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作者说】茶缘妙喜(有声版)

 食品与生活 2022-02-03


岁末时,近20年的好友、茶人“大茶”从湖州来与我茶叙,带来了有关湖州茶文化的期刊和文章。值此农历壬寅年开年之际,和大家聊聊与湖州有关的茶事。

湖州的大唐贡茶院

真正喜茶、研茶之人,都对江南古城湖州有特殊的情感,因为陆羽在这里写下了《茶经》,而唐朝也成了茶学史上的一个分水岭。一片叶子在时空里翻转,和人类彼此纠缠至今。

我有时会想,唐朝应该是个温暖的时期,因为国泰民安,人们便开始唱起歌、跳起舞、喝起茶,继而有了茶文化的繁荣昌盛,官员懂得如何制作、品鉴好茶,并从中择优推荐给皇上,从而出现了名茶、贡茶。

建立于战国时期的湖州,濒临太湖,是太湖沿岸一座因太湖而得名的城市。湖州有个县城叫“长兴县”,县里有座山叫“顾渚山”,在这座山脚下建造起了中国历史上首座茶叶加工工场,并成为唐代著名的贡茶院。

大唐贡茶院始建于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是督造紫笋茶的场所,有制茶建筑60多间,鼎盛时聘请了制茶工匠千余人、帮工3万多人,年产贡茶5000多千克。陆羽以及唐代很多诗人都为飘香的紫笋茶做诗题词,如张文规的《湖州贡焙新茶》:“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当年,每到春茶上市,顾渚山下便人山人海,锣鼓喧天,好不热闹。

大约在2004年我前往此地时,青青竹林后,四目所及之处,只是当年贡茶院的一些石碑等遗迹。2008年5月,大唐贡茶院全新面世,整个建筑顺山势而建,气势恢宏。记得前两年陪同几位国外友人前往,正是初冬时节的傍晚,雨色濛濛,游人稀少,偌大的茶院里听得风吹竹叶、鸟雀叽喳。眺望远方时,有种错身千年前的时光感。

湖州催生陆羽《茶经》

回望唐朝,安史之乱后,有心入世的陆羽却因世道毁于战乱,一路南下,他时常独行于旷野,时常嚎啕大哭,当他行至湖州,便寄居在杼山妙喜寺,后又结缘于苕溪畔。杼山在妙西境内,妙西又称“妙喜”,地处湖州市吴兴区西南。陆羽为写《茶经》,追寻好茶,就要看此茶生长在何处。顾渚山东临太湖,西倚天目,三面环山,且属低山丘陵,坡度平缓,植被丰富,土层厚,有机质含量高,非常适宜茶树生长。茶树从砾石堆里长出来,扎根在肥沃的冲积土中。气候上,秋、冬有天然屏障挡住寒意瑟瑟的西北风,春、夏则可借助太湖水体湿度,将温和、湿润的潮湿空气乘着东南风飘进紫笋茶区。

在茶林间,我想象着陆羽穿梭在顾渚山,尽见优质茶树,顿生激动,于是记录下“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叶卷上,叶舒次……”乱石嵯峨的山路,间有竹林和山草兰,如此生长出来的茶树,自带一份竹兰之雅气。

实践出真知。陆羽在湖州时,跑遍了好山、好水、好茶林,于是,催生出了《茶经》,开创了茶文化的先河,也使湖州成为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湖州的杼山、顾渚山和莫干山是最具代表性的茶文化名山。写这三座山的茶文,有明人凌濛初的《游杼山赋》、明人游士任的《登顾渚山记》和清人吴康候的《莫干山记》。

大茶曾推荐我看过一部他参与的纪录片《霞幕北飞》,其中清晰地展现了杼山之霞幕山的风景、历史,还有茶禅之关系,而这一切都缘起于陆羽。前两年大茶带我去杼山,看30多年前村民老王在山脚下自发修建的陆羽墓,简朴但充满了虔诚的气息。山脚下当年的妙喜寺已经毁于战火,不复存在,然而当年妙喜寺主持皎然禅师和陆羽的那些动人故事,却在村民之间口口相传,不能忘怀。

一位隐士、一位诗僧,因着一杯茶的缘分,在妙喜寺相逢,在山水之间惺惺相惜、互相欣赏,成了让世人津津乐道的一对忘年交。我们现在说的“茶道”一词,便首见于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据载,他还写过《茶诀》,可惜已经佚失。所幸,皎然还有不少茶诗传世。

湖州民间“三道茶”

湖州的茶文化深入百姓家,民间有以“三道茶”待客的习俗。头道茶是风枵茶,又叫“糯米锅糍”,是用糯米锅巴加白糖制成的一款甜糯松脆的“甜茶”,寓意甜甜蜜蜜;第二道茶是防风茶,又叫“熏豆茶”,是用熏豆、胡萝卜丝、白芝麻、枸杞子等泡上绿茶,成就一款风味独特的咸茶,寓意“和和美美”;第三道茶是清茶,就是纯粹的用当地的名茶冲泡,如长兴紫笋茶、德清莫干黄芽、安吉白茶以及吴兴三癸雨芽之类,寓意“四季常青”。每款清茶都有独特的风味,呈现着地域的风土。

《禅茶一味》 金钦安 作

金钦安 当代书画艺术名人,竹刻、篆刻家,擅画山水,兼花鸟。

此画特为本篇创作

关于湖州的茶事一篇短文写不尽,就如同这个美丽宁静的江南城市,处处都是耐人寻味的风土人情故事,空气里流淌着悠然的传统文化。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美食小吃和文房笔墨小店相邻,山水之间的城市生活,真的是个适合居住的美好家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