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国粤军中的风云人物:邓铿

 兰州家长 2024-03-02 发布于甘肃

粤军是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了扭转乾坤功效的一支军队,孙中山以广东一省割据一方,进窥中原,后国民革命军在十年之内统一寰宇,定鼎金陵,粤军功不可没。

粤军的称呼最早出现在辛亥革命时期,当时胡汉民、姚雨平 、陈炯明、邓铿纠集广东地方军,组建了八千人的“建国粤军第四军”,这应该是第一次正式出现粤军的称呼,在“二次革命”中,粤军内部矛盾重重,龙济光趁虚而入,广东地方军被摧毁殆尽。1917年7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时重组粤军部队,任命陈炯明为总司令。1920年11月,粤军扩编为2个军3个师共15个旅,陈炯明、许崇智分任军长。1922 年6月,陈炯明发动武装叛乱后,粤军分裂为两派。陈炯明叛军在国民政府两次东征战争中被消灭;许崇智等部被编为建国粤军,后被分编为国民革命军第4、第5军。抗日战争爆发后,粤军主力被蒋介石调往前线后脱离余汉谋的控制,粤系军队基本瓦解。

邓铿是粤军的创始人之一,他是粤军总参谋长,也是粤军第一师师长,正是在他的带领下,该师成为革命军中模范师。粤军第一师中的李济深,叶挺,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薛岳,蒋光鼐等人后来都成粤军顶梁柱,而粤军第一师后演变成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也就是北伐时期的有名的铁军,包括后来所有的粤军都是从粤军第一师发展过来的。这样一算,说邓铿是粤军的祖师爷一点也不为过。

民国粤军中的风云人物:邓铿

邓铿

写好遗书参加黄花岗起义,掩护革命党毁家在所不惜

邓铿,字仲元,原名仕元,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于广东梅县金盘堡,7岁时随父亲邓丽川经商落户淡水。淡水邓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自清乾隆年间开基淡水后,邓氏先人历代经商,积聚了大量财富,到清末时人才辈出,铁面御史邓承修就是杰出代表。曾听闻过族中先辈邓承修以专使身份,代表清廷勘界中越边境,因不屈服于法国殖民者的无理要求而与朝廷龃龉,愤而辞职。这一年正好邓铿出世,在幼年时,邓铿已深受邓承修铁汉精神的熏陶。

如果说家族的影响,使年幼的邓铿产生了一种朦胧向往的话,那么时局则深深地推动着邓铿,走向革命军人之路。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京城后,孙中山命郑士良于惠州起义。起义虽归失败,但义军奋勇杀敌的气概和所宣传的革命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少年邓铿。于是,他投考了广东将弁学堂,毕业后留校,任步兵科教员兼公立政法学堂体操教习,不久任代区队长。1907年升任该校学兵营排长兼代左队队官。1909年,邓铿出任陆军小学校长,将在陆小就读的陈铭枢、陈济棠、邓演达、张发奎、薛岳、叶挺、等人介绍入同盟会。次年即加入广州新军,参加黄花岗起义,从此步入长达十多年的戎马生涯。

1911年,黄花岗起义前夕,广州地方官吏在事前已有所察觉,采取了一些措施防范革命党人入城,对外地口音的人要求有不动产作担保。此时,邓铿的父亲曾在广州小东门开设有广丰米店,邓铿便以米店为潜入广州的革命党人提供住所,并表示如有不测,毁家也在所不惜。遗憾的是,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邓铿也不得不逃亡海外。遗憾的是,黄花岗起义以失败告终,邓铿被迫逃亡海外。

战惠州率兵冲锋声名鹊起,讨袁失败坚定追随孙中山

1911年9月初,陈炯明和邓铿等人秘密潜入淡水,首先在淡水发动当地农民和手工业者百余人围攻淡水警署,缴枪三十余支,子弹千余发。随后参加起义的民众愈来愈多,两日之间发展到五百余人。当时,起义军共编成七个大队,陈炯明为总司令,严德明、邓铿、陈经、丘耀西、陈焯廷、谢子瑜、黄德修等七人为各队大队长,邓铿兼司令部参谋长。9月8日,各队民军举起革命旗帜,到平潭白泥塘一带集中,布置驻守阵地,准备进攻惠城。

当时驻惠州的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闻报,一方面忙不迭地募兵筹饷,另一方面又调各地巡防营兵到惠城候命。这时惠州府、县两城城门均有兵巡守,除府城大东门和县城西门留为交通孔道,仍旧开放外,其他城门一律关闭。

9月9日拂晓,革命民军千余人由白泥塘出发,其军事目标是夺取归善县城。时清兵巡防营六百余人集合在馒头岭 (今文头岭)。11日民军在馒头岭与清军相遇,两军交战约五小时,互有进退和伤亡,清军以为民军英勇,不敢恋战而退守原防。次日战况仍呈胶着状态,未分胜负。第3日(即9月11日)两军激战于马安,民军冲破清兵防地,占据了险要的地区二圣宫。有史料记载当第一军进入永湖、马安之间时,清军援兵赶到,民军兵力少,且武器装备也远不如对手,前线一度告急。就在这危急关头,邓铿亲率生力军民兵百数十人加入作战,力敌清军数营之众,硬生生将敌军击破。在战斗中,邓铿身先士卒,在枪林弹雨中率众冲锋数次,连帽子的帽结都被流弹击中打飞,可见战斗的惨烈凶险。是役,清军元气大伤,不得不困守惠州城。

9月l6日,大势已去的秦炳直接受惠州知府徐书祥的相劝,同意献城。19日,惠州光复。秦炳直下令开通府城东门,恢复与县城的交通。当日上午8时左右,邓铿等统率所部士兵,由县城出发,经水东街过浮桥直进府城,沿途商店燃放爆竹欢迎。各队民军相继进城后,由起义军司令陈炯明领衔发出布告剪发和安民,易归善县为惠阳县。

惠州一战,邓铿声名鹊起,显示出军事领袖的才能。广东全省光复后,邓铿升任广东陆军第一混成协协统,广东都督府陆军司长兼稽查局长,后改任都督府参谋长。广东都督胡汉民十分器重邓铿,想把胞妹嫁给他,但是邓不想给人落下高攀富贵的口实,竟婉言谢绝。

在广东军界中,邓铿称得上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胡汉民掌粤时期,他被授为陆军中将,出任国防重地琼崖镇守使。孙中山发动二次革命后,被袁世凯任命为广东都督的龙济光进兵广东,逼近三水河口。粤军内部矛盾重重,邓铿受命于危难之际,匆忙赶赴三水指挥。然邓铿到三水仅一日,已被袁世凯收买的苏慎初炮击广州的都督府,粤督陈炯明逃亡香港,邓铿获知消息,知事已不可为,乃赴香港见陈炯明,希冀挽救局面。而局势急转直下,龙济光进入广州,二次革命失败,孙中山被通缉逃亡日本。

当时很多人对革命产生了怀疑,有的人更是背离而去,但邓铿却选择了坚持和追随。邓铿在讨袁军事失败后,也抵达了日本。当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华革命党时,邓铿毅然参加,孙中山对邓铿也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军务部副部长。从此之后,邓铿一直是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在当时,邓铿与朱执信、廖仲恺被同视为孙中山的股肱心膂。朱、廖二人是政治活动家,邓铿则是掌握军权的重量级人物,孙中山在军事上很多时候要依赖邓铿。

挥师回粤劳苦功高,建第一师影响至深

1914年夏,邓铿奉命返回香港,组织广东讨袁军队,开展讨袁活动。他曾潜回增城,策动旧部起义,事败后,又多次组织军事活动。他还曾赴南洋募集军费,宣传革命思想。

1917年,当时广东省长朱庆澜受到桂系军阀排挤,决心辞去省长一职,将省防军二十营交给孙中山接管,这是孙中山直接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也就是粤军的前身。孙中山遂决定以原省防军二十营为基础成立援闽粤军,并任命陈炯明为总司令,邓铿为参谋长。为暂时避免与桂系军阀的冲突,军队驻于闽省东南数县。

查阅史料可以得知,当初原省防军二十营一共才5000杆枪,而陈炯明非军人出身,战阵之事非其所长。因此,1918年粤军援闽过程,邓铿发挥了重要作用,扩充军队,制定进军计划,于5月17日全线向闽总攻,数月之间,连克闽西南20余县,总部进驻漳州。

回粤之役,邓铿可谓劳苦功高。经过两年训练补充,援闽粤军兵员达2万余人。1920年春,孙中山以粤军整补已毕,实力大增,遂提出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的任务,但陈炯明对回师仍存顾虑,经孙中山一再敦促,邓铿从中“怂恿”,陈炯明始同意做回师广东准备。

在回师广东的战斗中,邓铿表现十分英勇,累立战功。他率第一军一部,克潮州、梅州,占汕头,气势如虹。于当年10月下旬,与各路大军一起,进入广州,摧毁了岑春煊主持的军政府,统一了广东全省。孙中山也得以国民党总理的身份,于11月从上海回到广州,重任大元帅。

由于在回师广东之役中,朱执信被害于虎门,孙中山更加倚重邓铿。邓铿仍任粤军总参谋长,使孙中山的思想能在粤军中实施。然而由于粤军人数的扩大,人员素质不齐,加之援闽、回粤多次作战取得胜利,部队开始表现出了旧军队腐化、骄悍的弊病。有见于此,孙中山征得陈炯明的同意,决定从粤军各部中选拔素质较好的人员,组建粤军第一师,加强军事、政治训练,使之成为全军模范。邓铿受孙中山重托,出任师长。邓铿就任后,事事亲历亲为,特别重视对军官的选拔,当时被邓铿选入第1师的陈可钰、李济深、李章达、邓演达、叶挺、陈铭枢、陈济棠、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薛岳、余汉谋等人,其后均成为中国军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

维护北伐鞠躬尽瘁,惨遭暗杀以身许国

粤军进驻广州后,邓铿以总参长之职直接指挥总部宪兵,整饬广州市秩序。当时粤军中有不法分子参与贩运鸦片,屡次被邓铿派出的宪兵缉获,并绳之以法。有一次,他在广州晏公街缉获烟土两百多担,查明是陈炯明的部署洪兆麟、陈炯光、陈觉民等人伙同所为。邓铿与陈炯明虽是生死患难之交,但是邓铿并没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召集广州各界代表和各国驻广州领事,共同监督将烟土焚于东郊。此举被当时的人们赞颂为林则徐之后的第二次大规模焚毁鸦片。有人劝他办事不要过于猛烈,邓铿则说:“怕死则不必作革命事业,丈夫宁玉碎耳,何虑?”但是,此时的邓铿还没有想到,他的正义之举,已经为他日后遇刺埋下了祸根。

1921年春,孙中山在广州准备挥师北伐,在财政方面多倚廖仲恺,在军事指挥方面仍然是器重邓铿。然而,很快孙中山和陈炯明在北伐问题上发生了分歧。

孙中山主张北伐统一中国,陈炯明则主张联省自治,实际上就是各省割据,陈炯明为的是保住自己的小地盘。当时,孙中山北伐需要陈炯明支援部分兵力和枪械,但陈炯明迟迟不表态。在孙陈发生重大分歧时,邓铿是公认赞成北伐的。

1921年4月初,国会选举孙中山为非常大总统,当天在广州举行阅兵典礼。时任粤军总司令的陈炯明借故不参加,孙中山便在邓铿陪同下,检阅了由第一师组成的受阅部队。

与此同时,桂系军阀已陈兵粤桂边境,企图进攻广东。6月,粤军主动挥师攻桂,史称“援桂之役”。邓铿率第一师镇守广州,并以总参谋长的身份,指挥整个战事。粤桂两军激战于西江之时,桂军一部突袭清远、英德,威胁广州。邓铿率第一师出击清远,不几日便击溃桂军凯旋。

就在这时,孙中山与陈炯明的矛盾加深。邓铿以大局为计,从中斡旋,为革命大局尽力。当孙中山通过邓铿转达对陈炯明的命令时,邓铿必婉转对陈炯明面达,使陈炯明容易接受;当陈炯明不接受时,邓铿也不急于报告给孙中山,而是自己想办法,尽力实现孙中山的要求。

就在北伐最关键的时候,1922年3月21日傍晚,广州大沙头广九火车站,邓铿遭到陈炯明派来的凶手暗杀,被送往长堤路的中法韬美医院救治,曾有片刻的清醒。面对探视的友人,他只留下一句话:“好人难做!”便语竟目闭,23日凌晨不幸长辞人世,年仅36岁。

孙中山惊悉噩耗,放声痛哭,于翌日发表唁电,赞其:“平日忠于国事,勇于奋斗……壮年遽殒,不止粤中惜此人才也”,追赠为陆军上将。1935年,民国当局决议,订每年3月23日为先烈邓仲元先生殉国纪念日,以寄托哀思,表其忠烈。

当时,邓铿的死在广东引起巨大震动,许多城市都有悼念活动。这份纪念,至今仍能让人深切感受到:在广州,有邓铿墓、仲元图书馆和仲元中学;在惠州,有傲立丰湖的仲元亭;在梅州,有仲元东路和仲元西路,还曾筹办过仲元职业学校,等等。

邓铿与廖仲恺、朱执信同被视为孙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朱、廖二人多于政治、财政辅佐中山先生,邓铿则在军事方面为中山先生所倚重。世人每谈及孙中山先生的基本军队,必首推粤军,言粤军必首推第一师,言第一师则必及邓铿。所以后来陈炯明公开背叛孙中山时,就有人说,若邓铿还活着,陈炯明是必不敢做出此举,即使陈真的发难,邓铿也会及时将其解决。历史虽不能假设,但邓铿的遇害,确使孙中山在军事方面失去了一位得力帮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