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醴陵先农坛:毛泽东农民革命思想的重要探索地株洲日报记者 李支国 李军 通讯员/李景兰 陆杏聪

 桔子州头 2024-03-08 发布于湖南

编者按 百年党史,烛照未来。株洲,是一片红色沃土,是毛泽东、朱德等领导创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湘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探索地,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今年是,党中央在全国部署开展党史教育。为充分挖掘株洲丰富宝贵的红色历史资源,展现党的发展历程中的株洲元素、株洲故事、株洲力量、株洲贡献。即日起,株洲日报社与市委党史研究室联手推出“百年潮 株洲红”主题系列报道,以党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以红色精神起航新征程,鼓舞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次报道,株洲日报社组织全媒体团队现场采访,精心制作文字、图片、视频等融媒体报道,报、网、端、微、屏等联动展示,掌上株洲、株洲新闻网等新媒体平台同步推出,敬请关注。

【名片】

醴陵先农坛,位于醴陵东正街,又名神农殿,始建于清光绪31年(1905年)。这栋建筑为砖木石结构,由台阶、前厅、回廊、正殿、侧室和庭院组成,有房屋12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醴陵县委和醴陵县农民协会设立于此。

1927年1月,毛泽东来醴陵考察农民运动,在先农坛多次召开农运调查会,并在此食宿5天,掌握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后来写下了著名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先后在中共湖南区委机关报《战士》周报、汉口《民国日报》和《湖南民报》等连载。当时的中共领导人瞿秋白对该《报告》激赏不已,他不仅助推赶印了单行本,而且在撰写的序言里推荐:“中国的革命者个个都应当读一读毛泽东这本书。”当年5月27日和6月12日,共产国际执委会机关刊物《共产国际》先后以俄文、英文翻译发表了该《报告》。这是毛泽东第一篇被介绍到国外的文章。彼时的共产国际执委会主席布哈林,称赞该《报告》“文字精练,耐人寻味”。

【寻访】

94年前的“90后”新春走基层,探寻中国革命的真理

94年前的1月27日,正值隆冬腊月,农历春节将至。一辆邮政火车从长沙出发,开进了醴陵阳三石火车站,中共醴陵地执委书记罗学瓒与县农民协会委员长孙筱山等人早早在此等候,准备迎接一位重要的客人。但是,当车站里所有的乘客都走了,他们也没等到要接的人。

就在这时,一位身材高大、身着蓝布长衫、带湘潭口音的青年,径直来到了先农坛。他便是罗学瓒他们要接的客人——时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毛泽东。

罗学瓒等人闻讯后折回。在先农坛会面时,毛泽东说:“大家工作都很忙,用不着欢迎我,我是专门来考察农运的,还要找你们。”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倍感亲切。

1926年,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的北伐革命胜利进军,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但国民党右派和封建地主豪绅诋毁和污蔑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土匪行为”。农民运动到底是“糟得很”,还是“好得很”?带着这个问题,毛泽东到湖南农村进行实地考察。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毛泽东实地考察了湘潭、湘乡、衡山、醴陵和长沙五县。32天,700公里,一把雨伞、一个行囊,34岁的毛泽东行走在湖湘大地。

“毛泽东选择来醴陵考察,有着多重历史与现实原因。一方面,醴陵是当时全省农民运动搞得最好的县份之一。另一方面,当时中共醴陵地执委书记罗学瓒与毛泽东是湖南省立第一师范的同学,又是湘潭同乡,便于了解真实情况和研究新的问题。”市委党史研究室专家王启才说。

先农坛大门右侧,是毛泽东所住的房间:老式木床,长方形的黑色书桌,还原布置的旧式家具简单而质朴。“这里本是罗学瓒住的,毛泽东一来,他就让给了老乡'毛委员’暂住。”醴陵市博物馆馆员肖邦祥说,到达先农坛的当天晚上,毛泽东就在这里召开了第一个汇报会,会开到深夜才结束。

踏着朱红楼梯步上正殿二楼,长条凳整齐排列,柱上挂着马灯。1月28日晚,毛泽东在此召开了全县农运干部调查会,倾听基层农运干部诉说实情与心声。一天之后,县城东门文庙坪一万多人集会,毛泽东作了题为《北伐战争后的形势与农民运动的任务和方法》的长篇演讲。

在先农坛,毛泽东一住就是5天。除夕至大年初二,他冒着鹅毛大雪,撑着一把油布雨伞,在孙筱山陪同下,步行来到当时醴陵南一区东富寺、北二区龙凤庵、渌口,开调查会、实地考察、听取基层农运干部及会员的报告。每到一处,毛泽东口问手记,耳闻目睹了许多“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情况。

1927年2月12日,毛泽东在武昌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用大量确凿的事实,力证农民运动“好得很”。他更加肯定了农民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说明农民问题是决定中国革命全局的问题,必须放手发动农民、组织和依靠农民,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梳理了湖南农民协会干的14件大事,巧的是,其中提到或引用的醴陵事例也多达14处。王启才认为,毛泽东醴陵考察之行,为形成报告里的一些精辟论述、重要观点,提供了诸多一手资料与思想养分。毛泽东考察醴陵农民运动,将当时株洲地区的工农运动推向新阶段,也给株洲地区后来的农运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株洲农运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农坛里感悟历史,青云桥连美好未来

先农坛的登记簿上,记录着游客的参观情况。春节期间,这里每天开门,游客天天不断。人们到先农坛感悟历史,也见证着东正街的巨变。

86岁的陈目金,家就在东正街上。他回忆,年幼时,这条街狭窄,街边房屋低矮,居民大多靠“卖劳力”维生。从小,就听父辈讲过毛主席到先农坛考察的故事。如今,他家庭和美、衣食无忧。“这样的幸福生活,祖父和父亲那一辈根本不敢想,我从心底里对党感恩。”陈老动情地说。

先农坛对面,是一排红色老砖房,房主大多已经迁走。文庙社区党委书记周春芳介绍,东正街是醴陵城区最早的街道之一,居民大多已走出老街,过上更加富足美好的生活,而这条老街也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醴陵市规划的“瓷城古韵 一江两岸”项目,将东正街纳入沿江风光带建设范围。已经建成使用的青云桥,连通渌江两岸,是醴陵市民出行休闲的好去处。“天气晴好的傍晚,每天都人挤人,热闹得很。”周春芳说。通过老旧小区改造等,文庙社区14个老旧小区旧貌换新颜,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青云桥连接着新旧城区,更折射着醴陵腾飞的姿态。2020年,醴陵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50亿元,经济综合发展和基本竞争力实现“双进位”,分别名列全国百强县第45位、第64位。红色热土上的醴陵儿女,正奋发着干事创业的炽热激情。

【感悟】

农民是农村革命与现代化的根本所在

94年前,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不是一次简单的考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坚持实事求是地为中国革命“寻根”。中国共产党组织发动农民运动,归根到底,就是唤醒中国广大农民的生产力、战斗力和创造力。这是当时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

今天的中国,由全面脱贫向乡村振兴过渡。广泛发动农民,紧紧依靠农民,激活、释放中国农民的生产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仍是做好“三农”工作、建设农村现代化的根本要义所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