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乡见闻 | 灵魂定居在故乡的山山水水

 新用户6821qQ7i 2024-03-02 发布于安徽
今年春节,我休了长假,冒雪自驾近3000多公里,从安徽赶回宁夏,与家人团聚。路途充满艰辛与喜悦,自不必多说。每年回家,感受不同。那些熟悉的记忆正在消失,那些温暖的乡村正在被抛弃,春节的喧嚣与热闹中夹杂着孤寂与没落。一路走来,思绪万千。
一、乡村的土地正在经历着命运的变迁
我的家乡在宁夏南部山区,十四年前,移民搬迁至银川周边,依然是农村。
原来在老家的土地全部交归集体,退出了粮食种植,全部种树种草。我曾经多次回去过老家,那里的山上长满了草,种了许多果树,曾经种庄稼的台地、川地都被种上了苜蓿,生态环境比过去好了许多。我们村以及周边大量的村落全部迁移,涉及人口不下几十万,这都是纯粹的农村人口,都是依靠土地养活的。现在,都集聚在新村落里,每家一个小院落,不能养殖,没有土地种菜种粮。人们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是依靠政府提供的微薄的土地入股补助过活,二是外出或到附近的城镇打临时工。人们都变成了无固定职业的人群。年轻人打工,老年人等死。要知道,人们拥有土地的时候,可以一直忙活到死的,无论什么年龄,都有事情做。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获得新生。而现在,那些广大的山地都无人耕种,它们曾经为生活在那里的每个家庭每年至少提供十多石粮食,有的家庭甚至囤积了几十或上百石的粮食,可谓家景殷实,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里。
当然,社会进步的巨轮无人能挡,国家政策的执行也有统筹考虑。只不过,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人看到田地里长满荒草,难免叹息。
二、乡村的没落中隐藏着巨大商机
中国农村实在广大,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依靠自己繁衍生息,老有所养。
春节,人们从四面八方回到农村,带回来了外面的讯息,给平淡孤单的农村增添了生机。春节后,打工大军如候鸟般拥向了城市,农村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那里只留下了老人和一些孩子。有的院子甚至常年紧闭,孤单的树和房子,安静地等待下一个春节时主人重新回来。
农村的老人,绝大多数不会网络生活,刷视频不算。看似没落的乡村,也有巨大商机和需求。
例如,快递的代收代发和送件上门。子女为老人购物后,老人们因各种原因无法自取,送货上门就是最好的服务。我春节期间去村子周边几个快递点看了看,那里堆集着从全国各地来的件,大多数都是外地子女寄给老人的。村子里的代收点送件上门的不多,也有实际原因。这样的店大都是妇女经营,也是一个人看店,无法外出。
再比如,农村的上门医疗,许多老人小病就在家硬扛,只有实在不行了才打算去医院。他们需要上门服务,送药、安排吃药等。
还有,就是农村家政,老人和孩子在家,各种原因他们无力打扫和保持清洁。我在村里遇见的老人和留守的小孩,衣服都较新,没有了过去的衣衫褴褛,但是都是长时间未洗。洗澡的频次自然也不高。他们需要家政服务,当然前提是子女愿意支付费用,老人是不愿意花这个钱的。
农村的这些服务,都不会让从业者挣到大钱,是属于挣钱辛苦的生意,仿佛很少有人愿意。宁愿在城里打工,也不愿意去做这些事。
三、大量的年轻人正在逃离乡村
年轻人是社会进步的主力,他们在哪里,生机就在哪里。
回家来往的路上,自驾的几乎都是一个家庭。从中国的西北部流向东南地区,从农村走向城市。堵车期间,和几个南下的年轻人交谈了几句,他们都在大城市的工厂上班,一年只回一次老家,也有的表示如果老人不在了,可能也就不回去了。像他们这样的人群,应该数量有很多吧。
近期重读《资本论》,其中常常提到农业工人,这个名称在中国是少见的。可见,我们的农村长期以来并没有规模化集约化,都是家庭经营,也就没有形成专业的农业工人,而是农民。当前的社会变迁,正在催生土地经营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的经营模式,这样一来,就有农业工人,就如在城镇打工一样吧。
四、农村的消费潜力正在释放
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为农村人口提供了养老、医疗、教育保障,乡村道路、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更新,网络、信息全面覆盖,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了不起的成就。
从我自己的父母和邻居的情况来看,住院治疗的费用报销比例几乎可达到80%左右,这极大地减轻了养老负担。至于教育问题,不是免费这个层面,而是如何提供教育质量,这是全社会的话题。
这样一来,农村人口消费的能力全面提升。例如,近年来外出旅游的农村人数持续增加,网络购物的农村占比也全面提升,这些数据的变化正在说明农村消费得到释放。同时,农村还有巨大的消费潜力等待挖掘。例如,农村的取暖问题、环境卫生问题、文化文明问题等,都需要提升,也包含的巨大的潜力与商机。
农村是我们的根本,也是民族的灵魂所在。表面上,我们正在渐行渐远,实则正在接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