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越军内部战史披露:1984年松毛岭战役为何惨败?有两个根本原因

 殘荷聽雨 2024-03-06 发布于北京

越军战史资料记载:1984年4月底,中国军队昆明军区第40师、第31师突然向河宣省渭川县、安明县边境地区发起进攻。渭川县的1509高地地区(老山地区)、安明县的1250高地地区(者阴山地区)相继失守。两个星期之后的5月15日,第40师的一个团在泸江以东发起新的攻势,占领了1030高地地区(八里河东山地区),在那里执行防御任务的越军313师266团损失了部分兵力。

在上述边境要点失守之后,越军一方面准备实施反击,恢复原有的防御态势;另一方面通过在洞穴或者高地设置据点来加强对相邻高地的控制。交战双方的阵地距离很近,有的可能只有几十米远。彼此之间每天都在进行炮击,越军也派出特工队越过边境实施侦察和袭扰。其中最突出的一次行动,是821特工团706营4连一个排对中国军队辛柏林雷达站的破袭。

为了夺回丢失的阵地,越军发起了“MB84”战役行动。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1984年7月12日,越军在渭川全线发起加强步兵师规模的反击。参战部队包括:第312师第141团进攻泸江以东1030高地(八里河东山)、1250高地(1175.4高地);第316师第174团进攻泸江西岸233高地(169号高地)和300-400高程(142号高地也就是李海欣高地地区);第356师第876团进攻772高地(662.6高地),第149团进攻685高地(634高地)。

这次反击是由第二军区副司令员兼河江前指司令员黎威密少将指挥的,副总参谋长黎玉贤中将和第二军区司令员武立中将亲自前往河江督战。越军将领对于此次反击过于自信,在战前动员时,特别提醒士兵多准备一些绳子,用来捆绑俘虏。然而,当进攻发起之后,所有参战部队都遭到猛烈的炮火打击,损失惨重。越军官方承认:“由于准备工作不周,对形势和情况的评估不准确,作战决心和战斗方式不恰当,部队仓促上阵,进攻失败,遭受重大损失”。

根据参加过攻打722高地的退役中校黄文秀介绍,近百门越军大口径火炮在半小时之内向722高地实施了密集轰击,但当越军打上山头时,中国军队已经撤离,而且躲避炮火的掩体也被越军大炮摧毁了,因此当中国军队实施反击的时候,越南军队没有藏身之地,因而在火力打击下伤亡很大。战斗结束之后,由于在1030高地遭受重大损失,第312师第141团被迫立即撤离战场,补充兵力恢复建制。

“MB84”战役反击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军队拥有强大的炮兵火力,而且他们掌握了越军的无线电通信密码,对越军的行动了如指掌,他们根据掌握的情报调整火力部署,将越军4个步兵团置于火力陷阱之中,造成越军数千人伤亡。

由于打了败仗,黎威密少将的河江前指司令员职务由阮友安少将接替。第316师和第312师从渭川前线撤离,返回后方补充兵力整顿部队。1984年11月,第31师(由陈必成指挥,隶属于第3军)到达渭川前线,与第313师、第356师的各一个团一起发起新一轮反击,夺回泸江以西的A6B高地(211高地)、400高地和685高地。

曾在奠边府战役期间担任团长、擅长攻坚战的阮友安少将采取了新的战法。这一次,越军没有出动团或者营规模的部队进行大规模攻击,而是主要使用精干的突击分队夺回每个高地。其中,对A6B高地的进攻和防守最为出色,给中国军队第67军第199师第595团造成了很大损失。

1985年12月2日,中国军队认为越南军队在上述反击中损失惨重,于是从三个方向发动了一次团级攻击:东面是帕汉地区(泸江以东,我方称之为爬额),中间是685高地(泸江西岸634高地地区);最重要的是西面,1509高地(即老山主峰)方向,他们试图控制1100高程(即968高地)地区,占领前哨山、无名山和1050高地(这里由第14军第3师第2团的部队防御)。中国军队在泸江西岸的攻势,其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占领整个清水河以北地区,但是他们的进攻没有达到目的。

点评:越军在1984年7月12日对老山地区的战役反攻中,遭遇了十年对华作战的最大失败,创造了其战史上单日伤亡的最高纪录(我军截获的越军无线电通信显示,其伤亡3000余人)。其在战史资料中总结的战役失败的两个根本原因符合史实:解放军炮兵火力强大,自己的无线电通信被解放军破译。

我军为了抗击越军大规模反扑,充分发挥了炮兵的决定性作用,发扬了处于压倒性的优势火力,组成了以16个师属以上炮兵营为骨干的多层次大纵深绵密火网。射击区域的划分为:师炮群打击800米以外,团炮群打击300-800米,团营属炮兵打击前沿前150-400米,从而使得我军炮兵可以在不同的距离上都能有效地打击越军。

第14军炮指在阵地前沿4公里范围内计划了3道拦阻线,第40师以师炮兵群、团炮兵群、团营属迫击炮设置了4道拦阻线。从凌晨3时到傍晚19时30分,我军炮兵在16个半小时的时间里,共消耗各种口径炮弹1261吨,以炽热的火海吞没了越军的人海。

我军通过无线电技术侦察手段,截获并破译了越军的各级往来电报,对敌情了然于胸。昆明军区司令部第三部(技术侦察部)实施了坚强有力的技术侦察情报保障。从1984年5月21日,截获越军总参谋部批准第二军区司令员武立对老山地区实施反扑的那一份电报开始,到7月上旬,截获并破译了越军的各级往来电报,早在6月中旬,提前近一个月的时间,就查明了第二军区“MB84”反攻战役的全盘计划。

举个例子:7月10日上午,即越军发起进攻之前两天,总参谋部作战部李力部长根据技侦提供的情报,与昆明军区黄德懋副司令员通电话,明确指示:越军大举反扑的征兆已经趋于明朗,请张(铚秀)司令员立即返回前指;把32师马上调到前面去;军委决定从外区调部队入滇参战。

“7.12”大捷,准确的情报保障是前提,强大的炮兵火力是关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