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话节气丨惊蛰万物苏,长海中医教你如何摆脱“困”境

 mbc543 2024-03-05 发布于安徽

编者按


图片

图片

王  琳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常见病的中医药防治,擅长糖尿病及常见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师从朱德增教授,以“酸克甘”理论为指导,对于糖调节受损及糖尿病的中医药预防,糖尿病及其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中医药防治进行了深入的临床和基础研究。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  周四上午

图片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惊蛰, 惊蛰节气预示着天气转暖,渐有春雷,蛰居冬藏的动物开始苏醒而行走。惊蛰春雷起,战鼓催征急,各行各业都紧锣密鼓的工作、学习、训练。不少人却感到乏力,每天都昏昏欲睡,这就是俗称的“春困”。

图片

不少小伙伴也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万物苏醒唯我独困?如何唤醒蛰伏的身体,活力满满地投入工作?

其实“春困”,在多数情况下,是人体机能随季节和气温变化而自身调节的一种生理现象,是暂时性的。春天到了,人身体中的阳气也由冬天的潜藏、蛰伏转为升发,如果本身气血充足,能较好适应季节转变,就不太容易出现春困。如果平时体质有点弱,气血不太足,或体内阳气的升发与春天阳气的升发节奏不太一致,就容易出现春困的症状。因此,我们要顺应春天大自然阳气的升发而养生,才能让我们的气血舒展畅达,元气满满,精神振奋。接下来就给大家几个赶走“春困”的小锦囊,养生可不能马虎。

图片

图片


睡眠·充足规律

首先要保证良好的睡眠习惯,规律作息,《黄帝内经》中给了我们春天起居的指导原则:

春三月,此谓发陈。
天地俱生,万物以荣。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被(披)发缓形,以使志生。

图片

入夜即睡,最好能在10点或11点前入睡,且成人至少保证6到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青少年要保证9到10小时的睡眠时间,睡前半小时摒弃杂念,心情平静,更有利于入睡。当然,白天最好能午睡15到20分钟,如果没有午睡的习惯,仅仅闭上眼睛放空身心躺一会儿也可以缓解疲劳。

饮食·省酸增甘


图片

图片

春在五行属木,与人之“肝”相应,肝气可激发人体的活力。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指出 “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酸味食物具有收敛的特性,吃太多会影响阳气的升发和肝气的调畅,因此,饮食上应减少如番茄、山楂、柠檬、乌梅等酸味的食物,而甘味柔和,补益脾气,脾气健运又辅肝气,可适当多吃一些小米、薏米、山药、芋头、土豆、南瓜、大枣、草莓等的食物。当然,还可以吃一些如香椿芽、荠菜、豌豆苗、黄花菜、香菜、草头等应季食物促进肝气畅达。

图片


运动·广步于庭

图片

很多人春天醒得比较早,我们建议日出之后可到户外慢慢走一走,做一些比较轻柔舒缓的活动,舒展肢体关节,可振奋身体的阳气,促进血脉运行,有利于缓解春困,正如《黄帝内经》所提出的“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情志·舒朗畅达


图片

图片

由于“春困”对身体和工作效率的影响,不善于调节情绪的人如果肝气得不到疏发,容易生闷气、心情烦躁,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从而又影响睡眠。因此,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尤为重要,精神愉悦有利于肝气的舒张畅达。烦躁、郁闷的时候可以去明媚的春光里走一走,去踏青,感受大自然的生机盎然;可以在空旷的地方喊一喊,唱唱歌,通过呐喊和歌声释放烦躁和焦虑的情绪;五音中的角调式音乐如《胡笳十八拍》有木的特性,可入肝养肝,疏肝解郁。

图片


药茶·春宜饮花

民间早有“春宜饮花”之说,春天不仅观花、赏花,还可以饮花,花茶既具有茶味的甘美又具有花的清香,可以促进阳气的升发,肝气的畅达,消散春困。如茉莉花茶,性平,味甘、辛,理气解郁、化湿和中,可以提神缓解春困。再如玫瑰花茶,味甘苦,归肝、脾经,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还可以活血调经,对于消除疲劳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月经期的女性和孕妇不要饮用。

图片

需要注意的是,“春困”是暂时性的生理现象,一般不会持续太久,通过适当休息或者上述的养生调理可以改善。也有一些与“春困”类似的疲劳、困乏等症状,需要警惕,可能是疾病的先兆或疾病的表现,可能与糖尿病、贫血、心脏病、高血压、抑郁症、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相关,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惊蛰始  万物苏
愿大家在龙年最具“动感”的惊蛰时节
科学养生,摆脱“春困”
在奋进的春天里
书写“春雷”般的朝气

图片

图片

主管|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政治工作处

监制:韩英男  杨春亮

编审:冯   瑾

编辑:马天峰

校对:马可云

文稿:中医内科  王  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