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新闻

 丝己日月 2024-03-02 发布于四川
大家好,我是布谷妈~
我们养育孩子,肯定是希望母慈子孝。即便孩子长大了,他也能跟父母关系很好,遇到问题和困难,能主动向父母寻求支持和帮助。
但我们经常会看到,很多孩子长大后,就和父母成了“仇人”。他们一提起父母,不是感激和赞美,而是说不完的责怪和抱怨。平时也不愿跟父母多来往,离得越远越好。
为什么会这样?
这可能跟父母的养育方式有很大的关系。这3类父母,很容易把孩子养成“仇人”,尤其是第三种,要当心。
图片
一:权威型
权威型父母的沟通特点,有点类似:“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在父母看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能害你吗?听我的,准没错!
这类父母,其实也是真心“为孩子好”,担心孩子走弯路,担心孩子碰壁。所以,他们想方设法为孩子寻找“合适”的路,只要孩子按他们的方法走就行了。
但这样的父母,很容易养出“叛逆”的孩子。
因为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志向,有他自己的兴趣,他也想活成自己的样子。但父母因为担心他“不对”,所以总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
孩子一反抗,父母就软硬皆施,或者打感情牌:“你不要辜负我的一片苦心。”最后,孩子无奈妥协。
只是,孩子内心的不满和郁闷并没有消失。他可能会按父母的要求做到最好,但一旦达成,就彻底逆反了。
图片
像之前布谷妈在网上看到,有一个女孩子在妈妈的逼迫下练钢琴,在终于达到十级后,她怒砸钢琴,并且从此以后再没有弹过了。
因为她一直对钢琴不感兴趣,而是喜欢画画,但妈妈却觉得:“画画将来能干啥?还不如学钢琴,再说,女孩子弹钢琴多有气质。”
妈妈觉得,让女儿学钢琴是为女儿好,但女儿却觉得,自己学钢琴只在替妈妈学。她在练习过程中的吃的苦,都转为了对妈妈的怨。
妈妈一片苦心,到头来收获一个对自己满是愤怒和抱怨的孩子。
图片
二:妥协型
妥协型的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偏溺爱。
很多时候,父母会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孩子说要玩手机,父母刚开始还苦口婆心劝:“玩手机不好啊,视力会下降,眼睛也会不舒服。”
但只要孩子哭一哭,或者发一通脾气,父母立马让步:“好好好,你看吧,但真的要少看手机。”
孩子把父母的话当耳边风,父母也束手无策:“孩子不听我的话怎么办?”
妥协型父母,很少给孩子立规矩,就算立了,只要孩子哭一哭、闹一闹,就立马让步。
慢慢的,父母会发现,自己在孩子面前,越来越没有威信了,自己说什么,孩子根本不听。相反,孩子的要求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无理。
父母的不断让步,会换来孩子的感恩吗?
不会!
因为,一个人想要的东西是无止境的,当哪天你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不能再让孩子满意,孩子就会对你大发雷霆、心生恨意。
图片
三:支配型
第三种父母,就是支配型。
布谷妈在外吃饭的时候,看到邻桌一个男孩子,他对妈妈说自己吃不下了,不想再吃了。但妈妈却说,必须把碗里的吃完。
男孩不动筷子,妈妈便在他面前竖起手指头:“1,2......”男孩叹了一口气,没等妈妈数到3,他无奈地又将饭菜往嘴里扒拉。
支配型的父母,代表绝对的权威,他们的话就是命令,孩子必须执行。
如果孩子不愿意,那等来的可能就是父母的责骂和惩罚。
支配型父母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必须”、“马上”、“赶快”:你必须这样做;马上回你的房间;赶快给我弄好!
这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压迫,孩子在父母面前,就像一个拉线木偶,父母指哪,孩子就得去哪。
这样的父母,最容易引来孩子的愤怒。孩子小时候敢怒不敢言,一旦长大后有能力了,可能就是最伤父母的那一个。
以上3种类型的父母,养育出来的孩子,很容易与父母“敌对”,充满怒意。
图片
四:赢得合作
只是父母也不容易啊,我们要怎样做,才能养出理解、爱护并尊重我们的孩子呢?
心理学上提出一种“合作型父母”。
就是我们不把孩子当下属,去命令要求他们,而把他们当朋友,在养育路上共同合作、满足双方的需要。
具体怎么做呢?
平时在生活中,遇到冲突时,比如孩子要这样做,而我们希望他们那样做,我们不要强制要求他执行,而可以多问问孩子为什么、听听他的想法、一起制定规则、一起找解决方案。
这里有4个步骤,以孩子看手机为例。
①情感连结
孩子看手机根本停不下来,一有机会就在玩。权威型父母可能讲道理;妥协型父母可能劝了几句后又让步;支配型父母则非常严厉,直接夺走手机。
这样都会让孩子心生不满,或者逆反。
合作型父母,会先跟孩子情感连结:“妈妈看到你从8点玩到9点了,妈妈担心一直盯着屏幕会影响你的视力,而且看手机还会影响专注力。”
图片
②确认需要
孩子行为背后,一定存在着他的需要和渴望,我们需要和他一起找出他需要的是什么:“手机里确实有很多吸引人的东西,你觉得,看手机为什么会让你觉得开心呢?”
孩子可能会回答你:“同学都在玩,我不玩就没有共同话题。”
③缩小差距
当我们想要孩子不要做某件事时,不要用“你”,而多用“我们”,这样能缩小距离感,不让孩子那么抗拒。
比如知道孩子的需要后,我们可以说:“是啊,我们也希望能合群,不然别人说什么我们都不知道,显得格格不入。”
图片
④共同制定规则计划
最后,把看待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权力交给孩子:“那你觉得,一周看手机的频率是几次呢?每次看多久、什么时候看比较合适?”
有了前面温和地处理,后面制定规则、定计划,孩子就更容易接受。而且让他参与制定过程,他会更容易遵守规定。
制定完规则后,我们还需要问问孩子:“每个人都有松懈的时候,如果哪天你控制不住自己,想要打破规则,那你希望我怎么帮助你呢?”
这样的做法,能让父母及时监督孩子,并且还不产生亲子冲突。
以上几种类型的父母,你是哪一种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情感咨询师,专注儿童心理,读懂孩子轻松养育,喜欢就关注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