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茶圣陆羽是我的家乡人

 心然的原香 2024-03-06 发布于湖北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已出版散文集《故乡的女儿》。

天门的西湖让我惊艳。雨过天晴,春光暖意,就是苏子说的那样:水光潋滟晴方好。

之前,也读过一些关于陆羽的文章。但还是觉得,只有来到陆羽纪念馆,才是认真了解家乡的茶圣。

儿时,我不知道自己的家乡是茶圣故里。知道后,既感慨、又羞愧也或者无奈。我出生成长的那条小街,在天门的最东边,关于陆羽的古迹和传说,我没有听老师讲过,更没有听家长说过。且据我所看,一望无垠的大平原,既无生上者的烂石,也无生中者的栎壤。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奶奶说,快喝茶,其实是一杯白开水。

一个朋友,喜欢喝茶,喜欢陆羽的《茶经》,和他认识很多年,从来不敢告诉他,自己的老家就是陆羽的故乡。我怕告诉他了,他问起茶圣,知道我的家乡没有茶树,会匪夷所思,我无从解释。我怕告诉他了,他会误以为我一定会喝茶,至少会看茶,那会让我无地自容。

这种想法,其实是我了解不够心生的偏执。家乡有没有茶树,并不紧要。茶圣陆羽出生成长在湖北天门,这是无法撼动的地位。不过,现在的家乡,也种植茶树,出产茶叶,发扬陆羽博大精深的茶文化。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也就是733年的一个秋日早晨,竟陵西湖龙盖寺的僧人智积听到从湖边传来的雁叫声,仓惶而又凄厉,和往日大有不同。他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群大雁用羽翼护着一个快要冻僵的孩子。

孩子十分瘦弱,大约两岁,出过天花而致相貌丑陋,一看就是被遗弃。智积连忙把孩子抱进寺中,从此,龙盖寺就成了他的家。孩子稍大些后,智积为他算卦,取《易经》中的“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这段卦辞,为他取名陆羽,字鸿渐。

龙盖寺附近,有一口井。孩童时的陆羽每天去井里挑水为师傅和香客们煮茶。他还要放牛,一边放牛一边读佛经。思想渐渐有了些启蒙后,他开始厌倦寺庙刻板的生活,怀疑那些枯燥的经文。

十二三岁时,他说服师傅,离开寺庙,投身于一个戏班,参加演出,开始了江湖人生。因其貌不扬,又有口吃,只能演一些丑角。有一次,陆羽在复州乡村酬神的庆典上演戏,他演技出众,又很机智幽默,复州太守李齐物很欣赏。了解到陆羽的身世和处境后,太守答应资助他去火门山读书。火门山离竟陵二十多公里路,陆羽在那里师从一位姓邹的夫子,学习了五年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学成之后的陆羽,回到竟陵,认识了被贬谪到竟陵任司马的诗人崔国辅,并拜他为师。崔国辅在朝廷任职,官高学深,尤其擅长五言绝句,与当时的王之涣、王昌龄齐名。和陆羽结为忘年交后,两人唱和诗词,品味茶水。在这位崔老师的指导下,陆羽的学业进步很快,茶艺也上了一个台阶。

好像也是在这个时段,陆羽立下了志向,决心以“茶”为一生的事业。崔国辅很赞同,支持他外出考察茶事。一年,陆羽经洛阳、襄阳到峡江,在那里,他看见了高大的野生茶树,品尝了峡江的野生茶叶,对茶树的栽培、生长、品质等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写了很多笔记。这次的峡江之行,为他将来撰写《茶经》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后,陆羽离开竟陵,先是去了河南信阳,后又去了湖南、广东等地,最后来到浙江湖州。江南产茶,陆羽有了用武之地,服务于茶事的同时,不断精进自己的茶学。他不但对茶叶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对煮茶的水,他也细心研究。据传,他在那个时代就评定了天下二十处水泉的等级。

他仿佛为茶而生。在镇江的金山下,有人取江水和泉水混合后拿给陆羽泡茶,他竟然能分辨出水的上层是江水,下层是泉水。一时间,名声大噪。

陆羽善茶的消息传到德宗皇上的耳朵,他被邀请进宫为皇上煮茶讲茶。皇上倾慕他的才华,封他为太子文学、太常寺太祝,他都谢绝了。

陆羽在湖州生活的时间最长,有三十多年。他认识很多达官贵人,文人学士,还有佛门道人。其中的大诗人李冶,是一位女道士,陆羽多次拜访她,和她谈诗品茶,友情甚笃。甚至与两个日本遣唐使和韩国来的太子,也有过交集。

在此期间,颜真卿曾任湖州刺史,经常与陆羽、皎然等人于西南方向的杼山雅聚。颜真卿主编的《韵海镜源》一书,陆羽参与了编纂。书成之后,颜真卿在杼山为陆羽建造了一座亭子,名曰“三癸亭”。

在颜真卿和皎然的帮助下,陆羽建成了自己的“青塘别业”。有了这间居所,陆羽常常在山野里独行,采茶叶,觅佳泉,访茶人。也正是在这里,《茶经》问世。全书三卷十章,七千三百多字,从茶的起源、种植、制法、品类、烹煎、茶具、风俗、茶道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直到今天,依然称得上是一本关于茶叶的百科全书。

正是因为有《茶经》,天下人才知道,茶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国。正是因为《茶经》,我们才知道,喝的是茶,修的是心。

茶之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茶饮不仅仅是为待客,也或休闲。它是一门教化安静的艺术,以饮茶为载体,倡导君子礼仪,享受清寂之美。它是一门倡导简朴的文化,规范人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体悟生命真谛。

前面我说自己很羞愧,写到这里,想说的还有遗憾。知道《茶经》后,也买来读。但只是一读,并没有深入地学习。茶道、礼仪之类,离我很远很远。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心太粗糙了。

那天,去余长庭先生的博物馆看藏品,有一只修补过的碗,里面写着“茶碗”两个字,余老师说,这碗出自唐代,他猜测这字是陆羽亲笔所写。为什么呢?茶这种植物,唐代以前,统称“荼”类。陆羽写《茶经》,才有“茶”字面世。我很有兴趣,就追着余老师问碗的来历,他说是在破瓷片里发现的。洗干净后,当发现“茶碗”两个字时,他万分惊喜,后给人鉴定,说是唐代碗。余老师说,“茶”字是陆羽定下来的,做碗的人,肯定会找他写这字,才有意义。茶在山野之间,人在草木之间。很妙,陆羽改得好。

“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千年过去,“茶碗”两个字,依然很清晰,字形很优美。不管是不是陆羽所写,至少可说明,唐代的茶文化进入了百姓家庭。他写《茶经》,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广大的群众基础。他是当之无愧的“茶神”、“茶圣”。

陆羽到老,都没有回到家乡。对于师傅智积,他一直怀着深深的感恩之情。听闻师傅去世的消息,陆羽站在太湖边遥望家乡的方向,写了一首诗歌,表达对师傅的怀念,对故乡的眷爱。

“不羡黄金罍,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入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黄金罍的“罍”,读“雷”音,酒具的意思。

陆羽一生未娶,活到七十多岁。唐德宗贞元二十年,也就是804年,他离世,葬杼山。现今离“青塘别业”不远处,有两座陆羽的墓碑。哪个真哪个假,研究不清。

我的家乡人,把陆羽纪念馆和与陆羽相关的地方都设在西湖。也或者说,我的家乡人,以整座西湖,来承载陆羽在家乡的足迹。他的茶颜水色,在这一方天地里荡漾。他的冰清玉洁,在这粼粼波光里独好。

湖的对岸,是茶经楼,艺术感很强,湖边一座,湖水里一座。

茶经楼为唐代楼塔式建筑风格,共九层,楼高53.85米,建筑面积5308平方米。第一层为得神殿,讲述茶之起源、茶文化概况以及陆羽的生平。第二层为得趣殿,展示采茶、制茶和泡茶的全貌。第三层为得味殿,融入“绿红黄白青黑”六大茶系。第四层到第六层,主要展示天下名茶以及茶道的演变和发展。第七层为陆羽书画院,第八层为陆羽名人阁,第九层为藏经阁,收藏“茶经”各朝代版本。

不了解陆羽的生平事迹,只外在上看一眼茶经楼,它就只是一栋仿古建筑。当我在纪念馆里细细了解陆羽后,再看茶经楼,就知道,他所有的努力,所有的才华,全都浇铸在了这座楼里。楼在我眼里,无比神圣,无比厚重,仿佛看见的是他的一生,茶的万年。

站在楼顶往外看出去,顺着家乡一望无际的平原,我的眼神越过山峦、越过河流,看见了遥远的湖州。老年的陆羽,站在湖州的山光水色间,也一定是这样,眺望家乡的方向,感伤苍茫的身世,畅想中国茶的未来。

《故乡的女儿》是一本散文集,非常适合孩子阅读。既在孩子心里根植乡愁,也可作为写作文的素材。

全书分六个篇章:《日暮乡关何处是》、《拂水飘绵送行色》、《田园瓜蔬新米粥》、《回望更觉滋味长》、《一片冰心在玉壶》、《月挂青天是我心》,全九十三篇文字。

我用谈家常式的行文风格,说故乡的风俗、风景、风物、食物、人情、地理。其实也没有分开,每一篇描写物的文字里都有人,每一篇描写人的文字里都有景 ,而情,那更是必须的,旋流在我的每一个文字里。

谁不念儿时?谁不忆故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