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易》入门的方法与基础知识!

 松柏林光139 2024-03-02 发布于黑龙江

图片

很多人学习《周易》,想必也花了很大精力和时间,还是一头雾水,终不得其门而半途而废。

其实《周易》是容易之经,只要循序渐进,按一定的步骤和方法去学习,是能够学有所成的。





准备期


当我们想学习《周易》时,应当以一种相对轻松的心态,对相关的卦象,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做一个常识性的了解。

对卦象的了解,相当于掌握必要的单词,对易学中相关术语等常识的了解,相当于了解相应的语法。只有经过了这两个部分的准备,才能开始对卦象以及《周易》整体的阅读理解。

相对困难的是,卦象本身的熟悉乃至记忆的过程,于此几乎没有捷径,相对而言,可称之为经验的有两点:

图片
首先是利用“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这句八卦卦象口诀,结合图像,熟记八卦的卦象。

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上下卦的卦名以及它们的基本取象的组合方式,来记忆六十四卦。比如家人卦,上卦为巽,下卦为离,巽的基本象是风,因此组合起来就是:上巽下离风火家人。
换言之,就是记名称而不用记图像,然后再通过名称反应出图像,与记化学方程式的方法类似。

这个准备期,虽然可能需要两到三周的时间,但是将会大大缓解,在下一步正式阅读过程中的阻力。
图片





读《说卦传》


众所周知,构成《周易》的卦象,其实就是一套传自上古的符号文字。
符号文字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代表的内涵极为丰富。如同我们在纸上随便画一条竖线,它就成为了一个符号。
这个符号的内涵,可以随着我们当时心境的不同,而代表一个人,一支笔,一棵树等等,几乎无穷的内容。

虽然所有卦象都在一个大的系统中,而使其内涵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仍旧丰富多样。这就是为什么《周易》的卦象在转化成文字时,会出现众多的取象。



图片

卦象

同一个卦象,既可以代表一头羊,也能代表一张嘴,与四柱中的十神类似,如正印能代表母亲,也能代表学历、房子等等。

图片


但这些取象又是连接卦象和系辞的桥梁。系辞之所以读起来古怪,很大的原因在于它是用文字,通过这些取象来描述卦象的。所以不了解卦的取象,实则难读懂《周易》。
如果结合前面的比喻,这些取象方法类似于所谓的习惯用法。理解了,它们往往就是理解系辞的钥匙;不理解,它们就是锁住系辞的铁锁。
而《说卦传》所写的就是这部分内容,就是各种卦象的最基本,最常用的一些取象方法。因此,在正式阅读之初,应当由此入手。
图片





《系辞传》


《系辞传》分上下两个部分,为孔子所撰《易传》的一个组成部分。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重要的一份,具有奠基性意义的文件。

在《系辞传》中,孔子表面上是在系统地阐述了与《周易》有关的种种基本原理和哲学思想。但实际上,也是对其自身的世界观、宇宙观、性命观的系统阐发。


图片

子贡曾说:

“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图片

说明孔子在日常中极少讨论此类形而上的问题。想来是因为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框架作为依托,极易陷入一种虚无的状态中。

而学习《周易》不要过早的转向占卜,进而执迷于其中,劳而无功。人们之所以会过早的转向占卜,除个人因素外,还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周易》中所阐释的道理,让人不易理解,更难以应用。最终,使人们转而求于占卜。

图片

《周易》的义理之所以难以理解,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在读《周易》时,是从前往后顺序而读的,而《系辞传》通常列在六十四卦的解读之后的。
所以,人们首先会看到一个个单独的卦(一段段单独的道理),而很难形成一个系统,自然也就难以理解,更加难以利用了。

反之,如果先读《系辞传》,就会在整体上对《周易》的义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把握,再来读某一卦时,不仅会因为熟悉了其中的思维方法,而更加顺畅。同时,也会因为站在系统的高度,俯视具体而更见其深刻与透彻。

所以,学易应当先读《系辞传》,再读针对各卦的解读。

图片





绕开乾坤二卦


乾坤两卦中包含了所有位置上的阴爻和阳爻。所以在对六十四卦的解读中,这两卦的作用相当于一部字典。
在其它的六十二卦中的每一爻的解读,原则上说,都可以从这两卦中找到渊源。因此这两卦既无疑是最重要的,同时也无疑是最复杂的。

按照通行的卦序,又恰恰是排在六十四卦之首。但对于一个初学来说,直接阅读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通常都会被它们巨大的信息量冲击得铩羽而归。
所以,建议大家先绕过它们,从第三第四卦开始读起。因为,在每一卦的解读中,都会或多或少的涉及到其中的内容,待到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再回过头来读,就会事半功倍了。

图片





阅读卦象中的变易与逻辑关系


虽然,孔子所做《易传》对后世理解《周易》,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孔子通过《序卦传》确定了六十四卦的卦序,也给后世解易者造成了误导,为后世之人理解和应用《周易》设置了最大的障碍。

因为,它使我们几乎完全失去了对卦象的变易过程的了解,使原本就是用来解释这种变易的系辞,成为了无皮之毛,无根之草。并且强行植入了儒家思想,使得《周易》基本上失去了被正确运用的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会让《周易》沦为礼教之源的根本原因。

所以,学习《周易》在能粗通其文字之后,就要转向突破对六十四卦的内在逻辑关系,或者说存在于卦象之间的变易关系的理解上。

经过上述五个步骤的学习,下面再进入周易的入门基础知识,我们就基本上可以对《周易》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与了解

1、易经:易经共有三种: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周代的《周易》。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只有《周易》传世。故今天所说《易经》即指《周易》。 

2、易本义为日月为易,阴阳交替。易在易经中有三种含义:一变易,变化;二简易,简单;三不易,不变。但核心含义是变易。

3、经:经典,不变,常则。 

4、卦:悬挂之义,把自然现象悬挂起来便于观察,也就是说易经将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用符号来表示。 

5、爻:交错之义。易经借助阴阳交错构成不同的卦象。
图片

6、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7、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 
图片
8、阴爻:断开的横线,用六表示。 
9、阳爻:连续的横线,用九表示。 
10、九: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最大阳数,所以用九表示阳爻。
图片
11、六:一二三四五为生数,六七八九为成数。成数六与八属阴,阴爻性质收缩,六比八小,八为少阴,六为老阴,所以以老阴六表示阴爻。 
12、刚爻:指阳爻。 
13、柔爻:指阴爻。 
14、彖辞:彖是断,彖辞就是断语,用以判断或概括一卦的含义。 
15、爻辞:解释一爻的含义。
图片

16、象:表示像的意思,用来模拟形态与事理。卦象为大象,爻象为小象。

17、时:画卦时六爻自下向上,依次称为初、二、三、四、五、上(末)。依此说明终始关系。 

18、天道:五、上为三才之天道。 
19、人道:三、四为三才之人道。 
20、地道:初、二为三才之地道。
图片
21、时:画卦时六爻自下向上,依次称为初、二、三、四、五、上(末)。依此说明终始关系。
22、位:画卦时六爻自下向上,依次称为初(下)、二、三、四、五、上。依此说明上下相对位置。
23、中位:上卦的五与下卦的二为中。 
24、正位:阴爻居于阴位,阳爻居于阳位为正。 
25、君位:指四爻与上爻之间的第五爻。 
26、主爻:一卦六爻中有一爻或两爻能代表一卦的总体意义就是主爻。
27、元:易经中一般认为是始,是大,是善。
28、亨:易经中一般认为是亨通。 
29、利:有利,易经中一般认为是收缩,成熟。 
30、贞:原意是占卜,易经中一般认为是正而固。 
图片

30、吉:顺从易理为吉。

31、凶:违反易理为凶。 

32、悔:犯了过失,心中想要补过迁善,知过而能改,悔后趋吉。 

33、吝:犯了过失,找理由掩饰与推诿,知过而不能改,吝常趋凶。 

34、咎:灾祸。

图片
35、当位:阴爻居于阴位,阳爻居于阳位。
36、不当位:阴爻居于阳位,阳爻居于阴位。 
图片
37、阴位:从下至上,二、四、六(上)为阴位。 
38、阳位:从小至上,一(初)、三、五为阳位。 
39、內卦:六爻卦的下三爻为內卦。
40、外卦:六爻卦的上三爻为外卦。
图片

41、相应:下卦的初爻对应上卦的四爻,下卦的二爻对应上卦的五爻,下卦的三爻对应上卦的上爻,如果一为阴爻而另一为阳爻,则为相应。 
42、不相应:下卦的初爻对应上卦的四爻,下卦的二爻对应上卦的五爻,下卦的三爻对应上卦的上爻,彼此同为阴爻或同为阳爻,则不相应。 

图片

43、承:卦中相邻的二爻,阴爻居于阳爻下面,承助在上面的阳爻,叫阴承阳或柔承刚,大多顺而善。 
44、乘:卦中相邻的二爻,阴爻居于阳爻上面,乘驾在阳爻上面,叫阴乘阳或柔乘刚,大多逆而劣。 
45、经卦:又叫三画卦,共八个,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图片
46、复卦:又叫六画卦、成卦,共64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64卦,每个复卦由两个经卦重叠而成。 
47、反卦:前一卦像卷帘一样反过来就是后一卦,后一卦反过来就是前一卦。比如屯蒙两卦。
48、对卦:两卦六爻从初至上阴阳相对,比如乾坤两卦。
图片

49、八卦:八种自然现象,天、地、水、火、风、雷、山、泽。 
50、本卦:无论用什么方法起卦,得到的这一卦就是本卦。 
51、变卦:变卦相对本卦而言。如果本卦中有“动爻”,即老阳、老阴之爻,此爻即为“变爻”,即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那么本卦相应的就会转变,原来相应的的阳爻就变为阴爻,阴爻变成阳爻,因而得到一个新的卦,即为变卦。
学完了《周易》,也就知道,除四柱与五行以外,其实阴阳也是决定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正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即《周易》中的“天人感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