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备临终托孤,为何不选赵云配合诸葛亮?李严有项能力赵云不具备

 孤寡老人讲历史 2024-03-04 发布于湖北

三国时期,蜀汉章武三年(公元223年),蜀汉开创者刘备病逝,临终前,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并以李严为副。

诸葛亮受刘备托孤重任,没有任何争议,可李严其人在许多三国爱好者看来,就有些不够格,特别是大名鼎鼎的蜀汉元老赵云还健在的情况下。

当时,论资历,在关羽、张飞逝世后,赵云基本上可以称得上是蜀汉群臣之冠。论忠诚度,论能力,他也可排在蜀汉群臣最前列,可偏偏刘备对其视而不见。

刘备并非庸主,是会识人、会用人的,他不用赵云来配合诸葛亮,肯定是他认为赵云不适合当诸葛亮的副手来辅政。

关于赵云不入托孤班子的原因,也有很多种猜测,有派别说、年龄说、能力说等等。

我比较支持能力说,当然,这个能力不是指赵云的能力差,而是赵云的能力不适合用来配合诸葛亮,两人辅政达不到刘备想要达到的效果。

刘备选择托孤二人组,毫无疑问是以诸葛亮为首,甚至于,百分之九十的大权都是给了诸葛亮,他都说出了“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肺腑之言,可见,担子是全部交给诸葛亮了。

所以,刘备给诸葛亮挑选副手,或许不是为了制衡诸葛亮,在刘备说出那番话后,也没人能制衡得了。

刘备给诸葛亮配备的副手,应该是属于调和剂类型,也就是当诸葛亮和刘禅,以及部分蜀汉重要大臣产生矛盾时,能在两边调和矛盾的。

如果是这种类型的大臣,那李严确实比赵云更适合。

赵云很耿直,从史书中不多的记载中,就能知道他的耿直。

当初,赵云出道,带着家乡子弟兵投奔公孙瓒,被公孙瓒问为何不投袁绍而来投他?圆滑一点的人会去拍公孙瓒的马屁,以期新主公的看重,可赵云却直愣愣的表示我们也不知道谁值得投奔,只希望“从仁政所在”,并非因为公孙瓒比袁绍更有能力。

这话并不好听,如果是曹操、孙策、刘备这样的雄才伟略之主,自然不会在意,也懂赵云的意思,就是要互相考察,双方都满意,才能有始有终。

可公孙瓒未必懂,也未必高兴,赵云的耿直在公孙瓒那不管用,从面试开始就不合格,于是,赵云在公孙瓒手下并未得到重用,最后便宜了刘备。

再说一件事,刘备当初花费巨大代价拿下益州,进入成都后,本来准备给老部下搞点良田、豪宅筹功,史载:“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

史书的记载里有个“议”字,也就是说,是刘备和大家商量好的,大多数人也同意的奖赏方式,偏偏赵云站出来反对。

赵云反对的理由很高大上,他说咱们刚占了益州,要安民心,不能再去分益州百姓、大族的豪宅和田地,等以后天下平定了,再给老兄弟们在各自的家乡分田分地好了。

赵云想的是未来,并借用了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名言来表明志向,可他就没有想过,自己可以无私,未必能代表所有人都愿意无私,有多少人会愿意为那遥远的“复兴汉室”的目标放弃现有的富贵生活?

刘备同意了赵云的意见,没有分田分房,于是,赵云因此得罪了大多数蜀汉重臣。

由上述两起例子可见,赵云为人不够圆滑,他的耿直无法团结大多数,也无法充当诸葛亮跟刘禅及蜀汉群臣之间的调和剂。

反观李严,从他的部分经历能看出,他有团结大多数及充当调和剂的能力。

李严本来是刘表的部下,曹操南征荆州时,李严跑去了益州,投奔了刘璋,《三国志》中记载:“刘璋以为成都令,复有能名。”

简短的记载,可其中的信息量很大,李严相对于益州来说是外人,还是刚投奔而来,刘璋却让他做了成都令,而且,李严还干得不错,得到了一个“能”字的夸赞。

成都是什么地方?是益州首府,益州绝大部分的达官贵人都居住在成都,其中涉及到的关系、利益错综复杂,李严一个外来人,不但刚来就被委任治理成都,而且得到上下一致的夸赞,意味着什么?

显然,李严除了名望够格,才干够格,还具有相当圆滑的一面,他能处理好成都内部错综复杂的关系,在不影响法规的情况下,调和所有人的矛盾和利益。

李严具备的这种能力是赵云不具备的,当辅政大臣之间、诸葛亮和刘禅之间,诸葛亮和益州本土大臣之间,产生矛盾时,李严的圆滑和懂得进退,才能缓和矛盾。

如果都如赵云那般只认道理不懂妥协,是当不好辅政大臣的。

这或许才是刘备选择李严,而非赵云,用以配合诸葛亮辅政的主要原因。

当然,赵云也并非真被无视,毕竟是忠诚的元老,刘禅登基后,马上诏令赵云担任“中护军”,让他成为军中首席人物,交给了他掌管禁军、主持选拔武官、监督管制诸武将的重任,也算使用得当。

参考文献:《三国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