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民党十大杂牌军之粤军

 雪域高原915 2013-04-05

    辛亥革命时期胡汉民、陈炯明纠集的广东民军,曾组建有八千人的“建国粤军第四军”北伐,后来这支部队被遣散了。在“二次革命”中,粤军内部矛盾重重,龙济光趁虚而入,广东民军被摧毁殆尽。 

  护国战争后,龙济光被赶到海南岛,桂系控制广东地盘。在孙中山的支持下,由广东省长朱庆澜拨出其亲军20营交由陈炯明统率,是为援闽粤军,成为近代粤军的雏形。粤军移驻汕头,随后攻取闽南二十六县,建立闽南护法区。 

  陈炯明、许崇智等在闽粤边境编练军队,于1920年夏回粤驱桂,将桂系的广东督军莫荣新逐出广东,孙中山得以返回广州重建军政府,继续北伐。

  

陈炯明叛变

  但是陈炯明这支倾注了孙中山全副心血的“子弟兵”,仍然脱不了军阀的本性,在1922年北伐中叛变,炮轰总统府,之后粤军迅速分化瓦解,分为陈炯明、许崇智、邓铿(梁鸿楷)、李福林等部。 

  许崇智当时为北伐军总司令兼粤军第二军军长,陈炯明叛乱后,许崇智、李福林支持孙中山,回师靖难,与陈炯明展开激战。当时蒋介石、顾祝同、钱大均、卫立煌等均属许崇智的部下,陈诚在保定八期刚毕业,任粤军见习排长。 

    陈炯明部为粤军第一军,发动叛变后被许、桂、滇联军驱逐到东江一带。但是仍然保持一定实力,对广州革命政府构成相当的威胁。

  

邓铿力量

  邓铿是粤军第一师师长,粤军第一师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是粤军的精华所在,原来隶属陈炯明第一军的序列,但是邓铿坚决支持孙中山,与陈分道扬镳,后来遇刺,梁鸿楷接任师长,与陈炯明和许崇智均保持一定距离,这是介于陈炯明和许崇智之间的一股独立的力量。 

  

    李福林部队本来是绿林出身,没有什么战斗力,后来编成北伐军第五军,再后来被陈济棠兼并。 

  

    1925年,以黄埔学生为主的国民革命军发起东征,盘据惠州的陈炯明被消灭消灭,少量残余部队逃江西投孙传芳,陈炯明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廖仲恺遇刺后,许崇智被蒋介石挤走,其军队一部分被蒋吞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第3师、第14师、第20师,后来演变成为国民党中央军嫡系的部队。一部分被编到第四军,参加北伐。 

  梁鸿楷也被蒋逼走,李济深接任师长,北伐时扩编为第四军,战功卓著,被誉为“铁军”,也称为“粤军之母”。 

  李济深的第四军由陈铭枢第10师、陈济棠第11师、张发奎第12师、徐景唐第13师、叶挺独立团编成。

  

     宁汉分裂以后,粤军内部由暗里的明争暗斗走向公开的决裂,张发奎是武汉政府的台柱力量。陈铭枢支持宁方,他的基本力量第十师当时驻在江西,南昌起义时被胁迫参加,出南昌以后,师长蔡廷锴带着队伍离开起义军,去投奔老上司陈铭枢,之后去福建,重新扩编为第十一军。张黄事变以后,李济深调第十一军回粤。

     

  蒋光鼐、蔡廷楷的部队中原大战时站在蒋介石一方,番号改为第十九路军,出兵长沙配合何键阻挡桂军北进,出兵中原与冯军、晋军作战,打遍半个中国还没输过,基本完胜。后来移师上海,对侵略上海的日军奋起抵抗,此役是为凇沪抗战,十九路军也因此成为民族英雄部队。其后调福建,发动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失败后部队被中央改造或解散。这一系的主要人物有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戴戟、区寿年、张炎等,后来大多数走向新中国阵营。 

     

  由于另外两路粤军离开广东,从1930-36年期间,广东成为陈济棠的地盘,到抗战前夕,陈济棠在“两广政府委员会”的招牌下,对中央实行地方割据,对内精心经营,政绩显著。粤军则扩编到3个军合13个师,还有一百多架战机,空中力量比蒋中央军的还要强大。 

  

    广东的地形图呈等腰三角形状,韶关、湛江、汕头构成战略上的三个角,陈济棠把余汉谋的第1军部署在韶关,香翰屏第2军驻粤西,李扬敬第3军驻汕头,广州只留一个教导师,省城兵力十分空虚——陈济棠的部署主要是应付蒋介石大军压境。但是1936年“两广事变”,余汉谋通电拥蒋,率第1军沿铁路线南下,两三天就从韶关兵临广州城下,加上空军司令黄光锐率机飞往南京,陈济棠政权倒台。

  

  抗战爆发后,余汉谋粤军编成6个军(62-66军,83军),出兵抗日。 

  抗战结束后,粤军全部北调打内战,第63军、64军编入黄伯韬兵团,在淮海战役中被歼;第62军调华北,在平津战役中在天津被消灭;第65军调西北,编成李振的18兵团,后来起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