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6)——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 静思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4-03-02 发布于河北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46篇: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4年2月14日

在济南经常能见到带有“泺”字的地名。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泺水是发源于趵突泉的一条小河,春秋时期即已见诸史籍记载。泺水古时向北汇入济水,两水交汇处“谓之泺口也”。初四那天在大明湖、趵突泉一带数了人头,虽然早有心理建设,但那场面还是大幅超过预期,于是初五决定“疏散出城”,去北郊的百里黄河景区转了一圈。下车的那个地方,便是泺口站。
 
 图1:百里黄河景区

大约从唐代开始,东平以东的济水逐渐向北改道(始称清河,清咸丰年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形成了如今的黄河,曾位列“四渎”的济水因此永久消失),且在距今约九百年的宋金之交,伪齐“皇帝”刘豫将泺水改道东流导入济水故道(即今小清河)。所以《水经注》中最初记载的泺口与今日之泺口其实早已“名不副实”(或曰一度发生位移,理论上说金代之后也就不再有真正意义上的“泺口”了),但它却作为地名流传下来,一直沿用至今。本文之后所说的泺口,皆是泛指地名。
 
 图2:网上找的一张黄河、济水演变图

由于泺口得天独厚的水路交通优势,自古便为济南地区最重要的物资中转站,尤以黄河改道而来之后,这里商贾云集,人声鼎沸,蔚然而成巨镇,甚至比之寻常县城还繁华,一时有“小济南”之称。但随着近代主流交通方式的改变以及黄河航运的没落,泺口也就逐渐沉寂下来,如今漫步在黄河南岸一带,甚觉破败萧条,也几乎丝毫看不出旧时码头的影子了。

百里黄河景区只是3A级,各种设施非常一般也乏人打理,有点“野化”的感觉。岸边黄土台地参差高耸,近距离俯观黄河,水量似不甚大,但水流湍急,看久了心中竟隐有恐惧压抑之感,一如数年前的某一夜晚我在承德武烈河畔。看来有些天地之灵,真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于是赶紧调整目光向东望去,进入视野的,是泺口浮桥与更远处的黄河铁桥。
 
 图3:远眺泺口浮桥与铁桥(左为鹊山)

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位列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因并非旅游景点,极少有这方面的攻略,甚至在百度地图(包括高德地图)上也没有专门标出位置,之前我对它的现状了解甚少。这时我终于确定了它的准确位置,看起来不远不近,来回一趟大概五里地,斟酌一番之后,我暂时脱离大部队,自己步行过去一探究竟。
 
 图4:泺口浮桥

途经泺口浮桥,离近了才发现,桥上还挺热闹,往来之人络绎不绝。浮桥下面另有玄机,为济泺路隧道(肉眼当然是看不到的),因为隧道的贯通,前几年浮桥差点“光荣退役”,拆除公告都下发了,但因民意反映过河不便,最终刀下留桥,现在只是不让跑机动车了。浮桥以东大概已算景区之外,最后一段只能沿着公路走过去,又走了里许,铁桥的“根部”终于透过一片茂密的树林跃然眼前。
 
 图5:把“根”留下
 
 图6: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七批)

当年清廷向德、英两国借款修筑津浦铁路,以山东峄县韩庄为界分成南北两段(英国人修南段,德国人修北段),由于进度不一,最初只能分段运行。当时最大的技术难题,便在于修建一座跨越黄河的大桥。以德国工程师博克威为首的建筑公司,勘查了济南附近90公里的黄河河段,仅此项工作就耗时三年,其后又进行了六年的水文观测,这才最终选定泺口为桥址。德国人严谨的“工匠精神”,向来为我所欣赏。
 
 图7:图片引自《黄河桥梁》

泺口铁路大桥的修建始于1908年,工程历时四年,贯穿了清末民初。因黄河水文状况复杂,又有此前郑州黄河铁桥的前车之鉴,动工之后,中德双方对于建桥方案仍存分歧,以致工期一再拖延。最后的方案还是刚因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而一鸣惊人的詹天佑来到济南,才一锤定音的。虽说弱国无外交,形势比人强,但泺口大桥乃至整条津浦铁路的修建,还是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了国家主权,对于国计民生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图8:桥头一瞥(可别小瞧旁边这小房,也是省保)

就在这个如今颇显荒凉、已经人迹罕至的桥头,百余年前也曾张灯结彩、热闹非凡过。那是1912年11月16日,泺口铁路大桥落成,这可谓画龙点睛的最后一笔,也宣告了津浦铁路自此全线贯通。而作为津浦、胶济铁路的交汇处,济南成为名副其实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与城市格局随之大幅提升。
 
 图9: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不久之前,我刚刚在蚌埠走访过津浦线淮河大铁桥,没想到这么快就又见到了它的另一位“袍泽”。远望两桥,仿佛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相比之下,泺口铁桥无论桥墩还是钢梁,均更显粗重,长度更是蚌埠铁桥的一倍有余,就连在战争中被炸毁的次数也领先一倍(4:2)。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泺口铁桥保持着多项全国之最;面对着黄河极其复杂的水文状况以及数次特大洪涝灾害,一百余年后的今天,在几代守桥人的精心呵护下,它仍是一座不朽的传奇。

鲜为人知的是,泺口铁路大桥也曾有过泺口浮桥那样的经历,而且它的“退役”程度更为深入。这是由于近百年里黄河泥沙不断淤积造成的河床抬升,泺口铁路大桥的形势变得逐渐严峻。1991年4月,经国务院相关部门批准,泺口铁路大桥停止使用,并计划在下一年部分拆除。后经楼方均、曾兆来等十一位桥梁专家充分论证,认为泺口铁路大桥仍具有巨大的使用价值与经济价值,也幸有他们“火线”建言献策,这一珍贵的历史文物与工业遗产得以保全。九年后,经过改造之后的泺口大桥恢复通车!

重生后的泺口铁路大桥改为承接邯济铁路,已经不在京沪铁路正线上,如今往来车次较少,所以它不似蚌埠铁桥那般忙碌。而经专家论证的方案,认为改造之后的大桥还能有五十年使用寿命,如今算来,大致已过半。在时代的剧变中,也许不久之后,传奇终将谢幕,泺口码头是这般,大桥亦如是,这是任谁也难以躲过的宿命。但我想它既已有国保身份,终会以另外的方式再度涅槃重生。
 
 图10:冒着被噶手的风险伸过防护网拍了张近景

在寻访过程中,我并没能看到火车。由于铁路工作区域门闩的阻拦,我亦与近在咫尺的1958年“周总理视察泺口黄河铁桥纪念地”(单列省保,我想有朝一日应会与铁桥合并国保吧)失之交臂,在附近徘徊良久,也没再找到一个能与铁桥更近距离接触、有更好视角的地方。我只好回到泺口浮桥上,拍了几张正面合影留念。当我渐行渐远的时候,终于听到了一阵悠长的汽笛声...
 
 图11:站在浮桥望铁桥



                                   静思斋  于岳
                                   2024年3月1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