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拍了一些内膜细胞的图片,用这篇文章做个简单的汇编总结。 1.增殖期子宫内膜细胞:出现双轮廓结构,典型改变大多发生在增殖中期(月经周期的6-10天)。外围为内膜腺上皮细胞,中间为内膜间质细胞。内膜腺上皮细胞大多圆形,与正常中层鳞状细胞核等大,这个阶段的内膜腺上皮细胞一般核仁不明显,核染色较深。内膜间质细胞为梭形,看不到胞浆,在细胞团中间区域紧密聚集,由于立体感强,看不清楚其细微结构。 这只“蜗牛”,就是一团双轮廓的子宫内膜细胞。像吗?容易记住了吧。 双轮廓的子宫内膜细胞团一般较大,腺上皮的胞浆稍微丰富点,细胞团中间常见炎性细胞的浸润。 依然是双轮廓的子宫内膜细胞团,或许是脱落下来后滞留时间过久,细胞团开始崩解,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腺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的间隙很大很空旷。 图中细胞团周围那些淡染核的为内膜腺上皮细胞,中间深染,梭形,没有胞浆的为内膜间质细胞。也正以为有两种细胞的对比,可以和HSIL鉴别。 这个图是一团HSIL,细胞也呈现为梭形,胞浆稀少。如何与内膜细胞团像鉴别,没有三维立体结构是显而易见的鉴别点,但是跟上图那个也扁平的内膜细胞团鉴别,在于不具备内膜腺上皮与间质细胞两种成分,且HSIL细胞的核染色质有更加清晰的粗颗粒感。 这些都是增殖期的子宫内膜细胞团,大小会有差别,但是具备的共同特征就是:腺上皮胞浆少,没有分泌空泡,不见核仁,间质细胞常居中,增殖中期的时候最明显,呈现双轮廓结构而清晰可见。 2.分泌期子宫内膜细胞团:排卵以后,子宫内膜腺体改变明显,呈现分泌期的形态学特点。腺体假复层消失,核下空泡出现(月经周期第17天最明显),核卵圆形,染色较淡,有时候呈现透亮感,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是出现明显的核仁。间质此时水肿,间质细胞也因此变得比较肥大,染色较增殖期变淡。 分泌期的子宫内膜细胞团出现胞浆内空泡,核圆形,见到小核仁。 大团的也是分泌期子宫内膜细胞,核仁若隐若现,但是相对丰富的胞浆,染色质更加细腻的核,可以和增殖期的内膜细胞团相鉴别。 红色箭头所示为分泌期的子宫内膜细胞团,黄色箭头所示的为颈管腺细胞团。两者的结构特点可以一眼鉴别:内膜细胞团具有更强的三维立体结构,细胞之间拥挤,没有界限,细胞团边缘呈现花边样外观;颈管腺细胞团可见蜂窝状结构,靠左边的边缘也还有刷装缘的残留。 分泌期的子宫内膜细胞,不如增殖期的常见,临床上对于月经周期第12天以后获得的样本中出现正常的子宫内膜细胞,无论形态学改变如何,都会重视,要排查内膜可能存在的病变。 3.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一般很少单独出现,单个散在的时候更是无法去识别。成片的内膜间质细胞大多为表浅间质细胞,目前认为可能来源于骨髓的组织细胞,而非真正来源于间叶组织的间质细胞。 低倍镜下,上方一团为内膜细胞,下面一团排列疏松,放大以后可见是一片内膜间质细胞。与组织细胞有些类似,胞浆淡染,核圆形或者豆形,偏位。其中夹杂一些深染小圆形或者梭形的深层间质细胞。单独出现的内膜间质细胞,尤其要和HSIL鉴别,要点在于不具备HSIL那样粗糙的核染色质,此外背景通常也不支持,内膜间质细胞的背景干净。 偶尔能获取到一些间质水肿状态下的间质细胞,梭形,淡染的核,不见核仁,缺少胞浆。想到了间质细胞的可能,也就不会为是不是高级别而纠结了。当然,这种杂乱没有结构的细胞团,我们也不会去怀疑腺细胞病变的。 总结:内膜细胞如果我们认识了,就会不经意间与她来一次美丽的邂逅,去欣赏她的美丽;如果我们不认识,那么每一次的不期而遇,都会带来无尽的烦恼。 |
|
来自: 微信用户sm4n7u > 《女性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