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流传的十大经方

 好吃的青苹果 2024-03-04 发布于河北


中医历经数千年的沉淀,积累了无数神方,其中更不乏经典之方“经方”,今天我们好好盘一盘,中医的十大名方,这些名方都具备以下的特点:

①它们完美体现了中医“简便廉验”的特色,它不能是大方子,不能使用繁复,昂贵或罕见的药材,仅仅靠着普通药材的“君臣佐使”配伍,它就能爆发巨大的效果,并且应用广泛;

②这些名方要么是殿堂级的“祖师爷”级别,要么是通用的“基础方”,要么是解决各种问题的“万金油”,它能够通过加减化裁,衍生出一系列“子孙方”;

③它们的适用范围广泛,能够解决二三十种,甚至上百种问题,被誉为广谱药方;

④这些“名方”都经过了长时间的验证,安全可靠,作用明确,备受信赖。

图片

现在让我们逐一了解,这十大名方。

①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一共有8种材料,它是公认的“咳咳咳”名方;

②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一共有4种材料,古代食物短缺,百姓常常因此而出各种的问题,大承气汤因此成为古代百姓的救命良方,救人无数。

③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一共有7种材料。中医界有句谚语“用好小柴胡,不用请大夫”,足见它的地位,在日韩小柴胡汤也备受推崇,被誉为神方;

④补中益气汤:出自《脾胃论》,一共有8种材料,公认的补脾第一名方;

⑤血府逐瘀汤:出自《医林改错》,一共有11种材料,被誉为活血化瘀第一方;

⑥五苓散:出自《伤寒论》,一共有5种材料,被誉为利水第一方;对于和水湿相关的问题,均有很好的作用;

⑦六味地黄丸:出自《小儿药证直诀》,一共有6种材料,是滋阴补肾的良方,但要注意,这个方不能擅自使用,要精准辨证施治;

⑧温胆汤:出自《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一共有8种材料,它针对痰湿问题的主要成因,通过加减,治疗和应对多达100余种问题,堪称神方;

⑨逍遥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共有6种材料,它能有效解决各种“内”的问题,是集“精准解决”与“广泛效用”于一体的神方;

⑩归脾汤:出自《济生方》,一共有10种材料,同样被誉为“气血双补”第一方。

图片

详解“十大名方”:

①小青龙汤:

【组成】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桂枝 各三两,去皮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小青龙汤用麻黄,桂芍辛味与干姜,

半夏炙草同剂量,表寒里饮病为殃。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证。

【方证要点】
1.外寒内饮证:以咳喘,呕哕,气上冲,挛急,痰多稀白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无汗,头项痛,身痛,干呕,咳喘,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舌苔水滑,脉弦。
2.常用于闭经、霍乱呕吐、遗尿、心肌劳损、湿性肋膜炎、流感、浮肿、急性肾炎、关节炎、结膜炎、吐唾不止、水肿、浮肿、抽搐、羊痫风、胬肉攀睛、百日咳、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心病、眼科疾病、过敏性鼻炎、中耳炎等属于表有寒邪,里有水饮者。

【注意】小青龙汤不可长期连用。久服伤阴动阳则生他变,故治咳喘时,当以小青龙汤救其急,苓桂之剂善其后(如酌选苓桂术甘汤、苓桂味甘汤、苓桂杏甘汤等)。

小青龙汤有发越下焦阳气,拔肾气之虑,凡脉沉、微喘、气短不足以息的虚喘,皆不宜服。发越阳气的具体征象:面色如有热状,心慌心跳,喘促憋气,有时动血而鼻衄,甚者虚脱。老弱及婴幼之体,尤其是患有心肾疾病者,也应慎用本方,以防伤阴动阳之弊。

【类似方证鉴别】

1.小青龙汤与小青龙加石膏汤:小青龙汤证是外寒内饮证,而小青龙加石膏汤证是外寒内饮化热证,故而是在小青龙汤证的基础上伴有心烦、口渴等热证。
2.小青龙汤与大青龙汤:都可以治疗恶寒发热、身疼痛。小青龙汤证是外寒内饮证,而大青龙汤证是外寒内热证,故而大青龙汤证可见烦躁,所以它们是表药同,里药异。

图片

②大承气汤:

【组成】大黄四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大承气汤用硝黄,厚朴枳实四药强,

潮热蒸蒸濈濈汗,腹满硬痛峻攻良。

【功用】峻下热积,消痞除满。
【主治】阳明热结重证。

【方证要点】

1.阳明热结重证:以痞、满、燥、实、坚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或下利清水,其气秽臭,脐腹四周按之坚硬有块,脉沉实或沉迟、迟滑、数滑。

2.常用于肺炎、肠伤寒、流感、麻疹、脑炎、高血压病、破伤风、小儿痉挛、脚气冲心、精神病、狂证、食物中毒、眼科疾患、喘息、习惯性便秘、呃逆、尿闭、痔疾、闭经、产褥热、头痛、牙痛、偏头痛、肩酸痛、腰脚麻痹症、肠梗阻、急性胰腺炎、阑尾炎、急性痢疾等属于宿食积滞与热邪搏结肠中,热伤津液,气机痞塞,大便燥结者。

【类似方证鉴别】

1.大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为阳明病攻下之峻剂,大便燥结,脐腹胀痛俱重;而调胃承气汤为治发热、大便燥结,腹胀不甚之方。

2.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为阳明病攻下之峻剂,症见发热、腹胀、疼痛拒按、大便燥结、舌燥有芒刺;而小承气汤为治腹胀满、大便不通,但不燥结之方。

3.大承气汤与大柴胡汤:都可以治疗腹胀疼痛。大承气汤证胀痛部位在脐周,有潮热、汗出、谵语之症状;而大柴胡汤证病位在上腹部,兼胸胁苦满、脉弦之症状。

图片

③小柴胡汤:

【组成】柴胡半斤 黄芩 人参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半夏半升,洗
小柴胡汤解少阳,胸满胁痛呕吐详,

口苦咽干目眩是,柴芩参草枣半姜。

【功用】和解少阳,扶正祛邪。

【主治】邪入半表半里之少阳证。

【方证要点】

1.肝胆寒热错杂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口渴,咳,心下悸,腹中满,小便不利;舌苔薄白,脉弦细或数,或脉沉紧。

2.常用于体虚劳热、热病后期、渗出性胸膜炎、肋间神经痛、传染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肠伤寒、急性肾盂肾炎、中耳炎、疟疾、急性附件炎、产后发热、睾丸炎、附睾炎等属于邪犯少阳,半表半里者。

3.小柴胡汤:因仲景一句“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而成为临床广泛运用之方,“清清楚楚小柴胡,不清不楚小柴胡”。当你辨证无处下手之时,即是不清不楚之时,投与小柴胡汤,常可见意想不到之疗效。”

4.体质要求:患者体型中等或偏瘦,面色微暗黄,或青黄色,或青白色,缺乏光泽。肌肉比较坚紧。

主诉以自觉症状为多。对气温等外界环境的变化敏感,四肢多冷,情绪波动较大,食欲易受情绪的影响。

女性月经周期不准,经前多见胸满、乳房胀痛、结块等。胸胁部苦满感或有压痛,易于恶心呕吐,易患发热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免疫性胶原性疾病、结核性疾病、内分泌疾病、肝胆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疾病多反复往来,容易慢性化。

【类似方证鉴别】

1.小柴胡汤与大柴胡汤:都可以治疗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目眩。小柴胡汤证是少阳证,无阳明证,故而无腹痛拒按等阳明内热症;而大柴胡汤证属少阳阳明合病证,必有腹痛拒压、大便燥结等腑实症状。

2.小柴胡汤与柴胡加芒硝汤:小柴胡汤证属于少阳证;而柴胡加芒硝汤证是少阳证即将进入阳明证,故而病情较小柴胡汤证重,但比大柴胡汤证轻,介于二者之间,为中气虚弱,已经成实而尚未全实者。

【扩展经验】唐医易先生临床运用扩展经验

(1)半身麻木:本方加川芎、当归、桂枝。

(2)半身疼痛:本方加川芎、当归。

(3)半身出汗,半身无汗:本方加川芎、当归等。

(4)斜视(视物倾斜)、复视:本方加菊花。

(5)头部两侧并波及前额及颠顶痛:本方加川芎、白芷、当归。

(6)腰腿痛(属少阳经循行部位者):本方加桂枝和活血化瘀之品。

(7)呕逆:本方加陈皮、竹茹等。

(8)真心痛(心绞痛):本方加附子、当归、川芎。

(9)胁痛:本方加当归、川芎、郁金、香附。

(10)胸肋痛(肋软骨肿痛):本方加川芎、当归、丹皮、青皮、陈皮、金银花、蒲公英。

(11)月经不调:本方加川芎、当归。

(12)髋骨痛牵引大腿、小腿外侧至足踝:本方加红花、桃仁、川芎、当归、桂枝。

(13)脑积水:本方去黄芩,加茯苓。

(14)眩晕(高血压):本方加茯苓。

(15)偏头痛:本方去人参,加桂枝。

(16)早期面瘫(面神经麻痹):本方去人参,加桂枝、葛根。

(17)面侧部肌肉抽搐:本方去人参,加桂枝、葛根。

(18)急性中耳炎:本方加栀子。

(19)牙痛:本方去人参,加桂枝、葛根。

(20)齿龈肿痛:本方去人参,加桂枝、葛根。

(21)经期抽风:本方去半夏、黄芩,加花粉、芍药、葛根,倍人参。

(22)痰火核:本方去人参、大枣,加桂枝、玄参、浙贝、牡蛎。

(23)腮腺炎:本方去人参、大枣,加桂枝、玄参、浙贝、牡蛎。

(24)乳腺炎:本方去人参,加桂枝、全瓜蒌、黄连。

(25)肝脾肿大:本方去大枣,加牡蛎。

(26)奔豚气:本方去人参、黄芩,加桂枝、茯苓。

(27)赤白痢疾:本方去人参、黄芩,加桂枝、白芍、茯苓、木香。

(28)黄疸:腹痛者本方去黄芩加白芍,若发热重者去人参加桂枝。

(29)百日咳:本方去人参、生姜、大枣,加干姜、五味子。

图片

④补中益气汤:

古代的内伤发热专方,传统的补气升阳方,具有退虚热、抗劳倦、止自汗、健脾胃的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抗抑郁、保护神经、调节免疫、抗病毒、促进精子活力、减轻放射损伤等。适用于以反复发热、消瘦乏力、气短懒言为特征的疾病。

【推荐处方】黄芪15g,人参10g,白术10g,炙甘草5g,陈皮10g,当归10g,升麻10g,柴胡10g。以水1000mL,煮取300mL,分两次服用。现代也有丸剂及冲剂。
【方证提要】身热、烦躁、气短而口干、自汗、脉洪大而虚者。

【适用人群】面色萎黄呈贫血貌,体型瘦长或昔肥今瘦;自觉发热或恶风寒,全身倦怠感明显,精神不振,言语低微;或自汗,或内脏下垂,或子宫下垂,或脱肛,或腹泻,或便秘,或腹痛,或头痛,或昏晕,或视物不清,或浮肿,或小便不利等;口干,或吐白沫,饮食无味;腹平软,有轻微的胸胁苦满感;舌淡红,舌质嫩,苔薄白;脉弱或散大无力。

【加减与合方】
①溃疡日久,创面不敛,加肉桂5~10g。
②咳嗽日久,短气者,加五味子10g,麦门冬20g。
③腹痛,加白芍15g。

⑤血府逐瘀汤:

血府逐瘀生地桃,红花枳壳膝芎饶,

柴胡赤芍甘桔梗,血化下行不作痨。

通窍全凭好麝香,桃红大枣老葱姜,

川芎黄酒赤芍药,表里通经第一方。

膈下逐瘀桃牡丹,赤芍乌药元胡甘,

归芎灵脂红花壳,香附开郁血亦安。

少府逐瘀芎炮姜,元胡灵脂芍茴香,

蒲黄肉桂当没药,调经种子第一方。

身痛逐瘀膝地龙,香附羌秦草归芎,

黄芪苍柏量加减,要紧五灵桃没红。

【组成用量】桃仁四钱(12克) 红花三钱(9克) 当归三钱(9克) 生地黄三钱(9克) 川芎一钱半(5克) 赤芍二钱(6克) 牛膝三钱(9克) 桔梗一钱半(5克) 柴胡一钱(3克) 枳壳二钱(6克) 甘草一钱(3克)

【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主治】胸中血瘀证。

症见胸痛,或头痛日久,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急躁易怒,入暮潮热,唇黯或两目黯黑,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涩或弦紧。

【组方特点】本方气血兼顾。寓行气于活血之中,行气活血而能相得益彰;寓养于行散之中,活血而无耗血之虑;升降同用,使瘀血下行,气机畅达,脏腑和调。

【使用注意】本方活血祛瘀作用较强,孕妇忌用,以免堕胎。

【鉴别】血府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皆为王清任创制之活血化瘀剂,习称“五逐瘀汤”。

五方均用川芎,或配以桃仁、红花,或伍以芍药、当归为基础加减组成,同具有活血祛瘀止痛之功,主治瘀血所致之证。

然血府逐瘀汤中配伍行气宽胸的枳壳、桔梗、柴胡及引血下行的牛膝,故宜通胸胁气滞,引血下行之力较佳,主治胸中瘀阻之证;

通窍活血汤中配伍通阳开窍的麝香、老葱、生姜,辛香温通作用较好,重在活血通窍,主治瘀阻头面之证;

膈下逐瘀汤配伍香附、乌药、枳壳,行气止痛作用较强,善治膈下瘀血证;

少腹逐瘀汤配伍辛热温通之干姜、官桂、小茴香,偏于温经散寒止痛,以寒凝血瘀之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为最宜;

身痛逐瘀汤配伍秦艽、羌活、地龙,长于活血通络,宣痹止痛,用于瘀阻脉络之肢体痹痛或关节疼痛等症。

图片

⑥五苓散:

【组成】猪苓十八株,去皮 泽泻一两六株 

  白术十八株 茯苓十八株,桂枝半两,去皮
五苓苓桂泽猪术,水停膀胱津不输,

口渴心烦尿不利,饮入则吐脉来浮。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蓄水证。水液的异常分布,称为“蓄水证”。

【方证要点】

1.蓄水证:以消渴,小便不利,吐水,身有微热为辨证要点。主要症状为悸、眩、渴、烦、吐涎沫、口渴、小便不利;舌淡苔白滑,脉浮弦。

2.常用于腹泻脱水、脂肪肝、水饮头痛、美尼尔病、特发性水肿、心源性水肿、阴囊水肿、肾盂肾炎、体腔内积液(如肝硬化腹水、心包积液、脑积水、关节腔积液、胸腔积液、胃潴留、睾丸鞘膜积液、肾积水、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羊水过多等)、尿崩症、小儿多饮症、眼科疾病(如急性青光眼、视神经乳头水肿、假性近视、夜盲症等)、皮肤病(如扁平疣、黄色瘤、荨麻疹、脂溢性皮炎脱发、多形性红斑、脓疱疮、水痘、带状疱疹、顽固性湿疹、手足的水疱性湿疹等)、内分泌疾病(如肥胖、脑垂体瘤)等属于水饮停蓄,膀胱气化不行者。

3.体质要求:面色多黄白,或黄暗,一般无油光。体型特征不定,虚胖者或肌肉松软而易浮肿,或实胖者肌肉充实而易腹泻;瘦者易头晕头痛、心动悸,身体多困重疲乏。患者容易出现浮肿,以面目虚浮为多见,或晨起肿,或下肢易浮肿,甚者可有器质性疾病发生而出现腹水、胸水。常有渴感而饮水不多,大便不成形。舌质多淡或胖有齿痕。

4.黄煌教授认为:五苓散是一首调节人体水液异常分布的方剂。水液的异常分布,《伤寒论》的注家们称之为“蓄水”证。蓄于下则小便不利;蓄于中则见“心下痞”和水入则吐的“水逆”;蓄于上则见“吐涎沫而癫眩”;蓄于表则有汗出;蓄于肠则有下利;蓄于肌肤则有水肿。

至于现代医学中青光眼的眼压增高,美尼尔综合征的内耳迷路的积水,以及脑积水、肝腹水、胸水、心包积液等,都可以认为是“蓄水”的表现形式。只要出现口渴、小便不利、舌体胖大边见齿痕者,都可以考虑使用本方。

【类似方证鉴别】

1.五苓散与真武汤:五苓散主治的是太阳水腑气化失常而水液停蓄,主症是口渴、小便不利、心烦等。真武汤主治的是少阴水脏阳衰,气化无力,而水邪泛滥,主症是眩晕甚至身体站立不稳,心悸,气短,身体困重,四肢沉重疼痛,膝盖以下清冷等。

五苓散主要解决水液代谢的通路问题,如堵塞、分配不均等(水路);真武汤主要解决水代谢的原动力(肾阳温化)的问题(水泵作用)。

2.五苓散与猪苓汤:都可以治疗口渴心烦、小便不利。

五苓散证病兼表里,水湿较盛,以上冲、汗出、眩晕为特点,与猪苓汤证阴虚水饮不化迥然有别。

图片

⑦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
更加知柏成八味,阴虚火旺可煎餐,
养阴明目加杞菊,滋阴都气五味研,
肺肾两调金水生,麦冬加入长寿丸。
【组成用量】熟地黄炒,八钱(24克) 山萸肉 干山药各四钱(各12克) 泽泻 牡丹皮 白茯苓去皮,各三钱(各9克) 
【功用】填精滋阴补肾。
【主治】肾阴精不足证。

症见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消渴,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牙齿动摇,足跟作痛,以及小儿囟门不合,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组方特点】六药合用,三补三泻,以补为主;三阴并补,以补肾阴为主。且寓泻于补,补不碍邪,泻不伤正,为平补少阴的常用方剂。
【使用注意】本方熟地味厚滋腻,有碍脾运,故脾虚食少便溏者,不宜使用。

⑧温胆汤:

古代的情志病方,传统的清热化痰和胃方,具有壮胆、助眠、止呕、定眩悸、宽胸等功效。现代研究提示能镇静、抗焦虑、抗抑郁。适用于以恶心呕吐,眩晕,心悸,失眠,易惊等为特征的疾病。

【推荐处方】姜半夏15g,茯苓15g,陈皮15g,炙甘草5g,枳壳15g,竹茹10g,干姜5g,红枣15g。以水1000mL,煮取汤液300mL,分2~3次温服。
【方证提要】虚烦不得眠,易惊恐,多噩梦,易精神恍惚,焦虑不安;易恶心,头晕,短气,心悸,乏力,自汗,饮食无味,脉滑者。
【适用人群】体型偏胖,皮肤油腻有光泽,圆脸居多,目睛大而明亮,有光彩,眼神飘忽不定;

易出现幻觉,易惊恐,常有恐高、黑暗恐惧、宠物恐惧等;经常焦虑不安,睡眠障碍,多噩梦;

易眩晕,如晕车、晕船、晕机、酒后眩晕等;

易胸闷、心悸、出汗,肌肉易抽动等;

易恶心,甚至呕吐,吐水或痰液,特别是在紧张害怕时出现;

发病与过度惊恐、突发性事件过多、工作与生活压力过大有关。
【加减与合方】

(1)胸闷烦躁、失眠、心律快、舌苔黄腻者,加黄连5g。

(2)嗜睡、面黄、脉缓、乏力者,加麻黄5g。

(3)头痛、眩晕、抽动者,加天麻10g。

(4)焦虑及腹胀者,加栀子15g,厚朴15g。

(5)精神恍惚、百般无奈而脉不滑、舌不红者,合酸枣仁汤。

(6)腹胀、咽喉异物感者,合半夏厚朴汤。

(7)肌肉痉挛、抽搐者,加全蝎5g,蜈蚣10g。

【注意事项】
(1)孕妇慎用。
(2)服本方后可发生胃脘胀闷、食欲改变、胃肠蠕动加剧、大便溏薄、口干、睡眠时间延长等反应,继续服用常得自解。

图片

⑨逍遥散:

逍遥散用归芍柴,苓术甘草姜薄偕,
疏肝养血兼理脾,丹栀加入热能排。
【组成用量】甘草微炙赤,半两(4.5克) 当归去苗,锉,微炒 茯苓去皮,白者 芍药 白术 柴胡去苗,各一两(各9克)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症见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胀痛,脉弦而虚者。
【组方特点】本方肝脾同调,以疏肝为主;气血兼顾,以理气为重。如此配伍,可使木郁达之,则脾弱得复,血虚得养。

⑩归脾汤:

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便血崩漏总能医。
【组成用量】白术 茯神去木 黄芪去芦 龙眼肉 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各18克) 人参 木香不见火,各半两(各9克) 甘草炙,二钱半(6克) 当归一钱(3克) 远志一钱(3克)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症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
【组方特点】本方心脾同治,以补脾为主,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权;气血双补,以补气为重,使气旺而易于生血。
【使用注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出血属阴虚血热者,应慎用。
【鉴别】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均有补脾益气之功,同用人参、黄芪、白术、甘草。但补中益气汤配伍升阳举陷之品,重在补气,且能升阳,主治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及气虚发热等证;归脾汤则配伍养心安神之品,意在补养心脾,益气生血,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神志不宁及脾不统血之失血。

图片
本文为《100首经方方证要点》《经方观止》读书笔记摘抄,内容仅供养生参考,有病请到正规医院就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