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幸福生活是不用通勤、不点外卖、不刷手机

 桃之夭夭者 2024-03-05 发布于江苏
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另类,能做到的仿佛是与世隔绝的方外之人。但细想想,这三处恰是现代人的痛处。作为称职的蚂蚁,躲过了通勤之苦,绕过了外卖,也逃不过手机的信息轰炸。
这三件事成为我们现在的日常,挤走了我们原先的日常,比如骑单车或步行去上班、去菜场买带着泥的新鲜蔬菜、手机只是通讯工具。

  #1 

通勤时间过长导致焦虑

1、通勤的焦虑。

城市通勤是一场目标明确的迁徙,周而复始。在早晚高峰时段开车体验感差,交通堵塞,油耗高;电动车的充电问题、安全问题;公共交通的拥挤和接驳不畅,成为打工人每天的一大焦虑点。
据《2022年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2021年国内主要城市平均通勤时耗为36分钟,同比上年持平;44个中国主要城市中,76%的通勤者45分钟以内可达;同时,有超过1400万人承受着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
上海社科院的专家表示:从通勤来讲,单程超过45分钟,实际上就可以计算你的痛苦指数了。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通勤时间单程超过45分钟的很常见,跨省、市上班,每天上演“双城记”也并不鲜见。如果不幸需要公交车、地铁、高铁、单车等几种交通工具接力完成的通勤,简直是每天进行的“铁人三项”,惨绝人寰。
在地铁上利用碎片时间学英语,这种美好幻想,在上班高峰期是不可能实现的。上地铁你需要借助工作人员的“一臂之力”,下地铁你需要把身体紧绷成一支箭矢,以便尽可能迅速地穿越人墙。
通勤焦虑,焦虑的不仅仅是通勤本身,还包括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最主要的是娃儿上学迟到,被批评,影响一天的情绪。上班迟到影响个人的时间安排和效率,经常迟到有损个人形象,还会对团队造成负面影响。
通勤的过程成为一种对生命力的损耗和必须忍受的上班成本(经济成本和精力成本)。打工人每天都在付出巨大的精神力量来对抗这种折损。比如打提前量,更加早起,早起意味着不能熬夜,但熬夜已成为现代人的日常,所以有“咖啡续命”的说法,从而又增加了上班的经济成本。

2、从何而来的通勤?

20年前,通勤时间很短,大厂都有家属区、宿舍,甚至商店、电影院,自成一个小社会,不需要长途跋涉去上班。然而现在城市中心是CBD、是豪华的商业联合体,成为巨大的消费场。

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认为“这个抽象空间有赖于银行、商业和主要生产中心所构成的巨大网络”,空间成为生产力和产物的一部分,成为生产工具的一部分,成为资本的一部分。处于市中心的住宅,是一种昂贵的商品,居住地被挤压到城市边缘或郊区。工作场所远离住所,所以我们需要通勤。

  #2 

外卖与绕不开的预制菜

1、离不开的外卖

外卖的便捷,让人忽略了食品原料的安全风险。外卖和预制菜的关系人人皆知,却阻止不了中午点外卖,原因是没时间也没心思做饭。
时间上哪儿了?
当你每天跋涉到工位上,投入高强度的工作,一天下来,通勤的疲惫、工作的劳累令人回家无法认真做顿饭,并好好享用它,第二天带饭成为奢望。如果单位没有食堂,中午只能拿起手机点外卖,来填饱肚子。不再关注食物本身的营养、口感、形状,而是更强调饱腹感,是一种保证身体机能正常运转的物质资料。

2、关于预制菜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等起草的预制菜标准,预制菜可分为四大类:

即食类,比如开袋即食的豆干、午餐肉罐头等;

即热类,比如需要用热水浸泡后或者加热后才能吃的方便面、自热米饭;

即烹类,比如经过简单烹调就能出锅的藤椒牛肉、臭鳜鱼等;

即配类,比如按照分量分装的净菜、净肉、辅料等的小炒菜组合。

其实预制菜已经存在很多年,是为了适应快节奏生活、节约人工成本而应运而生的。按照说明书步骤来操作,厨房小白也能成“大厨”。普通餐馆已经不需要太多炒菜厨师,小工就够了。上菜速度快,翻台率高,味道始终如一,菜品有保证,经营成本降低。缺点是所有餐馆同一款菜肴的味道基本一致,全是调料包的味道。
你可能会想:既然如此,我为什么不买些预制菜,自己打开调料包加热呢?你可以这么做,但如果每天都这么干,你会对吃饭这件事完全没有了期待,失去吃的欲望。还是让外卖店家去拆调料包、搅拌、加热吧!给自己留一点想象空间,不至于倒胃口。
吃完外卖,忙碌了一下午,再忍受一遍晚高峰通勤的酸爽。运气好,家里有人做饭,如若没有,只能再次拿起手机点外卖。

  #3 

生活的世界囊括于手机

手机的功能越来越繁杂,社交、理财、网购、网约车、点外卖,原始的通讯功能被弱化。
无意中听到一位中学生的感慨:拿起手机说玩儿20分钟放松下,结果不知不觉玩了40分钟,然后意犹未尽,还想再玩20分钟。这种“手机困境”,拥有智能手机的人,几乎人人如此。
手机是无所不能的工具,也是包罗万象的玩具。智能手机的出现延长了工作时间,远程办公、任务协同、在线会议,让人24小时在线,无法把工作和休息分隔开来,界限模糊。这意味着既不能好好休息,也不能心无旁骛地工作。手机总是叮叮当当响个不停,不看,怕错过;看了,又焦虑。
手机上的购物APP、社交软件、游戏频道、短视频,足够让我们消磨大量时间。有了手机,我们大大减少了外出就餐、逛街购物、朋友聚会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系于小小的手机。
我们能从手机里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却越来越失去了身体的感知力。对大自然不敏感、对季节变换不留意、“五感”钝化,同时因为信息传播迅速,你能即时看到另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及状态(或许并不是真实的),从而对自己的境遇更加不满和愤懑。看,我们并没有更快乐,幸福感也没有增强。
所以我说:“幸福生活是不用通勤、不点外卖、不刷手机”。尽可能缩短通勤时间,在午休时下楼走走,设定看手机的时间,把信息集中处理,而不是“随叫随到,随响随看。”
每周给自己定几个做饭时间,做自己喜欢的、简单的饭菜,细嚼慢咽,好好吃饭。
不再把城市当作消费场,而是艺术厅。不再总想着消费,而是仔细观察城市的变化:绿化带里的盆栽、玻璃门上的贴纸、户外广告的设计美感、霓虹灯的色彩搭配……
幸福感会慢慢回来的。
现代生活在飞速变化,是无奈的被裹挟,还是退后一步想想自己想要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子,选择权在自己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