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双方都是12万人马,为何中野敢围困黄维兵团?刘伯承算准了这三点

 静者为王的江湖 2024-03-02 发布于河北

恐怕许多人都认为:黄维是个书呆子,不适合统兵打仗,理由有如下两条。

其一:蒋介石组建第十二兵团时,谁来当兵团司令,发生过一次争斗?本来胡琏最合适。

他是第十八军的老军长,打仗刁钻,奈何却遭到白崇禧的强力阻击。再加上胡琏统领十八军时,军纪太差大搞烧杀,被人捅到蒋介石那里。可胡琏却还是嘴硬,导致蒋介石大怒。

由此胡琏算出局了,后来在陈诚极力举荐下,脱离军界多年的黄维这才回归,当上了第十二兵团司令。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黄维的军事才能比不了胡琏,能当第十二兵团司令,纯属内斗结果。

其二:黄维当上兵团司令后,为了救援黄百韬,竟然开启了“暴走”模式。也就是说,别的国军都小心翼翼试探性救援时,最远的黄维却“暴走”成出头鸟,这才被中野围困,直至全军覆没。

黄维从出场——1948年8月当上第12兵团司令,到覆没——1948年12月15日,仅四个月左右时间,且为人嚣张、一根筋,自然就证明了是书呆子一枚,若换成胡琏当司令,断不会如此。

果真如此吗?笔者认为想搞明白此问题,就要结合着国民党内斗,否则无法解释清楚。皆知国军内有两个实力最强大的派系,一个是何应钦系,一个是土木系(陈诚)系。

在解放战争初期,何应钦被蒋介石踹至美国联合国总部后,才有了陈诚一手遮天。结果陈诚却“横扫”何应钦系战将,如王耀武、杜聿明等。

比如莱芜战役,李仙洲就是不听王耀武的,却非听陈诚的,导致“五万头猪”事件发生。杜聿明也一样,被陈诚排挤出东北。哪料随后东北就被翻盘,搞得陈诚也逃离了东北,并还引发了“杀陈诚以谢罪”的呼声。

就这样陈诚变成了公敌,所以在1948年5月,蒋介石只得又请回来了何应钦,自然陈诚就必须靠边了。这等于何应钦系回归,土木系失势。如此才又出现了杜聿明翻红,开始东北、淮海两头跑。

那么黄维呢?他是土木系战将,而第12兵团又是土木系的看家班底。站在黄维角度来言,如何才能让“老长官”陈诚摆脱如今这不利局面?自然是他统领着12兵团打出彩来——这就是为啥,黄维“暴走”救援黄百韬的原因。

即,只要黄维率领第12兵团,解了碾庄之围并救出黄百韬,陈诚才能重新回来。这同时也是后来,为何杜聿明对救援黄维很不情愿,直至被蒋介石空投手谕逼回的深层次原因。

更是在组建第12兵团时,胡琏遭阻击后,陈诚为啥那么玩命推荐黄维的原因——只要手握这精锐的第12兵团,他就有“翻红”希望。

明白了黄维出任第12兵团司令的这些幕后争斗,为啥在同等兵力下——双方都是12万人马,中野却敢围困黄维兵团也就,很好理解了。概括说来就是:刘伯承算准了这三点。

其一:黄维兵团是以原第十八军基础上组建的,下辖覃道善的第10军,熊绶春的第14军,杨伯涛(胡琏)的第18军,吴绍周的第85军,共十个师,12万兵马。其中,第18军是王牌,五大主力之一。

那么中野呢?在人们普遍印象中,由于之前挺进大别山,实力严重消耗,是当时最弱的野战军之一,起码没法跟东野(四野)和华野(三野)比。但在刘伯承看来,中野的实力却不弱于黄维兵团。

比如在1947年7月19日,刘陈邓曾给军委发去电报认为:中野加上华野一、三纵既可将胡琏集团(整十八军、整十师、整八十五师,即后十二兵团)的一两个整编师打掉。

但军委却复电要求,若华野一、三纵不能西调,那么你们中野,就要准备独立作战。

即,当时无论毛主席,还是刘伯承都认为:以目前中野的实力,跟黄维兵团是大致相当的。若仅凭中野的力量,就干掉黄维兵团,有点不现实,但却能跟黄维兵团,打个旗鼓相当——毕竟当时,粟裕正在围歼黄百韬,一切都要以粟裕那里为主。

同时,这也是黄维的认识。即,黄维之所以敢搞“暴走救援”,也是吃准了对手的实力,难以给自己的第12兵团,造成毁灭性打击——甚至还有轻视的意思,认为刘邓大军已经在大别山地区,被严重消耗,他拿啥跟我打?

其二:从刘陈邓和毛主席的电报往来中还可以看出,中野对友军是无条件信任的。即中野跟华野的配合,不存在问题。这就保证了中野可以玩命干,不存在什么后顾之忧。

事实也是如此,哪怕粟裕在最困难的时刻,也依然派陈士榘前去支援中野作战。这就等于一下子就完成了电报中所说的,中野联合华野,干翻第十八军(胡琏)的预想。

再来看黄维,他虽明白国军内斗让人绝望,却又不得不如此——不打出彩来,陈诚就无法复出。所以黄维事实上,就只能期待左右友军配合,哪怕是纸面上唬人,起到威慑作用也好。

结果黄维失算了,连他的老同学杜聿明都想扔下他逃……须知,杜聿明是国军难得的清醒者,他都如此作为,莫非你还指望孙元良、李弥这些逃跑健将吗?换句话说就是,黄维兵团的实力注定了只能不断消耗和损失。而中野的实力,却能做到不降反增,有华野支援。

如此一算,虽开打前双方实力相当,但只要围困住黄维兵团,就能做到让其不断失血,无法救援碾庄。而自身实力却能得到补充,甚至关键时刻的增长,自然刘伯承就敢围困黄维兵团了。

其三:后勤补给。这个就不用说啥了,小推车推出的淮海胜利,就是明证。反观无论黄维兵团,还是黄百韬和杜聿明,他们的后勤补给,最初靠抢老百姓,最后靠空运,可一旦天气不好,空运也扯犊子。

所以,黄维那12万人马,就要分出一部分去搞后勤(起码初期)。至于后期哪怕空投胡琏也没用了。

再看中野12万人马,就是纯打仗,后勤有老百姓,甚至连战壕都是老百姓抢着给挖,让咱战士好好休息。如此一算,双方兵力还对等吗?

说句不好听的话,咱解放军就是欺负你国军失了民心,你又能怎么着——须知无论算啥,若是忘了算老百姓(民心),那就注定了百分之百的无效和失败,自古如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