴高采烈,好像参加盛大的筵席,又好像春天登上高台眺望美景。但我却独自停留在尚未萌动的漠然领域,好像婴儿还不会开口嬉笑。颓唐失意啊!好像无处可以归依。众人都有富余,唯独我好像还有不足。我真是有一颗愚人的心啊,混混沌沌。俗人都能看得清楚明白,唯独我好像昏聩不明;俗人都能辨得细致入微,唯独我好像浑浑噩噩。若无所知啊,好像大海一样广漠;恍然不觉啊,好像没有止境。众人都目标明确有所作为,唯独我愚顽不灵,粗陋不堪。我的追求总是和俗人不一样,因为我看重的是固守本根。

第六十五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顺众父。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

译文:“德”之所以表现出深远的样子,是因为它遵从于道。探究“道”的内质,只是模模糊糊而又渺渺茫茫的形态。忽忽恍恍的,就会觉察到它的意象了。恍恍惚惚的,它进一步显现出形体了。它是那么的幽远,又是那么的深邃,其中存在可以让我们察知的实情。它呈现出来的情状是那么真实,其中对应着固定不变的规律。从当下到远古,都存在它的名字,用来顺应万物本源的意志。我如何知道万物的本源是什么样的呢?就是通过这种方法。

第六十六章

炊者不立,自视者不彰,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译文:吹嘘之人,不能有所建树。执着于自己的眼光看待事物之人,看不明白。固守自己的成见理解事物之人,不得真相。自我夸耀之人,不能成就功业。自作高贵之人,不能得到敬重。用“道”来审视这些行为,就像多吃的饭食一样是负担,就像多余的动作一样是累赘,大家都会厌恶它。因此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不会去做这样的事情。

第六十七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虚语哉,诚全归之。

译文:曲折行事,可以得到圆满的结果;柔弱弯曲,可以达到合道的效果。低洼处下,可以获得充盈的空间;持守根本,可以得到进步更新。少私寡欲则与道相契合,放纵欲望则陷入迷乱。所以圣人执守这个原则,用来治理天下。不执着于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因而道理得以彰显。不固守自己的成见去认知事物,因而真相得以显明。不自我夸耀,故而有功。不自作高贵,故而为官长。正是因为不争,天下无人可与之相争。古人说的“曲全”这个道理,可不仅仅是一句空话,而是真的能够达到至善圆满。

第六十八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而况于人乎?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译文:不发言施令,万物得以自然化育。狂风不能刮一整天,暴雨不能下一整日,谁制造的狂风暴雨?天地强力施为都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所以用道的行为方式从事,就会获得“有道”的结果;用德的行为方式从事,就会获得“有德”的结果;用失道失德的行为方式从事,就会获得“失道失德”的结果。有德之人,道也会得到他;失德之人,道也会失去他。

第六十九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渊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国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译文:有个东西混沌而成,在天地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了。它寂静而又空虚,独立存在而又恒定不变,是造生天地万物的母体。我不知道它的名字,称呼它为“道”,勉强形容它为“大”。大到无论时间如何流逝也无法消减它;大到无论空间如何远去也无法脱离它;大到无论如何颠倒反转也无法隔绝它。道大,天大,地大,王也大,无穷的领域中像这么大的东西有四个,王就是其中之一。人守法于地,地守法于天,天守法于道,而道守法于自然。

第七十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其辎重。虽有阛馆,燕处则昭若。若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译文: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所以君子终日在外行走不离开辎重,只有辎重随身,营寨环绕,生活起居才能表现出很悠然的样子。为什么拥有万辆兵车的君王,却轻率地凭自身在天下行事呢?过于轻浮,就会失去根本;过于躁动,就会失去依托。

第七十一章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楗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乎,大迷也,是谓眇要。

译文: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车辙马迹。善于言说的人,不会留下疏漏过失。善于计算的人,不会依赖使用筹码。善于闭藏的人,不使用门栓插销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束缚的人,不使用绳索捆束别人也解不开。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救人,而不会抛弃人。万物都能各得其用而不被遗弃,这就可以称得上是遵循了道。所以有道之人,可为有道之人的师友;无道之人,可为有道之人的资材。不珍视自己的师友,不爱惜自己的资材,终不过是大糊涂中的小聪明而已,这是个精深微妙的道理。

第七十二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译文:深知雄强,而安守雌弱,成为容纳天下水流的溪谷。成为天下水流的溪谷,恒德就不会失去。恒德不会失去,就能复归于婴儿的纯真柔和之境。深知荣华,而安守浊辱,成为畜养天下万物的空谷。成为畜养天下万物的空谷,恒德也就得以充足。恒德得以充足,就能复归于朴实的浑然如一之境。深知清白,而安守暗昧,成为天下清明的范式。成为天下清明的范式,恒德也就不会差失。恒德不会差失,就能复归于无极的深远无限之境。素朴破散则成为器,圣人用朴就能成为众器之官长。所以真正完备的制度,是不会对万物进行分割裁裂的。

第七十三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培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大、去奢。

译文:想要强行掌握天下,我看他不可能成功。天下是有自己运行规律的宏伟之器,不是我们可以强行施为的。强行施为,就会失败;强力抓取,就会失去。天下万物有的在前行走,有的在后跟随;有的性情温和,有的性情冷漠;有的刚健有力,有的瘦弱单薄;有的善于培育,有的善于毁坏。所以圣人去除过分的、放纵的、没有节制的行为与状态。

第七十四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居,楚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强焉。果而勿骄,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不得已居,是谓果而不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选择用道来辅佐自身的君王,不会用兵事横行于天下,因为恶果很容易落在自己身上。大军所到之处,荆棘丛生。以道来行事的人,即使用兵也只是为了解决危难,达到目的就停止了,并不逞强。达到目的也不要骄傲,达到目的也不要自鸣得意,达到目的也不要自夸自赞,达到目的只是出于不得已,这就是通过战争达到目的而不逞强的表现。事物太过壮盛便容易困顿,这叫不合于道,不合于道就会早早消亡。

第七十五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铦袭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杀人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兵器是不祥的器物,众生都很厌恶被它伤害,所以想要有所作为的人,不会使用它。君子日常生活中以左为尊位,而用兵打仗则以右为尊位,所以兵器不是君子日常需要的器物。兵器是不祥的器物,不得已才会使用,它以锋利便于杀伤为上,不要去称赞它。如果称赞它,就是喜欢杀人,而喜欢杀人,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所以办喜事以左边为尊位,办丧事以右边为尊位。偏将军处在左位,而上将军处在右位,说是用丧礼来对待兵事。杀人众多,用悲哀的心情来对待;打了胜仗,用丧礼的规制来处理。

第七十六章

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俞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俾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于江海也。

译文:道从来都是没有名字的,质朴从来表现得很低微,可天下都不敢让它臣服。侯王如果能够持守于朴,万物都将自行归从。地气升腾于天而降下雨露,没有人发号施令但自行分布均匀。万物始生即有规制形成,规制既然已经有了,人也应当知道适可而止,不违逆它就不会遭受失败。如果把道在天下比作江海,那么万物的规制就好像小溪流,统归于江海。

第七十七章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而不忘者寿也。

译文:能看清别人,说明十分聪慧;能看清自己,才是真的通明。能战胜别人,说明很有力量;能战胜自己,才是真的高强。知足的人,才是真的富有;行而不止的人,说明心志强盛。不失去身体这个居所,方能生命长久;身体死去而精神不消亡,才是真正的长寿。

第七十八章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译文:道是这样的广泛啊,可左可右无所不在。功业成就了,事业做成了,道也不会去占有。万物都来归附,道也不会做它们的主宰。这是因为道从来都没有自己的私欲,可以说很低微了。万物都来归附而不做它们的主宰,又可以说是很伟大了。所以圣人能够成就伟大,是因为从来都没有追求成就伟大,因而最终能成就其伟大。

第七十九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啖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也,听之不足闻也,用之不可既也。

译文:持守住大道,则天下人都会前来归附。向道而往,就会安宁、平顺、和谐而互不相害。音乐和美食,可以让过客停留。而道表达出来,却是寡淡无味。看也看不见它,听也听不到它,但是用它却用不完。

第八十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脱于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译文:将要收拢的,必然是原本已经得到了扩张。将要削弱的,必然是原本已经得到了加强。将要去除的,必然是原本已经得到了推举。将要剥夺的,必然是原本已经得到了给予。这是很容易被忽视的道理。持守柔弱,要好过逞刚强。大鱼不能脱离深渊,国家的利器不能随意示人。

第八十一章

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不辱以静,天地将自正。

译文:道从来都是没有名字的,侯王如果能够持守它,万物就会自行化育。化育的过程中有私欲出现,我就要用道的本源之朴来安定他们。用本源之朴安定了他们,也就不会再沾染私欲。不沾染私欲,他们就能保持清真质朴的面貌。如此,天地将自行回归正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