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宪章||如何重置中国画的评价标准

 稷下问学 2024-03-03 发布于江苏
    今年1月28日,我在“稷下问学”发布了《中国十大传世文学名图》(有待讨论),是针对已有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而言的。当时,我并没有说明遴选“文学名图”的意图是什么,纯粹是为了搞个“噱头”?显然不是,而是为更正确地认识和评价“中国画”做一铺垫。“更正确地认识和评价”涉及很多方面,如果将其放在世界画的语境中,特别是与西画相对而言,那么,显而易见,中国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与文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由此想到最近看到的一段视频。该视频认为傅抱石被高估,由此提出质疑,所针对的主要是其画作的技术、技法方面;如果顾及到中国画与文学密不可分这一特点,相信她对傅抱石的评价会有所改变。
    换言之,讨论和强调中国画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涉及到重置中国画的评价标准——应将绘画的文学性作为重要参照,因为这是中国画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特点。就我所遴选的《中国十大传世文学名图》而言,与已有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就是两个不同的标准。那么,哪个标准更符合中国画的实际、更有利于中国画的现代转型呢?这两个标准的关系是什么?等等,问题相当复杂,是一个有待继续思考和讨论、且有意义的问题,因为它关涉到重置中国画的评价标准。

傅抱石《赤壁泛舟》(局部)

附:《被高估的傅抱石》
(据影像整理,原载《今日头条·@阿敏谈艺录》)
    @阿敏认为,人们对傅抱石的尊崇,严重超出了他的艺术成就和艺术价值,把他推到了一线艺术家的神坛(是不合实际的)。面对他的绘画,@阿敏提出两点质疑:
    一、没有高度控制画面的能力,靠酒打开画面大结构,然后,清醒之后再去勾画细节。画面的山石结构因为他那种恍惚的醉态没有深入而丰富的表现。点缀的人物呢,表情形象也单调乏味。线的质量粗放有余质量不足。墨色因为散肆而多于沉凝,显得浮薄而缺乏神韵。书法和用印格调也不高,跟画面不搭,没有融合成一个完美的绘画世界,靠蒙撞的成分多。这不应该是一个一流艺术家该有的素质和水准。
    二、画面脏气。艺术品一脏就流入了下品。因为他对笔墨没有更高的控制能力,显得画面节奏错乱。疾风骤雨里缺失了那种舒缓闲畅,乱象容易造成画面比较花,不够聚气,还有他对于墨与色的运用,不能够让两者达到融合而互相渗化。尤其是画大画的时候,人物、景物、器物一多,就没有对于墨韵、色调明暗虚实的高度协调,肯定容易会使画面脏气,不纯净。你再去看唐宋古人的大制作,西方大师的那种巨幅鸿篇,都是越丰富越深入、越磅礴越沉静、越绚丽越干净,理性与感性和谐统一,天才与修养达到完美呈现。我们现在去推崇一个完全没有达到一线高度的艺术家,不觉得很汗颜吗?

稷下问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