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元四家”之王蒙的归隐山水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4-03-02 发布于湖北
2020-05-30 08:05·老北艺术视界

王蒙(1308-1385),字叔明,号黄鹤山樵。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代画家。赵孟頫外孙。山水画

受赵孟頫影响,师法董源、巨然,集诸家之长自创气势。幼时生长在良好的家庭环境里。青年时期王蒙

曾做过小官,元朝末年,由于农民起义而感到元朝统治的衰落,便弃官归隐黄鹤山(今浙江杭县东

北)。这期间画了大量的归隐题材山水画。王蒙的山水画以结构复杂,层次繁密,笔法苍秀见长,布局

多取重山复岭、萦回曲折的体势,山高林密,涧曲谷深,一派宏深峻伟的气象。喜用解索、牛毛皴,干

湿互用,苔点多焦墨渴笔,顺势而下。与黄公望、吴镇、倪瓒合称“元四家”。最能代表他风格的归隐存

世作品有《青卞隐居图》、《夏山高隐图》、《葛稚川移居图》、《花溪渔隐图》等。

一、《青卞隐居图》

概述:《青卞隐居图》绘王蒙家乡吴兴的卞山景色。图中山势峥嵘,重山复岭,林木茂密,悬瀑深溪,

背山临流处结屋数间,堂内一人抱膝倚床而坐,表现了文人适性休闲的隐居生活。此画作深邃幽雅,纵

逸多姿。气势雄伟,表现了江南山岭浑厚苍润的特点。这是王蒙成熟期的精心之作。董其昌诗题为“天

下第一王叔明”。

技法: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卷云皴、浑点、圆点、破竹点、破墨点等灵活变化,干湿互用,形成

和谐的统一。

《青卞隐居图》纸本墨笔 140.6x42.2cm 上海博物馆藏

《青卞隐居图》局部

《青卞隐居图》局部

《青卞隐居图》局部

《青卞隐居图》局部

《青卞隐居图》局部

《青卞隐居图》局部

《青卞隐居图》局部

二、《夏山高隐图》

概述:《夏山高隐图》以深远和高远兼用的布局手法描绘了深山。瀑布孤悬,林阴繁荟,流泉下注,山

溪在碎石间跌荡,似能听到悦耳的回响。近处林荫蔽日,凉气袭人,隐士、书童、仕女、樵夫在屋中、

房前、溪边、道上品茗、谈天、汲水、行走,各行其事。整个画面景物繁密,造型谨严,境界深邃而又

开阔,有炎夏清凉之意

技法:牛毛皴画山石,山峦披麻皴、解索皴并用,浓墨点台,繁复厚重,树木用积墨法,局部以焦墨皴

擦,苍郁烟润,笔法沉着稳健,墨色层次丰富,设色清淡,色墨互融,构图虽繁密,但画家巧妙地运用

了实中求虚、疏密对比之法,画面雄奇苍浑,画风仿董、巨而有所创新,为王蒙山水画精品之一。

夏山高隐图 北京故宫博物馆藏

夏山高隐图局部

夏山高隐图 局部

夏山高隐图 局部

夏山高隐图 局部

三、《葛稚川移居图》

概述:此画描写晋代葛洪携带家眷入罗浮山隐居的故事。整幅作品中出现了多个点景人物,

人物按照队伍的先后顺序拉开层次,有条不紊的描绘出了一个生活中的搬家场景。主人公葛洪拿着羽扇

站在桥上,回头看着身后那些搬运行李的仆人。画中以山水为主体,重山复岭,飞瀑流泉,丹柯碧树,

溪桥潭水,茅亭草舍,一派深秋山林佳境。构图上实下疏,山体密实,中置草堂,形成画面的视觉支

点。画家的精心布置,创造出了一幅理想的隐居画面,此图约作于元末乱世之秋,反映了画家在当时弃

官避世隐居的思想。

技法:山石皴法用湿笔、细笔短皴,純用水墨,树木、人物、屋宇处施以淡赭、花青和红色,是王蒙山水画又一风格之杰作。

《葛稚川移居图》纸本设色 139.5x5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葛稚川移居图》局部

四、《花溪渔隐图》

概述:此图远山、近水、叠岭、丛树。近景描绘了一幅鲜活的生活之趣。湖边小舟,渔夫似挥橹,又似垂钓,神情举止安逸。悠闲的船头垂钓,行隐意味油然而生,农院之中一农妇正左顾右盼,院门虚掩,目光沿着门前小径直伸溪水畔边。像是在看船头的隐士是否钓到了鱼。

《花溪渔隐图》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花溪渔隐图》局部

结语:王蒙在山里隐居近三十年,过着“高卧青山望白云”的生活,所画归隐题材的画作居多,他表面上晦迹隐士,其实内心深处匡时济世的志向并未泯灭,仕和隐的矛盾时起时伏地纷扰着他的一生。明朝建立后,王蒙再次出仕,任泰安知州,与高僧达官往来密切,终由此罹祸,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捕入狱。卒于狱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