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知驱动》:为什么你懂那么多道理,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大力波仔 2024-03-02

图片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主播安东尼朗读音频

作者:每晚·瑾山月
来源:每晚一卷书原创 

5年前,畅销书作家周岭在网上开通问答专栏。

在收到的上万份咨询中,被问最多的一个问题是:

“我为什么很努力了,却看不到半点希望?”

有人坚持读书学习,可技能没学到几招,智慧也毫无长进。

有人任劳任怨地干活,可最终要么走了弯路,要么依旧原地打转。

还有人每年立flag,细致到几点睡觉,几点跑步,几点看书……

但往往遇到困难就放弃,坚持不了几个月又被打回原形。

周岭说:我们看似很努力,也懂不少道理,却都活成了“积极的废人”。

究其根本,他在新书《认知驱动》中提到:

人很容易陷入一种成长陷阱,被锁死在了低认知的牢笼里。

套着思维的枷锁,束缚着手脚做事,一辈子也很难成为厉害的人。

人生是一场闯关游戏。

只有在底层认知的驱动下,我们才能撞破壁垒,突出重围。

1

太多人道理懂不少

却活成了行动上的矮子

书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科学实验。

美国密歇根大学教授卡尔·韦克,把蜜蜂和苍蝇同时装进一个玻璃瓶里。

他把瓶子横放,瓶底朝着窗户,观察蜜蜂和苍蝇谁先飞出去。

聪明的小蜜蜂,试了几次后,就不再动弹了,伏在瓶底观察。

而苍蝇们,却傻乎乎地乱飞乱撞,才不管什么瓶口瓶底。

谁曾想,仅仅两分钟后,看似蠢笨的苍蝇,率先从瓶口逃了出去。

作者说,很多时候,我们像蜜蜂一样,只停留在思考层面。

但能迅速抓住机会,找到出口的,往往是那些麻利的行动派。

社会学上,有个概念叫“高认知穷人”

形容的,就是那些满脑子都是知识,却拖延做事的人。

他们分析起来头头是道,观察问题也颇有见地,可一旦要做点什么,往往瞻前顾后,推三阻四。

在书里,看到过好几个这样的案例。

有个读书会的会长,每天分享读书方法,可一个月下来,却是一本书都没读;

一位健身教练,把运动、饮食、作息研究得很透彻,却常年宅在家里足不出户。

还有个美妆博主,很懂形象的重要性,但却总懒得收拾自己,活得邋里邋遢。

他们都很苦恼,纷纷向作者请教:道理都懂,就是不愿做,怎么办?

而周岭也毫不留情地说: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想也别想,直接去做。

空想千次,不如行动一次;懂多少道理,不行动也没用。

知道和做到之间,是一道巨大的天堑。

跨过去了,才能继续向前,跨不过去,就永远只能被禁锢在原地。

书里有句话说得好:知识和智慧是两码事,智慧是去实践。

通往罗马的,不是你脑子里的一条条规划,一次次预演,而是脚下走出的每一步路,越过的每一座山。

只有真实地经历过,下狠心磨砺过,我们所懂得的道理,才具有了现实的意义。

图片

2

没有认知驱动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

在书里,作者还提到一类人,堪称“高认知穷人”的对立面。

那就是,只行动不思考,浑身只有一股蛮劲的“无知勤奋者”。

作者自己,在刚踏入写作圈的时候,也陷入过这样的误区。

当年,他听从媒体圈大佬的建议,坚持日更,每天码字上千。

既不懂分析流量,也不钻研技法,更不会思考自己的价值感。

大约写了半年,爆款文章寥寥无几,还把自己累出了颈椎病。

后来,经过反思,他才骤然明白自己进行的是一种“低效努力”。

盲目蛮干,缺乏思考,只看重数量和速度,缺乏认知作为支撑,这样的努力,不过是自我感动,在旁人看来,并没有多少价值。

看清这点,作者一改日更的习惯,从“经验写作”转换到了“知识写作”。

他大量阅读,并将所思所学和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这样写出的文字,不仅好评如潮,也令自己受益匪浅。

书里有段话很扎心:
你每天加班、学习、锻炼……用体力上的吃苦,来掩饰头脑的懒惰,这样貌似可以心安理得,但生活不会那么好糊弄,早晚你会为你的低效、无知、盲目付出代价。
说到底,天天瞎忙的人,不过是怀揣着一种侥幸心理。

希望用相对简单的努力,来取代直面问题的思考,用蛮干为不动脑打掩护,进而让自己可以待在舒适区中。

豆瓣上,有个读者在这本书的评论区里诉苦。

他自称是个劳模,工作中兢兢业业,时常加班加点,生活中也从不偷懒,买菜做饭干家务样样全包,可一年到头,升职加薪没他的份儿,生活也没有半点起色。

他本以为会得到网友的安慰,却不料有人毫不客气地问:

“你是不是那种只有苦劳没有功劳的人?只干最简单的事,碰上难题就绕过去,就像周岭老师说的那种,闷头拉车却不会看路的人。”

被如此一问,这位读者也只能承认,自己这些年,的确是一直在蛮干。

你看,当一个人习惯了手脚走在脑子前面,就是把自己活成了拉磨的驴。

直到耗尽精力与时间,才骤然发觉,自己一直在吃力地原地转圈。

白岩松老师就曾感慨:愚蠢又勤奋的人最为糟糕。

不经思考的行动,是对自己的消耗;缺乏认知驱动的生活,是对生命的浪费。

别再让自己的辛劳,成为成长的反作用力。

开启思考与行动的双驱模式,才能从根上终结瞎忙的恶性循环。

图片

3

人最高效的成长

离不开认知驱动

在书里,作者谈起自己的经历。

他从2017年兼职写作,仅仅三年后,就出版了畅销书《认知觉醒》,并大获成功。

他非专业出身,也非天赋异禀,能脱颖而出,全然是因为他获悉了一种“成事心法”——认知驱动法。

我将此法,提炼出以下三种驱动力:

1. 方法驱动,令你事半功倍。

作者认识一个顶级大厨,年纪轻轻,就实现了财富自由。

这位大厨,从入行第一天起,就不像其他人那样,只学颠勺炒菜,而是花大量精力研制特色菜品。

而后,他以“秘方”入股,加盟连锁酒店,享受股利分红。

网络时代到来,他又制作了特色菜教学视频,在直播间销售。

如今,哪怕什么事都不做,他每年都有固定的几百万收入。

而其他同行呢,仍守着炙热的锅台,累死累活地赚那点薪水。

大厨说:这是我摸索出的适合自己的成功诀窍。

发现没?讲究做事方法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比如,你想写作变现,就要运用“输入 输出”的方法,一边阅读积累,一边多写多练;

比如,你想美体健身,就要科学饮食搭配合理运动,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健身计划。

书中提到:成大事者,必须摆脱盲目的毅力支撑,采用科学的方法驱动。

否则,就会陷入蛮干傻干,徒劳无功的境地。

2. 目标驱动,令你做事有后劲。

作者在取得一点成绩后,也曾一度迷茫。干什么都没意思,整个人非常懈怠。

这时,身为同行的李笑来给了他灵魂一问:想想你的目标是什么?

他静下心来想了一下,起初,是为了多赚一点钱,博一点名气。

但自己最想要的,其实是对他人的影响力,能切实地帮到别人。

当确定了“利他”这一目标,他忽然有了干劲,开始用文字为大家解惑。

如今,他在写作这条路上,已经坚持了10年,但仍不失热情,后劲满满。

尼采说:人需要有一个追求,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能无所追求。

有所追求,人生的路,就有了熠熠生辉的灯塔。

目标越清晰,做起事来就越坚定,不会因挫折而放弃,因质疑而犹豫。

只有聚焦目标做事,我们才能踏平险阻,跨越一道又一道的难关。

图片

3. 心态驱动,令你掌控人生。

在书里,作者讲了稻盛和夫先生的一个习惯。

稻盛和夫每做一件事前,都会找一个“捧场王”聊天。

这个人,不是行业大佬,也没什么真知灼见,只会说“你的决策,听起来棒极了”。

众人不解,觉得稻盛和夫这是自欺欺人,虚荣心作祟。

殊不知,稻盛和夫这样做,不过是为了调动起自己的积极心态。

每当他灰心丧气之际,他就会不停地默念“这个决策棒极了”。

而积极的心理暗示,总会给他源源不断的力量。

书中提到,一个好心态,可以让人从浑浑噩噩转而拥有强烈的向往。

就像心理学上的“安慰剂效应”,你相信未来会好,一切就会变好。

4


有人评价《认知驱动》,是一本堪称经典的“方法论手册”。

其中的每一个建议,都可能成为骤然升起的启明星,照亮你迷茫的前路。

书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七年即一生”的概念。

意思是,如果你从今天开始转变,最多7年,就将收获完全不一样的人生。

选择决定命运,认知决定选择。

规划路线,比努力奔跑重要,梯子搭对了墙,攀爬才有意义。

用认知做向导,我们才能一步步走出逻辑闭环,摆脱低水平努力,突破思维局限,驶向更好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