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一个人的双面人生看人性之恶毒

 渔眼观世 2024-03-04 发布于河南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这是曹操《蒿里行》中的诗句,从诗中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位爱民如子的乱世英雄,可是,翻开史书,你就会发现另一个曹操,爱屠城的曹操。

据《后汉书》记载:谦(徐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初,三辅遭李傕乱,百姓流移依谦者皆歼。《资治通鉴》也有相同的记载:初,京、雒遭董卓之乱,民流移东出,多依徐土,遇操至,坑杀男女数十万口于泗水,水为不流。操攻郯不能克,乃去,攻取应、睢陵、夏丘,皆暑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这货枉读了那么多书,枉写那么多好诗词文章,是一位典型的双面枭雄!
其实,双面人曹操在真正的屠夫面前,只能算小儿科。第一位屠夫白起,一生屠人超百万,攻下楚国首都郢,将楚国历代王墓翻了个底朝天,再将郢都百姓消灭净尽。秦韩魏伊阙关之战,白起斩杀韩魏取军二十多万。秦赵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
汉高祖刘邦据说有“长者之风”,这货也屠了不少城,也是禽兽级人物。项羽更不用说,这货所过城邑,“皆残破”,在新安县南,坑杀秦降卒二十多万。史上屠城最多的当数东汉开国名将耿弇,这货“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是史上名副其实的屠夫。明朝起义军李自城有个规定,所攻城池一日不降,屠三分之一,二日不降屠三分之二,三日不降,尽屠。
张献忠就不用说了,走到哪儿屠到哪儿,攻入四川,川人几乎被屠尽,到了清中期,四川依然地广人稀,不得已从湖广地区向四川移民。清兵也是一群禽兽兵,在征服华夏的过程,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几乎屠了个遍,最著名的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惨案、大同惨案等等。即使到了清末,中兴名臣、理学名家曾国藩攻下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也纵兵屠城,天京城数十万百姓遭难。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屠城是战乱期间常规动作,每支起义军,每支队伍几乎都有屠城记录。屠城有几方面作用,一是泄愤。这一点容易理解,攻城不易,死伤惨重,不让兵士们屠戮泄愤,容易产生哗变。二是图财。人人都是自私的,城中百姓尽管倾其所有,总会藏些私房钱,将其肉体消灭,就可以挖地三尺寻找浮财。三是消灭敌方人口,减少敌方兵源数量。四是镇慑。对于周围的州郡,是种无形的镇慑,让他看到后果,放弃抵抗。
屠城兵士是怎样变成魔王的?兵士出身平民,可能平时杀只鸡都非常害怕。一旦编入战阵,冲杀几次,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死人见多也就见怪不怪,达到一定程度,灭人与灭猪狗牛羊没什么两样,又可泄愤,又可图财,特别是将别人的命捏到手里,可以任意处置的快感可以战胜所有人性,将自己彻底变成魔鬼禽兽。
中国史上三大灾难分别是一是天灾,水旱蝗震雹。二是兵乱,百姓不是死于逃难之中,就是命丧利刃之下。三是饥荒,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明白。这三大灾难接续产生,首先出现天灾,然后是饥荒,最后就是兵乱。三者交替进行,两千年历史,一多半乱世,国人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十分悲惨。
其他地区相同时代,与咱这地方差别不大,但是,他们很快制定出规则,将战争与平民进行分离,既不允许杀降,更不允许屠城,人类渐渐进入文明世界,乱世平民才有一线生机。
也许这些法则不适合咱这地方。咱这地方人性之恶没有制约,在和平时期各种丧尽天量的事尚且层出不穷,一旦进入乱世,大家伙失去制约,彻底放飞自我,能做出什么事来,还真难说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