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月玲|孕生——草原篇(散文)

 蓝天依旧movz15 2024-03-04 发布于甘肃

图片

第582期总1856期

图片
图片
孕生——草原篇

(散文)

图片

毛月玲

图片

清晨的太阳还没有醒来,卓玛已经把自家的羊从羊圈里面赶出来,一阵鸡飞狗跳,羊像流水争先恐后,连蹦带跳。

咩咩……咩的叫声,沙沙……沙的脚步声,在黎明前的黑暗中特别明显。

周围人都说卓玛的羊很肥美,这与卓玛的辛苦是分不开的,也和这几年草山的草地茂盛分不开。天不亮她把羊赶到青草长势旺盛的地方,天黑时才收圈,每天都比别人多放几个小时,一天多几个小时,时间长了就不一样了。

卓玛虽然比别人辛苦,看自家的羊体壮膘肥,每一年的羊羔还成活率都是100%的时候,卓玛也就甘之如饴。来旅游的人喜欢吃这里的羊肉,卓玛的羊是最抢手的。

放羊的时候,卓玛喜欢趴在草地晒太阳,温暖的阳光均匀地洒在脊背上,僵硬的肌肉好像被一双轻柔的手在按摩,四肢百骸都舒展开了,舒服地不由瞌睡过去。

睡梦中的她好似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在阳光下轻盈起舞,东游西逛。猛然看到丈夫骑着枣红马面向自己奔跑来。那漆黑的瞳仁装满了柔情,忽得感觉到他笑了起来,眼睛像藏着万千星辰一样闪耀。

卓玛的心跳得特别厉害,手心里沁出了热汗,一种近乎甜蜜的酸涩把整个心脏都要填满,羞涩中充满了期待。

丈夫微微卷曲的乌发像云彩一样,飘荡着,飘啊飘啊,眼睁睁看着那朵云从自己跟前飘过,翻过了背后的山岗。卓玛焦急地呼唤,怎么走那边了,我在这里在这里……她焦急地挥动着手臂。挥手之间,不见了那朵云彩,接着就醒了。卓玛捂着狂跳的心口坐了起来,缓了好一阵子。好久都没有梦到那死鬼,多少年了梦中的丈夫还是那么年轻。唉,卓玛叹口气,摸摸自己起皱的脸,不知道黄泉路上那家伙还能不能认识苍老的自己,果然是春天做梦都有春的味道。

带着心酸,回忆和丈夫在一起的短暂时光,过后是烈日还是狂风,是落雪还是霜降这都不重要了,酸涩的心情寖透了卓玛的整个人生。

看太阳很高了,卓玛觉得有点渴,就向小河的方向走去。她平常把羊群赶到地方,就急急忙忙回家去干家务,今天消闲,不忙着回。

平缓的草地上一条条沟壑显示着河流的痕迹,草地上的河只能说是小溪,不深也不宽,小小一步就跨过去了,河水清澈见底,能看到细碎的沙子在水底缓缓移动,水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

以前这些在草地上流动的小溪曾一度干涸,这几年在生态环境保护下,小溪慢慢恢复了往日神采,人们在得而复失的小河上架起一座座小嘛呢经桶。在河流冲击下,缓缓转动,金光闪闪,熠熠生辉。

庄子里有一条大河叫车巴河,水流湍急,一路奔腾向东经扎古录镇一头撞入洮河的怀抱。

车巴河像车巴沟的汉子们英俊强悍,粗犷豪野。草地上的小河像车巴沟的姑娘美丽娴静纯朴善良,大河小溪在这美丽如画的地方相互守望,保护着这一方水土这一方人。

卓玛跪在河边的草地上,习惯性地用手轻轻地捧起水洒向太阳的方向,掌心朝上,粗粝的手指微微弯曲,阳光落在上面带着温暖的气息。

条条小溪都是草地的血液和脉搏,带动着每一片草地活泛起来,生灵得以延续。每喝一次这清凉甘甜的河水,牧民们都要先虔诚地敬天敬地敬神灵,这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

她捧起水在额头沾沾,低头喝起来,一股清凉直透肺腑。这也是牧人们的一种习惯,因为热,喝凉的河水必须先要沾沾头脸,以防冷水影响身体。

围巾下偷偷溜出来的头发有点灰白,宽阔的额头上有几道深深的皱纹,皮肤黧黑,是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庞。紧抿的嘴能看出这是一个性格坚毅耿直的女人,那双稍微有点耷拉的眼睛里有风霜有温情。

今天梦到丈夫的原因吧,卓玛忽然觉得有很多话要说给死鬼丈夫听,诉说村子里面的变化,诉说环境革命带来的好处,诉说自己赶上了好时代的心情,诉说家里面人的情况。

图片

群山绵延,卓玛把对丈夫的思念放在每一朵格桑花上,放在树枝的每一片叶上,也放在那孤寂地飞翔在天空的鹰隼身上,她的思绪飘得很远很远……

那一年春天,当绿色覆盖了整个山野,希望像花开遍山间地头时,牧民们的草山纠纷也进入了白热化程度。卓玛年轻的丈夫在“草山纠纷”中丢了性命,当丈夫的枣红马驮着已经没有一口气的男人归家时,当看到男人平时那高高仰起,桀骜不驯的头颅无力地耷拉着,一头乌云般的头发失去了光泽沾满了泥土和鲜血时,极度恐慌的她没有了眼泪,只有一声声凄厉的惨叫,一家人的天塌下来了。

卓尼的草山纠纷,还要从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习惯说起。卓尼属青藏高原地貌,气候寒凉,高寒冷地带,山大沟深。有森林,有草地,也有耕地,森林覆盖着大面积草山。在千折百回的河流影响下,草地不广袤,耕地也不多,人们的生活相对而言是贫困的。尤其是公路还没有通,很闭塞的车巴沟。

这里牧民主要半农半牧 ,除了养些牛羊还种少量的青稞 油菜和洋芋 ,全牧没有更多的草山,全耕没有更好的耕地。草山和耕地弥足珍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思维方式主导着人们的生活习惯。

草地刚刚解冻的时候,在黑土壤里面孕育着一粒粒圆圆的褚橙色的东西叫蕨麻,因其营养价值很高人们称呼它“人参果” 价格也不菲。

蕨麻正式名为香瓜茄,是蔷薇科、委陵菜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健胃补脾、生津止渴、益气补血的作用。

人们主要看重的是块根中的营养成分,块根中含有丰富的多糖和粗蛋白,其中多糖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等作用,而粗蛋白是蕨麻的重要营养成分。

蕨麻一旦长出来叶子它的营养价值就不高,挖它是有时节性的,必须清明前挖 ,土地刚刚消融,蕨麻还来不及发芽。它的生长习惯是在土壤较深层,人们得到它就要一撅头一撅头地把覆盖在上面的一层草皮揭掉,再在黑色土壤里捡拾。有蕨麻秧的地方就被人们深耕一次,整片的草地都被挖得满目狼藉,千疮百孔。

挖蕨麻这种事情农牧民们觉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事,也就不会阻止这种行为。当然挖蕨麻的人们也不知道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道理,也不知道要撒草籽恢复草山正常生态。因为没有人提这件事 ,也就不重视这件事。只以为挖过的地方会自己好起来,殊不知它和人们身上的伤疤一样,一次又一次地揭开就变成了顽疾了。

除了开春的时候挖蕨麻,对草地伤害更严重的还有一种动物叫蕨麻猪 统称山猪,是一种小型原始地方猪种。它体形矮小,行动灵敏,合群性好。嘴长而尖,犬齿发达,既能在野外自行觅食而不受兽害,又可舍饲喂养。鬃长质优,而且肉质细嫩,瘦肉较多,微粘不腻。

蕨麻猪通身黑毛,一半基因来自长着獠牙的野猪,平时放养的草原上,吃蕨麻根为生。蕨麻猪的品质上有“六个最”,即:肉品中氨基酸含量最高,微量元素最高,脂肪含量最低,猪肠最长,猪皮最薄,鬃毛最长。蕨麻猪肉质营养价值高,脂肪含量低,皮薄肉鲜不油腻。

蕨麻猪可以通过放养来节约饲料成本,但规模化养殖后放养区域的草料很难满足大批量蕨麻猪的需求,因此利用优质牧草养蕨麻猪,不仅可降低饲料成本,还可提高蕨麻猪的瘦肉率。

蕨麻猪是一种具有独特特性和高营养价值的小型猪种。蕨麻猪体型不大,却胜在数量多上。它多食草蕨类,主要是在草地里拱食吃,土壤里的东西它都一嚼为快,签于这种体质,自然而然价格也是比平常猪肉贵很多,有时两三培不止。蕨麻猪肉价格贵,养它又不需要花费多少精力,只是在晚上给些猪食以便回圈,白天都是在草原上散养。牧民家每家养一二十只甚至二三十只都很平常。因为它体型娇小,又加肉香价贵的情况下人们称它为草原上的“黑珍珠”。

“黑珍珠”对草原的伤害和破坏是非常大的 ,牛羊只吃长出来的青草,对草根是没有伤害。而它是用长长的猪嘴尖利的牙齿把草根拱出地面 咀嚼草根里的蕨类,每头猪就像是一个小型的犁铧,为了吃埋在土壤里的蕨类,会把刚刚准备发芽或已经发芽了的草根植被翻出地面。被猪拱了的地方很难恢复如初。

草原除了开春人们的深耕挖蕨麻,牛羊马每天在草地上不断的吃草 ,还有蕨麻猪在草地上随心所欲不停的拱阿拱。明白事理的人虽然惆怅这是对草地的一次又一次的伤害,但是为了全家人的生活又啥办法呀,既然是为了生活,也就没有人质疑对与不对了。没有人说不能这样,周围的人都是这样干的,自己不这样干人们还会说自己变懒了呢。毋庸置疑卓尼的农牧民是很勤劳的。

如果草地上生活的是一家两家,养的牲畜是一只两只,人们也不会对大自然的再生能力有所质疑,这种情况一年两年也能缓秧。但是人在不断地增长,人们的欲望在增长 ,牛、马、羊的数量在增长,草地上的“黑珍珠”也是在增长,而它们生存的环境大小又没有改变,还是和几十年或更久远前一样的情况下问题就变得严峻起来了。

草地的变化牧民们是知道的,可是牧民们除了不断地榨取草地的剩余价值也是没有办法的呀,闭塞在一个世界的人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苟且,他们不知道除了草地,一家人的生活经济来源都要从哪里来。就像是生养自己的母亲 ,孩子们不断的从它的身体里吸取养分 ,母亲一天天衰老,生病,孩子们也措手不及慌张失措 ,但又不知道除了母亲的乳汁还有什么可以帮助自己成长起来的啊。

慢慢地,慢慢地草地就开始生病了,草也不绿了沙化也严重了,一片一片的草地像是人患上了皮肤病,一坨一坨地失去了该有的生机。

草地生病了,牧民们一次又一次地匍匐在神灵脚下祈祷,让神灵保佑草原母亲康复。其实这片土地生病神灵也没有办法 ,无边的佛法也治愈不了病入膏肓,虚弱呻吟的土地。

草不茂盛了,土地又沙化严重,牛羊吃不饱,体质弱,到开春死亡率很高,拿什么保持经济,只有拥有更多的草山养更多的牛羊,更多的草山从哪里来,“争”是最直接的方式,各地的草山斗争此起彼伏,而车巴沟的草山纠纷愈演愈烈。上级领导重视,乡镇领导头痛。为了争夺草山,农牧民的经济、生活、交通及生命受到了极大影响,是政府多少年未能解决的遗留问题。

曾经的邻里亲戚和睦发展到相互脸上都写满侵略者三个字,草山问题是激化牧民之间矛盾的根源。

卓玛的丈夫就是草山纠纷的牺牲品,她不恨庄子里的人,他们也已经尽力了。也不恨丈夫,丈夫只是为了她们更好的生活。

因为草山纠纷斗争,几乎家家卖牛羊再买武器,在这种恶性输出没有回报的情况中,使本来不富裕的人们生活雪上加霜,陷入贫病交加,穷困潦倒的境地。

念在丈夫是为争草山死的,村子里的人也帮了自己一段时间,过后自顾不暇,卓玛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牛羊被丈夫卖掉拿钱买了争夺草山的武器,武器后来被乡政府干部没收了,怎么处理还不知道。

还没有等到入秋粮食成熟,卓玛一家就断顿了。孩子的哭声,婆婆的呻吟声充斥着卓玛的耳膜。房子里面一片阴冷昏暗,就像是卓玛没有希望,被窗外的雨声风声搅碎的心。一个寡妇的日子几乎可以一眼看到头,对生命的绝望惧怕使她不由得瑟瑟发抖,泪如雨下。卓玛明白过后的日子需要自己撑,怎么撑,又能撑到哪里?

这一时刻,卓玛是恨草山之争的,刻骨铭心的恨。她更恨这生她养她的地方没有更多的能养活人的营生。

午时院子里传来了支书的声音,卓玛……卓玛……

卓玛赶紧擦掉眼泪迎了出去,支书和几个人已经进了院子,卓玛看到那几个人好像是乡政府的干部害怕的心抖了起来,男人闯祸了公家的人是不是终于找麻烦来了,本来就胆战心惊又饿得头昏眼花双腿绵软的卓玛被吓得扑通一声,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起不来。

支书赶紧把卓玛搀扶起来,一看她的脸色和一家人的这个样子,知道是没有吃的啦。后面的几个人也赶紧连扶带搀把卓玛扶进房子,婆婆也吓得面如土色,呜呜咽咽地不敢出声。

那几个人走出去,一会进来手里面拿着很多东西。米,面、油、大肉,还有一包衣服。

支书说:“卓玛,乡里的干部知道了你家的情况,想你们一家人现在肯定有困难专门来看你们,你看还拿了很多东西,也够你们等到庄稼熟了”。

卓玛的眼泪像豆子一样滚落,什么是菩萨?乡政府的干部就是菩萨。什么是佛?共产党就是救苦救难的佛。

卓玛跪下磕了个头,泣不成声。乡政府的干部拉起卓玛,把一沓钱放到她的手里说:“这是给你们一家人的最低生活保障,你放心,我们不会不管你们,你一定要坚强起来好好生活,眼睛要朝前看,把娃娃和老人照顾好,乡里面的优惠政策第一个会考虑你们一家人的,好好活着比什么都重要哦。”

听着这温暖的话。卓玛心里暖烘烘的,外面令人讨厌的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了,雨后的阳光热辣辣地照在窗户上,房子里亮堂堂的,就如此刻卓玛的内心深处的热潮。

尽管已经是多少年前的事了,这一幕幕的往事还是令卓玛心潮澎湃,泪湿衣襟。儿子慢慢地长大了,她一直教诲儿子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乡政府干部的关心哪里会有自己一家现在的好生活呐。

公家把一条条硬化路铺到了每家每户门口,自来水拉到了院子里,盖房子,修围墙,修厕所,修羊棚,修牛棚,修猪圈,牛羊猪都有保险,都有按时打针的防疫员。阿爸公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数不胜数,就连卫生都有干部来帮忙家家打扫。村子里的太阳能路灯在晚上亮得能撵毛线,路灯下的水泥路干净得能擀面。彻底改变了村子里面“脏”“乱”“差”的面貌。

国家花了很多钱来发展卓尼的旅游业,公路通向了外面的世界,打开了通往繁华尘世的一扇窗,这最后的净土,美丽如画的藏家山水,奇艺浪漫的藏家风情以全新的面貌站在了世人面前。令人赞叹,叫人神往。美其名曰神仙居住的地方。

“百年藏寨”“金色阿子滩”“神奇大峪沟”等生态文明村在旅游界崭露头角。村子里的农家乐,民宿遍地开花,争奇斗艳,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喝出了山里儿女的豪情,吃出了藏族儿女的饮食文化。

卓尼以前是因为草山之争上了中央新闻,现在是因为风景优美,景色宜人上了中央新闻。

阿爸公家培养了很多能干的人,这些人带动其他人忙着发家致富。大棚种植,种植黑木耳,连片种植青稞,油菜,药材,还有集体经济的向外发展,手工业,原生态小作坊等很多项目,绝大多数人都开上了小汽车。

开通了挣钱之道,开放了人们的思维,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曾经为草山斗得你死我活的人们为了快速挣钱奔小康,才不那么稀罕草山之争呢,豪爽的性格使他们恢复了称兄道弟走亲戚的状态。明白和气生财才是硬道理。

细思,经济问题才是激化牧民之间矛盾的根源。经济来源有多种渠道,在一只羊身上褥毛时,草原上的草也慢慢恢复了勃勃生机。

一声叹息从卓玛的喉间滑落,生活越好卓玛越觉得丈夫死得亏。如果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这种幸福生活怎么也不敢想象啊。

图片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间儿子工作了,儿媳妇也在工作,有了楼房,有了车,也有了两个带把的孙子。想到孙子,卓玛笑了。

儿子很孝顺,要卓玛们搬到县城住。她怎么肯,自己和婆婆还很健康,这么好的政策庄子里才有活头,自己活得才值价,给娃娃们也不添麻烦。

她还想喝牛粪煮的奶茶,庄子里新修的房子宽敞明亮,还没有住够。还想这样自由地在草地上躺着或打滚,听云雀鸣唱,看鹰隼飞翔,看格桑花开遍山岗,满怀喜悦地赶着羊群归家……

自己实在是身体不成了再说,心想等把婆婆送走吧。卓玛最高兴的事是今年儿子成了党员,觉得欠公家的情只能用这种方式表达“谢谢”……

图片

毛月玲,网名蓝天依旧,喜欢阅读,热爱生活。有散文,小说,诗歌多篇发表在网络平台。

鲁茅文学

编委会

图片

主编

傅省平(厚成山)

顾问

王宗仁  徐   岳  陈长吟  冯积岐  
李斌奎  张   铖  李印功 
范宗科  赵   韬  吴树民

编委

傅省平  杨  萍   张玉琴  冷 月       

韩云娥  杨荔佳  武双喜  海 燕 

赵新华

编辑 杨   萍  冷   月

审稿 张玉琴  韩云娥 

推广 韩云娥  赵新华

维护 杨荔佳  武双喜 

主播 海燕

特别合作伙伴

《陕西文学》《华文月刊》

全域合作伙伴 

文学陕军 湘江河畔 三秦散文家

岐山作家 西府文学 陕西文譚

扶风县读书协会 扶风微传媒

雍州文学 大荔文学  西北作家

野水作文 时光折叠 我是吕哥

洛河记忆 看见文学 炎黄作家

舒寫 有声有色马铃薯

终南性灵 终南性灵社

爱我岐山 飞火陈仓 

月光下的麦地

合作伙伴 

长吟文学馆 西安交大黎荔      

 张家卫的视界 南山窗 

黄海文学 红梅散文 

村头的空空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