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气重,百病生,这三步祛湿法,坚持下去

 空谷幽兰80 2024-03-07 发布于广东

文/sherad

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许多人对于身体“湿气重”一词并不陌生,然而,关于湿气的来源大家仍存在一些误解,甚至有人说喝水多了就产生湿气。

今天跟大家聊聊“湿气”的来源和调理办法。

首先,我纠正一个误解:喝水并不会直接导致体内湿气的产生。事实上,喝足够的水对于维持体内津液的平衡至关重要。津液是身体中的正常液体,它能够帮助身体正常运作,并减少湿气的形成。

那么,湿气究竟从何而来呢?

湿气的产生有两个途径:外源性和内源性

外源性湿气主要来自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如潮湿的居住环境、工作的环境等。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人体容易受到湿邪的侵袭,从而产生湿气。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如洗头后不及时吹干,也会导致湿气进入体内。

内源性湿气则与我们的饮食习惯和脏腑功能有关。不当的饮食习惯,如过度食用甜食、油腻食物,会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进而产生湿气。而脏腑功能失调,如脾虚、肝郁等,也会导致湿气的内生。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与脾胃的关系尤为密切,因为脾胃在中医理论中负责运化水湿。当脾胃功能受损,水湿内停,就会形成湿气。

《内经》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人体正气不足时,湿气可以通过外界环境进入人体,受到外界湿邪的侵袭。因此,提升正气是预防湿气的重要手段。

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如何预防和祛湿呢?

1. 中药内服:参苓白术散(中成药)

组成:白扁豆、白术、茯苓、甘草、桔梗、莲子、人参、砂仁、山药、薏苡仁

作用:补脾胃,益肺气,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其中人参补气,健脾养胃。白术、茯苓燥湿健脾。山药、薏苡仁、扁豆健脾化湿。砂仁芳香化湿,和胃降逆。桔梗宣肺养肺。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渗湿止泻之效。

(图文白术)

2. 提升正气:良好睡眠和运动

首先,睡好子午觉

子时:晚上11点~凌晨1点

午时:上午11点~下午1点

简单来说,“子午觉”就是在每天的子时(23:00~1:00)和午时(11:00~13:00)这两个时段内入睡,原则“子时大睡,午时小憩”。

其次,多做运动

八段锦是一种传统的健身方法,对于提高正气有很大的帮助,这里我就给大家仔细讲解,后面我专门出一期如何打八段锦的教程。

通过适当的运动、良好的睡眠和减少压力,提升身体的整体抵抗力,防止湿邪侵袭。

3,穴位养生-健脾祛湿

基本上每一期我都和你们分享穴位,尤其是晚上下了班后,与其在床上躺着刷视频,不如动起来穴位养生,只要坚持,就会看到结果。

阴陵泉:健脾祛湿第一穴

位置:阴陵泉穴,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间凹陷处。

通过上述方法,来预防和调理湿气,维护身体的健康和平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重身体的细微变化,及时调整生活方式,以符合中医所倡导的“治未病”理念。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