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其实,生活没有乌托邦

 millet的文汇馆 2024-03-03 发布于云南

【17】

这篇文章需要您读1491字的时间。

“乌托邦”这个词让我想到了理想国,我的理想国啊,一个独立的小院,一份自由的职业,养花养草,养活自己,舒心生活,可是这些想象都在毕业半年后覆灭了。

在2023年的总结中我写了过去一年的拧巴、失败和自卑,原本我以为人生就那样了——认命。

极端的时候甚至去寻找和我同样境遇的人抱团取暖,努力说服自己“不止我一个”。

后来我发现世界是很明了的,当你迷糊的时候,身边总有比你清醒的人。

母亲和妹妹就是那样的人。我改不掉拧巴,给自己贴上懒惰、不行、自卑、没钱等标签,任何想法都会先往坏处想,这是我一直龟缩在家的原因。

不是不想工作,而是害怕迈出第一步,走出第一步比工作更难。

清楚却逃避是我的态度,害怕竹篮打水一场空。这就像赌博,输了一无所有,赢了不过如此。

当然,我也想过更好的处理方式,找一个可以居家工作的机会,比如写稿、客服等。

现实是,没有文采,也没有人脉,是不会被“看见”的。客服的工作也不是不可以,大多含有销售性质,我连挑战的勇气都没有,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饭,父亲和母亲极力劝说我出门,还说找人帮我问,为此我还和母亲拌嘴了。

后来我在线上联系了工作,临时决定出门,前一天回了一趟外婆家,第二天我就踏上了打工人的路。

“走出去”不只是家人的期盼,更多的是我内心隐藏着一份恐慌。

那种恐慌来自群体趋势。

小时候村里很穷,但很少见到村里人出门打工。近几年,村里人出门打工已经成为了常态,以前在新闻上看见“空巢”不以为然,当这股风席卷这个西南小山村的时候给我带了恐慌,给那些还在地里刨食的人带来了“空慌”。

新年之后,元宵之前是打工人出门最多的时候,压力极大的“春运”便是这么来的。

村里大多数人家都是男人出门,他们出门的前一天还会约着在某一家玩。天下无不散的筵席,第二天就作鸟兽散。

用一个大舅说的话就是每年回家也就那么几天,再不玩又要出门打工了,那当然是选择享受当下了。

一波打工流之后,社里安静下来了,留下的人心里却觉得不踏实。

这就像是一场候鸟迁徙,唯独落下了自己。还记得那天姐夫跟我说的话:“不知道为什么,大家都出去打工了我有种心慌慌的感觉。”

后来他又跟我讲家里种了烟叶,孩子还在上学,走不开。种烟叶的季节很忙碌,那些年我看着父母那样苦过来,熬得面黄肌瘦,最后却挣不到什么钱。现在,只有小部分人还在坚持。

我离家的那天在路上遇到了很多打工人,带着笨重的行李,在那些人中间,我的狼狈显得一般无二。

生活没有乌托邦,只是为了生活离开家。

我不喜欢在离家太近的地方,不想让三亲六戚知道我在干什么,也不想给他们太多说闲话的机会,所以往往陌生人更能见到我的狼狈与倔强,那是我在父母羽翼下没有的姿态。

走出车站的时候遇见了两位大爷,打听我在哪里上学(可能是因为我看起来像个学生),其实我在找工作,还找了房子。

他们问我房子在哪里找的,我说不知道(确实不知道房子的具体地点),还好后来房东来把我接走了,不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我依旧不善于说谎。

以前,把很多事情看得太过重,总觉得自己配不上,现在才发现,其实也就那样。勇敢一点,也许真的会有惊喜。

有段时间为“数字游民”着迷,觉得自己也可以成为那样看起来很闲散的人。

今天偶然看到一篇文章说有些数字游民在经历过游民生活后还是会选择回归原位,去过以前拼了命逃离的生活。

那一刻,我真的觉得生活是千姿百态的,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一生。

读书、写作、旅行,去热爱热爱,去喜欢喜欢。那样,即使乌托邦幻灭,至少你有过快乐享受的时刻。

END

周小禾
99年农村女孩
认真编织生活与热爱
立志读书写字养活自己
用文字撬动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