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梗和中风,应被视为医学的失败!呼吁早期干预斑块

 新用户36184400 2024-03-03 发布于辽宁
近几十年来,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理解和管理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已明确生活方式干预有效,也有强大的现代药物,但问题是,心血管事件发生居高不下,残余风险尤其令人困扰。
动脉粥样硬化始于生命早期,但多数研究都是针对疾病晚期,即发生心梗或中风后,这意味着在病情严重时才开始治疗。
是该预防疾病,还是在晚期治疗疾病。认为在这个领域,我们治疗得太晚,而且治疗措施过于激进,是治的“太晚,太多( Too Much, Too Late)”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不应是一种疾病,真正的疾病是动脉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而猝死、心梗或中风应当被认为是医学上的一种失败
应在事件发生前进行预防、发现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对早期亚临床斑块进行强化短期干预是合理的。如果斑块出现足够早期,就可以消退。这样的话,在中青年人中广泛筛查斑块,将成为当务之急,并且是可行的。
告诉患者“你的冠脉上有个斑块”,从而加强管理和治疗,就有良好的效果。
在这个领域需要转变思维,将终末期管理转变为早期干预,有可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负担这一全球头号杀手。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有病因、加重因素和旁观者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富含胆固醇的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B)的脂蛋白在动脉壁内滞留或被困。这些apoB脂蛋白被局部的酶和其他过程修饰,并引发一系列不适当反应,导致加速捕获富含胆固醇的apoB-脂蛋白,促进斑块生长和斑块进展。换句话说,LDL(低密度脂蛋白)和其他apoB-脂蛋白在动脉壁内被卡住了,而身体无法把它运走。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已经能够将心血管危险因素从流行病学概念重新分类为病因”(LDL和其他直径小于70 nm的apoB脂蛋白进入动脉壁),促进因素(如高血压、吸烟、糖尿病等),以及与心血管事件相关但不影响进程的“旁观者”(例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CRP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病因”和促进因素是治疗的目标,而旁观者不是。
基于对病理生理学的了解,健康生活方式的明显心血管益处,以及前所未有的药物,为什么距离消灭心血管病还差得远,有这么多心梗、中风和外周动脉疾病?还有这么多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复发,被称为残余风险?
在当前太多、太晚的治疗范式下,或者简单地说,残余风险。ASCVD事件的残余风险尤其令人困扰,风险来自哪里?

晚期病变,降脂治疗的获益较小

当治疗晚期动脉病变时,降低LDL-C水平的干预措施,出现了收益递减进展到晚期的动脉粥样硬化,再使用强效、经过验证的治疗方法,对ASCVD只能产生适度的益处。
更晚期的干预措施包括CCU、介入治疗、搭桥、移植、心衰药物、心脏移植和左心室辅助,其实都是治疗的终末期疾病。
在早期使用短期强化治疗逆转斑块
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动物模型中,早期动脉斑块在脂蛋白改善后可以完全消失。相比之下,同样的干预措施对于晚期斑块的逆转虽然显著但只能有部分的逆转。
应用大约3年的强化LDL-C降低,让早期的斑块逆转,从而重置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亚临床斑块筛查筛查有价值
多项研究证明,看似健康的中青年人可能有明显的亚临床动脉病变,很容易被检测到。
儿童和成人的血脂异常与中青年斑块负担相关,理想的方法应该是在所有年龄段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必要时可使用药物,以预防动脉疾病发展。但遗憾的是,生活方式改善的效果差异很大。目前的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临床研究几乎都依赖于药物,但长期的药物依从性很差。
在中青年人群中广泛筛查和管理早期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很有价值。

冠脉CT是目前最准确、最少侵入性的方法来准确可视化动脉壁,来识别冠脉有明显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人群。辐射剂量低,价格便宜,可以可视化非钙化(软)和钙化(硬)斑块,提供有关其他相关斑块特征的信息。做冠脉CT的问题是接受辐射,其他的检查也可行下肢和颈动脉超声检查斑块,踝臂脉搏波速度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