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雨水丨润物以情,调养胆气随春生发!

 杜锐洪 2019-02-19

2019.2.19 星期二

农历:正月初十五

己亥年【猪】年

丙寅月 丁亥日

雨水

雨水是24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因天气回温、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言雨水节气前后,万物开始萌动,春天就要到了。在《逸周书》中亦有雨水节后“鸿雁来”、“草木萌动”等物候记载。今年雨水节气时段为公历2月19日到3月4日。

到了雨水节气后,雨量就开始增多了,万物开始发芽生长,人的少阳之气亦如万物之性升发、畅达。农谚曾说:“雨水节,雨水代替雪。”,说明雨水之后降雪的可能性很小了,雨水增多使空气中的水分却逐渐增加,不仅温度低,而且寒中有湿,易伤脾胃、伤阳气。现在人的生活节奏快、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因而大多数人平素就有肝气不舒、郁结犯脾导致肝脾不和之证。加之又赶上春节7天假期间,亲戚朋友聚餐增多,饮食的不节制亦在所难免,此时脾胃虚损,水湿运化不利,内湿合之外湿更易伤阳气,肝阳更难以升发。所以雨水是疏肝健脾的时节。俗话说药食同源,下面就讲讲怎么用食疗方法疏肝健脾吧。

 雨水 ,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个节气,雨水和谷雨、小雪、大雪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 

这天习俗是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和炖一罐肉。

雨水三候

1
一候,獭祭鱼

獭为水獭,鱼感水暖上游,水獭捕食,往往吃两口就扔于岸上,古人认为是以鱼祭水。

2
二候,候雁北

雨水后五日,热归塞北,寒去江南,大雁由此感知到春信,即刻北飞。

3
三候草木萌动

再五日,雨媚风娇,草长莺飞。

雨水的养生关键

雨水还有谷雨小雪大雪,这四个节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说的降水现象。古代说雨水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家探望父母,要给母亲送一段红绸,还要炖一罐肉,这是古代的一种习俗。

古人给春天赋予的德行是仁慈。春曰生,生生不息的生。春天万物生成的时候,天地恰好就来了一场柔和的少量的雨水,这样万物才能得到生发的条件,借着雨水开始长起来了,这正是天地仁慈的表现。

并且古人认为春天切忌杀伐,在春天砍树是德行上有亏欠的行为,是不符合天地运行的规律的,因为这个时候天地所有的树木都在欣欣向荣地准备开始生长,这时候砍树就是砍掉了它的生命,所以这个时候是切忌杀伐的。

这个时候的天气气温会有一定的回升,北方的冷空气在总体上会减弱却仍然时来时止,与暖空气频繁地进行着较量,于是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所以古人认为这个时候养生应该重视春捂,不要太太着急地脱掉衣服,这也是节气养生的一个要点。

天地一旦过了立春以后,则是古人所说的人冷水不寒,说的是地底下的热气逐渐开始往上生发透到地表,但是还没有透到人体上。冰雪开始融化,所以这个时候水已经不太冷了,但是人还是不能够承受风寒的,我们身上的毛孔也对应天地万物的复苏,对应着天地万物的植物。

天地间的植物已经开始萌动,毛孔也在变得疏松,动一动就会泄气。所以在这个时候风寒最容易进入人体,要注意春捂。

雨水养生

1
春捂重点是下半身

雨水时期要适当春捂,不要过早脱棉衣,并根据气候变化添减衣物。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醒,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就是说,春令时节,下身应多穿一些。

中医养生谚语“寒从脚起,湿从下入”讲的也是关于下体腿脚的保暖。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偏低,而且寒中有湿。这种湿寒的气候对人体内脏和关节都是一个考验。 现代的青年大都上身着厚厚的大衣、羽绒服,下身的衣裤鞋袜却过于单薄,不如加强腿和脚的保暖,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则,尤其是长期气血虚弱的朋友更需注意。

2
春季不宜用冷水

按中国五行学说,水对应肾,肾主骨。虽然有种养生说法,称常年用冷水洗脸可以起到保健的作用。但在雨水节气,年老体弱者若用冷水洗脸、洗手,湿寒很容易侵入关节,加之没有充足的阳气驱寒于外,湿寒滞留在手上,就容易酸痛,重则变形,湿寒滞留在头上就容易出现疼痛等症状。

另外,在春季时期,湿冷犹存,洗头后应该及时用风筒吹干。否则,水湿留于发际再变凉,很容易使湿寒聚于头,由表及里深入颅内,导致头痛。

3
调畅情志不动“怒”

春季是肝阳亢盛之时,情绪易急躁,要做到心胸开阔,身心和谐。心情舒畅有助于养肝,因为心情抑郁会导致肝气郁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也使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精神病、肝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缓解春困最好的办法是:运动

缓解春困仅靠睡是不行的,会出现越睡越困的现象。春天自然界阳气开始升发,人体应该借助这一自然特点,重点养阳,养阳的关键在于“动”。

锻炼可以大大加快脑处理信息的反应速度,有效防止春困。春天最好多在阳光充足、绿化好的地方活动,多做些深呼吸并适度运动,给大脑提供新鲜充足的氧气,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消除困倦。

雨水防病(防“倒春寒”)

每年早春季节,气温逐渐回升过程中,时常会突然受较强冷空气的影响而出现剧烈降温,给人以强烈的寒意,感觉又像回到了冬天,俗称“倒春寒”。我们如何预防春寒带来的影响:

1
脚底保暖,增强宝宝抵抗力

很多妈妈看到了春天,宝宝开始活泼好动起来,于是就迫不及待地给宝宝换上了轻薄的鞋子。但中医认为,人的脚底不能受凉,因为脚底脂肪少,而且许多穴位与人的内脏相对应,脚部受凉就会引起许多脏腑不适。

2
来点慢节奏运动

天气仍然较为寒冷,因此,不宜于做过于激烈的运动,以便让肝气慢慢和缓的上升,避免因为体内能量(中气)消耗太过而失去对肝气的控制,导致肝气一下子往外跑得太多而出现发热、上火等症状。可做些散步、打太极拳等较轻松的慢动作运动。

3
提倡晚睡早起

春天要保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春季提倡晚睡早起。倒春寒这种冷暖空气相互交换的天气变化,有利于各种细菌、病菌的繁殖,而且春天风多且大,人体吸入细菌、病菌的几率也增大。《黄帝内经》中记载:“人卧血归于肝”,而在春季应“夜卧早起”。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睡眠时进入肝脏的血流量是站立时的7倍。流经肝脏血流量的增加,有利于增强肝细胞的功能,提高解毒能力,从而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抵御春季多种传染病的侵袭。

4
乍暖还寒,适当增减衣服

中医提倡“春捂秋冻”,春捂提倡上薄下厚,不要因为天气转暖就马上脱掉冬服。因为雨水之后空气中水分增加,导致气温不仅偏低,而且寒中有湿。所以穿着轻便的衣物可以方便增减衣物,在感觉到热的时候上不要过早减去外衣,应多捂一段时间,以缓慢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适应新的气候条件。

节气饮食

雨水时节,养生应该着重于“调养脾胃”。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的强弱是决定人之寿夭的重要因素。五行学说中肝属木,木性可曲可直,条顺畅达,有生发的特性,因此“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的功能。

脾(胃)属土,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又有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效,为气血生化之源。肝木克脾土也就是说当肝木疏泄太过,则脾胃因之而气虚;若肝气郁结太甚,则脾胃因之而气滞。

1
雨水少吃“酸”。

唐代药王孙思邈:“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

因春天本来肝阳上亢,若再吃酸性食物,易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肝旺容易损伤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致使肝气的疏泄过度,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所以,春季饮食忌酸。

雨水饮食应少吃酸,注意补脾,甘味食物能补脾。甘味食物,如山药、大枣、小米、糯米、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桂圆、栗子等,少吃酸味食物如乌梅、酸梅等。

同时宜少食生冷油腻之物,以顾护脾胃阳气。雨水这时期不可以盲目进补,避免助阳外泄,避免因肥甘厚味滋腻脾胃,造成水湿不化、聚湿生痰、助长湿滞,导致一系列的脾胃问题。“倒春寒”天气容易使人内脏郁热,因此不宜吃燥热食物“火上浇油”。

另外雨水时节,天气转暖,春季多风,常会出现皮肤、口舌干燥,嘴唇干裂等现象,所以应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以补充人体水分。

《金匮要略》云:“春不可食肝”。古人认为,春天肝旺,但食用死去的动物的肝脏, 便是“以死气入肝伤魂”。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也是同样的道理。

2
春天喝粥胜似补药

想要补脾胃,还有一味健脾祛湿的极品粥——“薏仁红豆粥”。

薏米,在《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它可以治湿痹、健脾益胃。

红豆,有明显的利水、消肿、健脾胃之功效,红色入心,因此它还能补心。

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甚至还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煮粥小技巧:薏米很硬,红豆也很硬,放进锅里熬粥,不易熬烂,这时可先在锅里加足够的水,烧开后熄火,让薏米和红豆焖半个小时;然后再开火,烧开后,在焖半个小时。

经络养生

雨水艾灸,调畅肝脏

春季是阳长阴消的开始,所以应该养阳。春天万物生发,肝气内应,养生之道在于以养肝为主,原则是:生而勿杀,以使志生。养神志以欣欣向荣。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意思是伤了肝气,就会降低适应夏天的能力。

由于春天人体容易肝气过旺,所以灸疗的原则是疏泄肝气,以免过旺之肝横逆犯胃,造成胃痛胃胀腹泻便秘等一系列肝脾不调的症状。

雨水时节,可以艾灸大椎穴、肾俞穴、肝俞穴、关元穴、期门穴、神阙穴,以达益气壮阳、培元固本,防治风寒,散发肝脏之热,疏肝理气之效。

若有湿气重的情况,我们常常选择的祛湿穴位是:命门穴、中脘穴、神阙穴、关元穴、足三里穴。可以起到祛湿寒、扶正祛邪的作用。

升阳可祛湿,湿祛则脾健

人体的湿气可以比喻为早晨的雾霾,人体的阳气可比喻为太阳,太阳照射,雾霾消散,体内的阳气升发即可消除体内湿气。生姜就是这样一味具有升阳功力的中药。有谚语道:“早吃姜,补药汤;午吃姜,痨病戕;晚吃姜,见阎王”。

这是因为早上是气血流注阳明胃经之时,此时吃生姜,可以宣发少阳、阳明经的阳气,促进消化,促进全身气机运动。正午时分心经的气血最盛,此时吃姜,会导致心火过旺、耗伤心血。夜晚人体应该养阴,收敛阳气,吃姜扰动人体阳气,使人兴奋,无法安睡,此外还会郁积内火,耗肺阴,伤肾水。

生姜食疗方


1
生姜茶

把生姜切成薄片,取10g左右放入沸水中浸泡10分钟后,加入蜂蜜调匀,制作成生姜茶,每天早上喝一杯。

2
含姜片

把姜洗净,切成薄薄的一片,每天早上含3片即可。

3
雪梨冰糖姜茶

取雪梨1个、生姜50g、冰糖80g、水600ml。雪梨洗净沥干水份后,去皮切片备用。姜洗净后,去皮切丝备用。取一砂锅,放入雪梨片、姜丝与冰糖后再加入水,煮约20分钟,即可饮用。

省酸增甘以疏肝健脾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日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天为肝木升发,肝气旺盛的季节,然肝气旺盛时若失于条达则更易郁滞,同时肝气太过则克己之所胜,横逆犯脾,则导致脾胃不运。因酸入肝,甘入脾,建议大家在雨水节气来临之后“食甘以养脾,省酸以抑肝,行气以疏肝”,在日常的饮食及调养上要酌情加减疏肝健脾之品,如山药、芋头、茯苓、甘蔗、白扁豆等可以健脾;陈皮、玫瑰花、白梅花、荷叶等可以行气疏肝。

疏肝健脾食疗方

1
花茶饮

洁净的菊花、玫瑰花、陈皮各5克,放入瓷杯。用滚开水冲泡,加盖后浸泡10分钟,不时代茶饮用。

2
陈皮山药小米粥

陈皮20g,鲜山药100g,小米50g,白糖15g。将陈皮洗净,切片备用,山药去皮,切片,与陈皮及淘洗干净的小米一同入锅,加适量水,用大火煮开,改用小火熬成稠粥,加入白糖即成。

3
砂仁鲫鱼汤

鲜鲫鱼150g,砂仁3g,陈皮6g,生姜、葱、精盐各适量。将鲜鲫鱼刮去鳞、鳃,剖腹去内脏,洗净,将砂仁放入鱼腹中,然后与陈皮共同放入沙锅内,加适量水,用大火烧开,放入生姜、葱、精盐,煮至汤浓味香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