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族为何缺了载歌载舞?

 写乎 2024-03-07 发布于四川

作者:刘宏宇

网上有个搞笑段子,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五个喝完酒都载歌载舞,唯独大汉族喝完酒就知道在那儿聊闲天、吹大牛……

作为大汉族的纯牌儿一分子,无声苦笑之余,倒是略许感觉到了欣慰——我们这个严肃认真了太久太久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终于有了点儿自嘲的幽默感啦!

不过,见闻过上述网络段子的很多人,还真未必会跟笔者似的感到欣慰,保不齐还会不大高兴,就像我们大汉族由来已久的那样。殊不知,缺失了载歌载舞,从文化的角度细论,未见得就是多大缺失,倒反而貌似无意地映射出了些先进性——别说跟其他五十五个民族相比,就是在世界民族之林当中,也可谓先进的那种先进性。

(一)载歌载舞的最本源

载歌载舞,喝了酒之后的载歌载舞,除去极少数八杆子打不着的个例,可以认为,对世界现存几乎所有民族而言,其最本源,都是崇拜的表达。

先说舞或称舞蹈——在追溯到最源头的人类文明历史中,肢体动作的舞,略早于需要语言内容去填充的歌唱,早到还没有完备的语言的时候。那时的舞,是尚待开蒙、面对海量未知的早期人类向崇拜对象表达敬畏的方式,是膜拜崇拜对象时的辅助动作——即便全身心敬畏,也恐怕内心所想、所向,难以让崇拜对象尽知,故而要配合上一些肢体语言,再进一步,肢体语言的同时,配以没有复杂逻辑含义的简单音节的吟唱,构成有声有色,寄予求问和期许,是很严肃、很庄重的表达。

随着今天来看谓为漫长的进步、发展(时长以千年计),先民们不仅将崇拜对象从自然体抽象成了象征图腾乃至更抽象的不确象的巫鬼,原始的大自然崇拜跃升为神明崇拜,群体式的膜拜仪式专利成了由地位崇高的神职人员(僧侣)主持的祭祀,相关的肢体动作也就是舞,更加丰富、生动的同时,也烙印了彪炳族群性格的定势,古老的吟唱也填充了由日益成熟的语言为体现的较复杂的逻辑内涵,吟唱成了歌唱、吟诵;而作为先驱的古老的舞和吟唱,经世俗化演变,构成祭祀活动的补充和外围,被近乎天然地赋予了两项使命——对于祭祀的完善和祝愿、庆贺,和——今天看来似有几分不可思议的——求偶。

所谓对于祭祀的完善和祝愿、庆贺,是人们对抽象化的崇拜对象愈发表达尊崇和敬畏的象征式行为、活动。这种行为、活动,随着生产能力的增进,日趋世俗化,通常配套享用劳作成果的内容;而对于绝大多数民族而言,在这样特殊的情形下所享用的劳作成果,代表性地归于了耕种、采集的果实(包括粮食和水果)的精华的、被先民认为经历神力式超自然干涉而其实是有机化学演变的产物——酒。于是,就有了歌舞中饮酒的文化现象,经长期演变,就成了今天还能领略到的酒后载歌载舞。

跟崇拜对象的演进同步甚或还稍许超前地,人们认识到,族群的生存与发展,极大依赖人口的有效增长;而人口有效增长的最重要途径(其实是唯一途径),则是宽泛而频繁的两性结合。不止是两性结合,还要宽泛而频仍。

即:在原始自然的基础上,扩大两性结合的适应范围也就是相关现代式表述中的所谓扩大通婚半径,以促进族群的扩大和相邻族群的人际交融(那时候即便对于基因多样性有朦胧的意识,也还完全不能构成行为指导,故而两性结合的在宽泛意图上的意识指向,肯定更关切到人际而不是基因),同时促进或说鼓励建立在宽泛基础上的两性结合的频度。

于是,目标导向地,旨在加剧两性的广义相互认知、相互吸引的文化活动,就有了产生和发展的机会,歌唱和舞蹈,就在逐渐共同起来的祭祀的外围活动过程中,被附带了凸显性征、表达性吸引的内容。

简单归纳,不怕挂一漏万地说,歌舞的本质起源,主要两方面:敬神,和,求偶。甚至都可以武断地讲,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族源式的载歌载舞,无论在历史的后来以至于今天,呈现怎样的状态,其根本的渊源,都无外乎敬神和求偶。

(二)周王朝带来的重大历史变迁

大约在距今三千二百年到三千年间,也就是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九世纪间,偶然中蕴含必然地,古老华夏大地的西陲,即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偏西地方及与之相连的甘肃省小部分区域,名叫西岐的农业部族,凭着传统农业部族的坚忍顽强,借助从地处中心(今河南省全境及与之相接的河北、山西、山东、安徽、湖北省的一些地方)的强大奴隶制帝国商学习到的文化、技术,创造性地蕴育出不同于贯通商帝国及其政治军事辐射范围内绝大多数区域所推行、尊崇的巫鬼文化的德文化。

并且睿智、有力地抓住可以用微妙形容的某一个历史性机遇的瞬间,以一场其实相当侥幸的、很不彻底的军事胜利,给深陷巫鬼文化、制度性走向衰败的商帝国,压上了最后一根稻草,成就了在全人类文明史中可谓绝无仅有的以弱小击溃强大,以质朴的农业生产方式侵染、占据,以至于取代原始工商业的历史特例,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周代商——自名为周实现国家化的西岐,在这片古老大地上,于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建立起了全新的德治政权。

起于微末、温善勤劳、崇尚农耕、笃信德治的周王朝,出于巩固自身政治胜利的需要,无奈而又天才地构建出以人文影响而非武力制约为基础的封建制国家联盟政体,开创性地彰显敬天保民的治政宗旨,以最高统治集团(天子家)及其象征性代表人物(天子)作为与比巫鬼更崇高也更抽象的、更适于农业部族的崇拜对象天进行对接的唯一途径,向下推行人主的德治,即所谓天子以德示天下、保子民,从而形成天子敬天,示范天下,而天下效天子之德以治的统治逻辑。

在这样的统治逻辑之下,崇拜对象被高度抽象成了天,其跟万民之间,隔了个活生生世袭罔替的世俗化代言人天子;于是,对于崇拜对象的祭祀,从权利到义务地,都成了天子和天子家的专利。

同步,崇拜对象在人间的代言人天子,以上天的名义,向世俗社会示范并推行基于父系血缘的宗法制,从而在规范社会基本秩序的同时,明确为世俗社会界定出并行的两条崇拜线路——天子或说君,和,基于宗法制的祖宗。

由于典型纯农业底色的严肃有余而奔放不足的族群性格和以意识形态为最重要媒介的统治理念以及相对松散的国家联盟的政治格局,周王朝严格而细致地对社会活动做了全面规范,并以法令的形式贯行,其中一个非常凸显的主页,就是将祭祀愈发崇高化,摒弃了伴随巫鬼文化的歌舞,代之以严肃庄重的黄钟大吕和高度程式化、专门化的执行流程,并将其等比例粘贴于世俗的祭奠祖宗即祭祖活动。

想连带地,由于起于微末的节约基因和对被其推翻、酗酒成风的商帝国覆亡教训的汲取,周王朝对酿酒(用粮食)和饮酒,都有较为严苛的限制性规范,其中被后世最为熟知的一条,就是日落后不得饮酒。在中早期(西周)的某些时段,聚众饮酒(不管什么时间段)和醉酒,会受到最重可达褫夺爵位、收回封地甚至处死程度的严厉惩罚!

所以,随着周王朝统治的巩固和深远影响,与祭祀相关的歌舞、饮酒,几乎消失。

同期,由于宗法制度的普遍贯行和早在西岐时代就由于生产需要和族群管理需要而谓为领先地趋于完善的婚姻制度,也取代了相对原始、奔放的求偶文化,人们更乐于并善于以诗文留存、传颂的方式,更抽象、更含蓄、更唯美地表达两性关系,恣意挥发的情歌,隽记成文字、落于简牍,成了千古传颂的情诗。

(三)大融合的汉民族的融及其包容性

周王朝时,还没有汉族的概念;对应而言,狭义地,可将周王朝化内区域的主体民族,称为周族;广义而言,也可将其政治、文化的辐射范围内的所有归化的部族,通称为他们多少带着寻根觅源意图而自我认作正统的华夏族。至于汉族,作为一个特有民族的存在,是很后来的事了,最多也不过距今两千年。

汉族,世俗大致地认为,可以说是起源于汉人,即汉朝人。汉朝,是在周王朝产生后八百多年的才有的王朝。与周不同的是,她不仅是一个政体上更趋于大一统的类封建或说后封建制的完整的农耕大国,而且与周之间,相隔了长达五个半世纪的分裂战乱(春秋战国)和依靠武力实现大一统政体、留下很可以参照的经验与教训、只运转了十几年就过载自耗而亡的承上启下的王朝——秦。

所谓秦制周礼,说的就是继往开来的汉王朝的治政总纲领,即:在制度上,更参照年代更近、经验教训都更具参照性的秦帝国,而在人文和社会规范方面,更倾向于继承、发扬遗留丰富得多的周王朝。

汉王朝的制度,严格来讲,已经脱离了周王朝推行的传统意义上的封建,却相当虔诚(说不上完备)地秉承了周王朝的人文性格;隔了八百年多年,其主体族群,基本已经忘了更久远且被主流意识形态摒弃、禁忌的载歌载舞,更毋论饮着酒载歌载舞,而更习惯或说乐于周遗存下来的严肃而愈显崇高的敬天文化和祭祖习俗。

不过,随着文化的掘进和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汉王朝在继承周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了雅俗共赏的乐府,并借助更先进的笔墨纸张等实物载体,构成愈加丰富的文化成果;差不多同步地,由于跟相邻化外族群(少数民族)特别是以匈奴为最典型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争执、融和、再争执、再融和的历史性共生,一定程度上引进了载歌载舞、欢饮为乐的文化;只不过,其古老的对于祭祀的完善和祝愿、庆贺和求偶的内涵,抽象化、象征化了许多,并因而更趋于纯艺术,部分被纳入,成为乐府的组成部分,更多的还是随着国家运势的变迁而沉入历史长河。

虽然吸取并说不上丰富,乐府也某种程度上具有贵族专属性而流传不是极普遍,但毕竟,外族的歌舞,还是被因为大一统而很具向心力的汉王朝,吸纳成了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王朝的绵延,汉融合了相当数量的弱小少数族群,也归并了一度强大的匈奴等游牧民族的部分人口,形成了在这片土地上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当世及稍后被称汉人的他们,无论从生物学概念上讲还是从文化方面论,其基因,都已是古老华夏族的拓展性延续;到正式定义出汉民族的近古时(明朝),过去了一千大几百年,经历了数次民族大融合,汉民族,已经成为具有高度包容性和融和力的更系于文化而非血统的庞大族群,兼收并蓄所融和的诸多民族的文化瑰宝的同时,也用自身从遥远古代传袭而来的严肃的敬祖文化,深刻影响着这片古老大地。

及至近代,在相关现代概念的框架下,正式以中国为名、以汉民族为最主体的我们的国家,以比任何过往都更包容的姿态,热情拥抱、有力团结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新老少数民族,百花齐放地展现出中华大家庭兄弟姐妹众多民族各自的风采。

那些同在一片土上的众多少数民族,各自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其中大多数,并没经历汉民族那样漫长而复杂的演变与融和,还都不同程度保持着由古老的祭祀文化和求偶文化演进而来的饮酒载歌载舞习俗,各具千秋、异彩纷呈,就如同大家庭——兄弟姐妹有的喜欢蹦蹦跳跳、活跃奔放,有的比较好静,喜欢坐而论道,各有各的好,相聚都是美妙!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