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篆刻】丁敬篆刻(六八)

 冬不拉拉 2024-03-06 发布于安徽

丁敬(1695—1765),钱塘县(今杭州)人。字敬身,号钝丁、砚林,别号龙泓山人、梅农、砚林外史等,又署无不敬斋。因其学识渊雅而又隐于市廛,后人亦称其为隐君。


从具体技法而言,丁敬篆刻在刀法上多种多样,有冲,有冲切结合,但主要是用切刀法,是一种笔笔钝拙而不光整的短刀碎切法,有时还辅之以披削和剜 ;在结字上不拘成法,为适合印面布局而大胆增损笔画,同时积极探索古文入印。西泠丁敬的出现,影响并造就了一批追随者,形成了古拙、朴茂、雄厚、生辣的群体风格,随着一个新高潮的到来,篆刻重心从黄山渐移向了浙江。西泠印派形成、发展,在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时期,称雄于印坛足足一百五十多年,彪炳印学史册。


中国传统篆刻艺术,是一处充满生机、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形式美的宝藏,有待我们去深入开采,深入研究。为此,我们开设“篆刻讲堂”栏目,与读者分享西泠名家篆刻及其章法等相关知识。



风格类型与刀法

丁敬篆刻自在而广博,印式多样,不拘一格,这也是其足以开宗立派的一个前提。先贤印家已对其作品做了印式解析分类。马国权《西泠八家的篆刻艺术》将其分为白四朱三计七类:拟汉铸白文印、拟汉凿白文印、拟秦汉玉印、尖笔白文古文印、拟朱文小玺、拟汉朱文印、拟元人朱文印。罗尗子《试论“西泠四家”的篆刻艺术》则分为白五朱五计十类:粗白文印、拟汉玉印、拟汉官印、拟汉私印、最具创造性和特色的白文大印、细圆朱文印、方角朱文印、方圆结合的细朱文印、仿古玺朱文印(宽边细文与细边细文)、细边粗朱文印。刘江先生更细,分丁敬篆刻为十二类,朱、白文各六类。分别是朱文印:方角朱文,细圆朱文,方圆结合的细朱文,细边粗文,粗边细文,仿宋、元、明人印式而稍加变化的;白文印:方转角细白文,圆角细白文,粗白文(其中又分圆转和方折两小类),不粗不细白文,仿汉凿印,仿古玺文字。

因为丁敬的篆刻用刀,主体上是短刀碎切,但对于不同印式,在具体的刀法处理上,仍有许多细微的差别,这里依刘江分类选不同印式的典型之作略加分析。

一、方角朱文


这类印,不只是线条转角处用绝对的方角,方峻刚硬,而且线条的端头往往斩钉截铁,线条的中段也刚健劲拔。其法,或出于汉阳文印,或汉砖、瓦当,当然也可能继承了朱简的方字方笔法,参考了汉阳文封泥。用刀无论出入,锋刃取势皆远。行刀常相错相接,体现出较强的节奏感。这类印神完气足,堪称浙派篆刻的标志性印式。
图片

茹古斋印

图片

西湖禅和

二、细圆朱文

朱文圆转线条,多用细碎切刀法。将一根线细分,类似数学中的微分法,切刀越是分得细碎,线条就越可能趋于光洁。但丁敬对线条的认识和创制,并不一味求平滑光润,所以用刀就有一定的长度和角度变化,甚至切中带转,使“见刀”,使流丽中见斑驳,见厚重、艰涩。

图片

岭上白云

图片

卢文韶图书印

三、方圆结合的细朱文

方圆结合,在圆转处需更多地用碎切之法,辅以披削;方折处冲切结合,痛快行刀。“砚林丙后之作”印方折圆转并用,落刀更狠,线条峭折生涩,残破处笔断意连。“南徐居士”印中,有多曲长弧线,方圆并用,对比也更强烈。

图片

砚林丙后之作

图片

南徐居士

四、细边粗文

“大宗”印,印文线条粗硬,线质如多股绞合而成的钢索麻绳,笔意弱而刀味强,用刀生涩粗拙。“东甫”,文边对比强烈,边阑若有若无,时有时无。章法上疏密有致,留白较多。

线条方圆结合,用刀较细腻,切中带冲、带转,行刀长短间施,力避简单重复。

图片

大宗

图片

东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