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的七个本质特征 | 头条

 朱洪斌av4s66tz 2024-03-05 发布于广东
Image

人一辈子都在学习之中,只不过有的时期的学习如饥似渴,有的时期的学习施施而行。费朗索瓦·雅各布说“人是一台学习的机器”,非常贴切。机器有其动力系统,哪一天机器不转动了,就意味着寿寝正终。动力有强有弱,人的学习能力自然有大有小。如果把人说成是一个容器,就忽略了人是活泼泼的生命,学习也就成了枯燥无味的事情。

学校、课堂,是专门带领人系统化学习的地方。自有现代学校制度以来,人们一直在探讨如何让人的学习更高效。然而,一个残酷的事实:提到学校里的学习,很容易让人关联到“束缚”“浪费时间”“知识灌输”“枯燥乏味”等语词。国内有一种独特“风景”——毕业季的校园“六月飞雪”。经过十多年学习,学校造成了一批憎恨学习者,这让教育工作者有种打脸的感觉。

个别学生不爱学习,可以把锅给学生。如果多数孩子不喜欢学习,需要思考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等本身的问题。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对如何走路、如何吃饭、如何爱等生活生存技能的习得,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学校场域中的学习,何以就让很多人苦不堪言?一个重要的原因:学习被异化了!

学习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能让学习者觉得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这里有七个关于学习的场景,让我们略加剖析,从中洞见学习的一些本质特征。



Image

学习,就是实践操作

场景一

小A同学想学习骑自行车。爸爸在家里给他讲了好多关于骑自行车的方法和技巧,小A同学似乎都听懂了,但是他还是不会骑。后来,他决定自己去骑着试试看,让爸爸只是开始时在后面扶一把。摔了几个跟头后,小A同学终于学会骑车。

Image

从小A同学学骑车的这个场景中,我们能够看出:学习,是一种实践操作。场景中的爸爸就如同课堂上的教师一样,如果迷恋于把学生讲懂,无论讲得多么透彻,学生只是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 ,知道的信息很难转化成实际的技能。有效实践,需要调动多种感官参与。

“通过行动来学习”,是各种新教育运动钟爱的口号。用中学,做中学,创中学,也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实践经验能更有效地促进对知识的占有和记忆。让学生和具体问题接触,会发展出一种有利的情感负担。

当然,实践的过程中会伴随着“摔跟头”,这是学习中的试错。失败、犯错不可避免,不能因为会有错,就不让孩子去试。不让孩子犯错,他永远也学不会。爸爸“在后面扶一把”,是为了帮助学习者克服摔跟头的恐惧心理。不扶,孩子不敢上路。不放手,孩子还是很难学会。“特别能放手”,应该作为教师的新特质。



Image

学习,就是自我发问

场景二

下雪了,小李和小张两个同学一起去玩雪。小李同学只顾着堆雪人、扔雪球,而小张同学却发现了桥面上的雪比其它地方的雪堆积得厚一些,而且也融化得慢一些。小张同学就在心里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桥面上的雪会厚一些?为什么桥面上的雪融化得慢一些?还有哪些地方的雪融化得慢?这是为什么?……

Image

与小李同学相比,小张同学无疑进入了一种深度学习。该场景提示出了学习的另一个特质:学习,就是自我发问。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问学问,学习的过程中需要发问。场景中的小张,看到下雪的场景,引发他的一连串的追问,这表明他已经具有了较高的学习品质。

“问题比答案更重要”,这是关于学习的新理念。现在很多孩子不会提问,不想提问。幼儿园的孩子问题比较多,到了高中基本就没有什么人提问题。个中原因,是很多老师教学时只喜欢向学生提问,从来没有让学生向同伴、向老师提出疑问。

一个学习者只看到一些现象、表象、结果,并没有任何学习被引发;当学习者进入自我提问步骤,他才开始了深度的学习。在组织学生预习、课堂学习时,我们有没有让学生自己质疑?不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渐渐就丧失了提问的能力。因此,在做学习设计时,特别是预习单中,要把“学过这部分内容,你还有什么问题”作为固定的内容。



Image

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

场景三

青蛙与小鱼是一对好朋友。青蛙离开池塘后,看到了好多从未见过的东西。有一天,它回到池塘,向小鱼讲起自己见到的奶牛。于是小鱼凭借青蛙的讲述,想像到的奶牛的样子就是下图中的样子。

Image

这是认知心理学中著名的“鱼牛图”的案例。为什么小鱼想象的奶牛与青蛙看到的现实中的奶牛差距如此之大?因为小鱼并没有看到真正的奶牛,它只是在用自己的“前概念”建构自认为的奶牛形象。

每个人学习的过程中,都在用“前概念”理解新东西。“前概念”,是形成新认知的基础。怎么让小鱼心目中的奶牛形象与真实相符?要么让小鱼看到奶牛,要么让青蛙不仅用言语说出奶牛的样子,而且用图画、照片演示奶牛。打破基于“前概念”带来的认知偏差,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和“现实”对质。

学习,就是和现实对质。由此启示我们:学校教育、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创设真实情境,正如李希贵校长所说的那样,让学校里的学习成为学生进入社会的预演。



Image

学习,就是对话实践

场景四

小楚同学是一个学困生,经常在老师讲课时卖呆分神,他在学习过程中碰到困难时,老师没有机会看到,腾不出手来帮他解决。有一次,老师安排小楚与周围其它三个同学组成一个学习小组,讨论一道数学题:“有一瓶800毫升稀释的橙汁。水和橙汁的比例是5:2,水和橙汁各占多少毫升?”要求尽可能用多种方法解题。

小楚只会一种方法。在小组内,小组长带领大家用画线段图的方法,让小组成员都分别展示了一下。小楚受到同伴的启发,终于掌握了另外三种方法。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小楚由于听不懂其它同学的发言又走神,小组长见他没认真听,拉了一下他的袖子,让他很快回过神来集中听同学讲解。

Image

在以教为中心的课堂中,像小楚那种容易分神的学生太多了。一些学生之所以逃离课堂,是因为学习活动无意思、无意义、无可能。

学困生的形成,是因为他的学习困境没有被人发现,造成学习任务无法完成,进而受到负面的评价,最终失去学习的信心,放弃学习。

案例中的小楚进入小组后,他的“不懂”之处会受到同伴的启发,想分神之时会有同伴“拉一下”提醒纠正。当学习单位颗粒化之后,学生受到了同伴的裹挟,不容易逃离学习。

日本学者佐滕学认为,学习,就是对话实践,是与客观世界对话、与同伴对话、与自我对话的过程。让少数孩子在课堂与老师对话容易,如果要让所有学生与同伴对话,不改变课堂组织方式肯定不行。



Image

学习,就是论辩

场景五

在学习《马说》一文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是伯乐重要还是千里马重要?于是全班同学分成了“伯乐派”和“千里马派”,他们各自在文本中为自己的立场寻找理由。五分钟后,“伯乐派”和“千里马派”的代表在教室内发起了论辩,他们用文本中的观点和生活中的事实为自己的立场陈述理由。

Image

本场景揭示了深度学习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学习,就是论辩。新课标提倡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论辩,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说到论辩,很多人自然而然想到辩论赛。固然,辩论赛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式。但凭心而论,有多少时间去组织辩论赛,有多少孩子能获得参加辩论赛的机会?

课堂学习设计中,设计诸如“千里马”“伯乐”谁重要的话题,让学生为各自所持观点,研读教材,结合实际,搜集证据,这种学习方式就是典型的“专家思维”。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凭借相应的任务支架——一题多解、不同观点的碰撞来实现。



Image

学习,就是表达

场景六

小陈同学喜欢看书。刚开始时,他喜欢默读,看书速度很快,但是过一段时间看的内容就忘掉了。后来,有同学经常请教他读了什么书,读到了什么内容。他很乐意地把自己读到东西讲给同学听。他发现了一个秘密:凡是给同学讲过的内容,他都记得很牢固,而且理解更深刻。

Image

学习金字塔表明:听讲,信息留存5%;转授给别人或立即应用,信息留存90%。输出就是最高效的学习;学习,就是表达。

网络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母亲每天放学后,让女儿给自己说说这一天在学校学了什么,让女儿教教自己。通过这种方式,这位母亲把女儿送进了清华。听懂了,不一定是真懂。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别人讲懂,这才是真懂。

以教为中心的课堂,学生的行为处于“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的状态,除少数学生被提问时与老师对话外,多数孩子处于沉默状态。我们提倡“交响的课堂”,就是要给予每个孩子课堂上表达的机会,讲得越多,获得就会越多。



Image

学习,就是建立网络

场景七

小史同学多年来坚持一个习惯:每天利用上学或课间活动时间,让自己有一次出汗机会。他发现,每次出过汗之后,回到教室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小史发现,尽管自己在运动上比别人多花了时间,但是好像学习效率比别人高。

Image

蒙台梭利早就指出:“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错误就是把运动当作运动本身,当作与其他高级功能分离的东西……心智的发展是与我们的运动发展紧密关联的,并且心智发展可能依赖着个体运动的发展。”脑科学表明:物理运动能促进特定化学成分的产生从而巩固记忆,也能促进海马中新神经元的发展。

有研究发现,影响人学习的诸多因素中,运动和睡眠排在前一二位。某省对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做了一个大数据分析发现,参加过艺术类社团、项目学习的学生,比其它学生的平均分高出40分左右。

学习,就是建立网络。这里的网络,既有学习内容上的包罗万象,也有学习对象上的彼此启迪,还有学习方式的多向链接。从脑科学的角度看,学习就是通过多种刺激,促进神经元的形成更多的突起。

新课标明确每门学科要用10%的时间用于跨学科学习。那种只关注考试学科的学习,忽视非考试学科学习的做法,其实是得不偿失。为提高考分,牺牲学生睡眠时间,剥夺学生运动的权利,停止一切艺术活动,是典型的学习异化。

Image

来源丨静夜思享
责编丨张磊
美编丨张天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