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哲学教师的工人经历及思考——读[法]西蒙娜·薇依著《工厂日记》

 云蔚志读书 2024-03-05 发布于上海

这本书生动记述了20世纪初法国工人所遭受的折磨和压迫,而作者却是一位法国哲学家、政治思想家、社会活动家西蒙娜·薇依。通过亲自做一名普通工人的经历,她不仅记录下诸多工作细节,也写出了自己对工人命运的观察以及思考。

一、真正的调查

为了调查纱厂包身工的真相,夏衍混入工厂,亲身体验人间地狱,才完成了报告文学的名篇。同样的,西蒙娜也采取了类似的激进做法——亲自去当时的法国工厂,轮流做切割工、包装工和铣床工,参与了近一年的繁重劳作。正因为研究者亲历了工人的苦难,这样的调查才最有发言权,远非那种拿着二手文献所做的纸面研究可比。

(一)绝对的正义感

虽然西蒙娜是一位哲学老师,但她怀揣绝对的正义感,总是自视为最贫苦的人,没有权利得到任何东西。

西蒙娜把自己的教师津贴都献给矿工团结基金,每天仅靠微薄的失业救助金生活。她坚持以多种方式参与革命运动,除了经常拜访矿工,还为劳工运动著书立说。

最后,她觉得这样的实践经验还不够,就决定亲自去做一名工人了。

(二)做工人的体验

1. 辛苦

为了达成制定的生产目标,当时的工人必须像一部机器那样,封禁思考和感情,不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只要服从主管的命令,机械地快速重复操作就是了。

像作者就是这样,一整天都在操作机器,以每小时400件的速度一直工作到凌晨4点。即便如此,她还是被工头警告,如果每小时完成不了800件,就要遭到解雇。

老板对工钱的计算也极为荒诞,他们只给完成目标的工单计算工时,并且要扣除各项任务之间浪费的时间。而工厂内部司空见惯的官僚主义,也造成一些工作时间得不到计算……

最后,工人筋疲力尽,只得到每小时2法郎的报酬。

文章中的这些匪夷所思的做法,只是针对非技术性工作(尤其是女性的工作)而言。事实上,今天的一些技术性工作也逐渐趋于机械化,劳役化了,所以才有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机会和可能。

2. 麻木

只有到了周六下午和周日,作者才能喘口气,开始碎片化地思维。在这样苦役般的生活中,工人若要想不痛苦,首先是心理上不再痛苦,即不再去思考,更不要说反抗了。严苛的环境本身也会自动消除反抗的情绪,毕竟带着愤怒是做不好工作的,只会让自己受罚、挨饿。

因而,他们对自己的命运,除了悲伤就没有其他可能的感受了:

“每小时能赚4生丁的工钱,在这种失业萧条时期,对你来说还不够么?”

“老板总是有钱的。而工人们永远都必须手脚麻利,所以就没工作了……”(这句话真的很讽刺,越勤劳就越贫穷。)

除了放弃思考,工人在身体上也缺乏活力。在工作以外的时间,他们更愿意陷入半昏睡的状态。

3. 快乐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虽然历经工作中的高温、疲劳和疼痛,也多次得到善良工友们的热心帮助,感受到了吃自己辛苦得来面包的快乐。

这段经历深深地影响了作者,身体变得更加强壮,以至于革命同志在聚会上都认不出她来。

二、对工人命运的思考

(一)自身的重要性

当然,它给作者的更大影响在于对工人命运的思考上。

尽管工人像奴隶一样工作,丧失了个人的尊严以及思维能力。但是,作者仍在尽力保留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感。她坚信,人最终会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即要做到自我意识的觉醒。

(二)机器与人的关系

此时,工作开始细分,机器已经在大规模应用,任何物理概念都有对应的技术进行实现。

机器仿佛变得无所不能,甚至连人都要成为机器的一种。但在根本上,人相对机器仍然具有权威,是人驾驭机器,而非机器统治人。

(三)工人与工厂管理者

在给一位工厂管理者的信中,作者详细剖析了工人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1. 工人的屈辱与管理方的强势

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在恐惧和金钱的诱惑下,去适应工作中的连续性和快节奏,饱尝精神和肉体上的苦痛。

如果工人因为这份工作太难,工资太低,或加班太多,而勇敢地提高音量时,就会被粗暴地告知:“要么做,要么走。”所以,在很多时候,工人都会保持沉默、忍受、屈服。然而屈服也没用,通常他们还是会被开除。

2. 工人与管理者的力量变化

即使作者发现,当压力到达一定强度之后,工人就不会倾向于反抗,反而会导致彻底的屈服。但是,工厂管理者仍然担忧工人与自身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作者认为只有两件事可能改变这种关系:一是经济恢复繁荣,劳动力变得稀缺;二是革命运动。而这两件事在近期都不太可能发生。

3.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作者认为,资方和工会应该保持合作,采取各种方法来提高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她呼吁法国总工会与法国生产总联盟、政府需一起研究,如何加强工人的职业培训及失业人员的职业再教育。

这种培训不光是提高工人的劳动技能,更要让工人对自身工作和产品产生兴趣,绝不是再只靠金钱诱惑作为动力。作者提出,最好的方法或许是每周六组织家人参观企业,以增强工作的荣誉感和意义理解。此外,还应向工人介绍新技术和新工艺,并鼓励和奖励他们多提建议,参与公司涉及生产和管理的各项改革

作为一名哲学老师,作者还激发人的最高层次动机为出发点,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改革措施比如,完全废止计件工作,代之以按平均时薪计算的小时制工作;在不破坏秩序的前提下,给予工人最大自由的工作和报酬方式等等。

三、泰勒的研究

最后,作者以较大的篇幅分析了当时颇为流行的泰勒研究。

(一)“科学”的研究

1. 最佳工作法

泰勒提出的方法是用于改善工作效率的,具体做法是将每项工作分解为一些基本动作,再衡量和优化这些基本动作的时间。

显然,这种工作法看起来颇为合理,极具科学性。然而,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埃及的工头用鞭子逼迫工人生产;泰勒则打着科学的旗号,用办公室和实验室替代了鞭子。

泰勒忽视了工人体能的个体差异,认为每个人都能完成最大产量。这本身也极其荒谬,谈不上科学性。同时,采用这种方式来压榨工人,也是非常残酷的。

2. 泰勒方法的改进型

随着装配流水线的推广应用,技术型工作也被分解为一定数量重复的机械动作,非技术型熟练工取代了技术工人。这属于泰勒工作法的改进型。

从本质上看,流水线还是剥夺了工人选择生产方法、了解其工作的机会,并导致技术工人逐渐丢掉了他们原来的技能。

3. 泰勒研究的目的

泰勒的研究并不是为了进行合理的技术革新,而是为了控制工人,依靠越来越少的工人提升总产量。

同样是提高效率,技术革新可以在不给工人施加任何压力的情况下提高产量。比如在福特的流水线上,雇主发现除了延长工作时间,还有一个更好的方法剥削劳动力。

(二)反对泰勒工作法

1. 分化工人

从精神影响的角度看,泰勒的工作细分化无疑导致了工人技能的下降,也进一步孤立和分化了工人群体。他们因此成为一个个的原子,相互之间缺乏交流,只有竞争。

正是这一点使工人产生了孤独感,或许这也是现行工厂最突出的管理特点。

2. 对学者保持警惕

自泰勒以来,一个特殊的科学分支开始建立,即所谓的心理学,它帮助确认某项工作可能所需的最佳心理条件、测定疲劳程度等等。凭借心理学权威学者的观点,或者干脆直接收买他们,企业家就可以“”科学“”地证明他们没有伤害工人。

作者特别提示,心理学并不是完美的。工人们应对学者保持警惕,可以接受他们的建议,但必须通过自己去理解、吸收真正的科学知识。

3. 打破束缚

快乐属于自由的人。作中的单调和命令让人失去自由那些在工厂工作的人显然就不快乐。作者希望工人们能够打破这样的束缚,真正获得自由和快乐。她鲜明地指出:

对于人类而言,生存不是目的,它只是一切善——无论真假——的基础。

资产阶级天真地以为赚钱就是人们一生追求的目标。而把金钱作为欲望和努力的目标,并不能让人致富,只会激化工人的不满和愤怒。

作者强调,所有的技术和经济研究都必须以建立最佳工作条件为前提,不应加大劳动者的工作强度。泰勒工作法只要求最低等级的操作,追求最快的速度。像这种工作不能被改造,必须被淘汰!

虽然这本《工厂日记》距今已经近百年,作者曾指出的尖锐问题至今依然存在。掩卷之余,不禁令人叹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