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循天园 2024-03-08 发布于广西

柴胡疏肝散出自《医学统旨》,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多见肝郁气滞证。肝气郁滞,肝胃不和,肝气横逆,乘脾犯胃则发为吐酸;忧思恼怒则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不通则发为胃脘痛;肝失条达,气血瘀滞,络脉失和则致胁痛。虽病名及临床表现不同,但其病机均为肝郁气滞证,皆可运用柴胡疏肝散随证加减治疗。

反流性食管炎

叶某,男,34岁,2023年8月3日就诊。主诉:反酸5年余。1年前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刻下:反酸、嗳气,咽部有异物感,情绪压力大,易发口腔溃疡,口中有异味,胃纳尚可,夜寐易醒,二便通调,舌质暗红,舌尖有点刺,舌苔薄腻,脉弦滑。

诊断:吐酸(肝胃不和,肝气横逆乘脾犯胃)。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醋香附、姜半夏、旋覆花各9g,炒当归、炒白芍、陈皮、炒白术、炒枳壳、秫米、厚朴各12g,茯苓、龙骨、牡蛎、煅瓦楞子各20g,炙甘草6g。7剂,日1剂,水煎服。

8月11日二诊:反酸、嗳气明显减轻,夜寐转安,舌质淡红,舌尖有点刺,舌苔薄腻,脉弦滑。

守上方去炒枳壳,加白及9g。后随证治之,症状明显减轻。

2023年8月28日复查胃十二指肠镜,未见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出现的炎症性病变,内镜下可见食管溃疡及糜烂等表现。反流性食管炎临床表现可分为典型症状、非典型症状和消化道外症状。典型症状为胃灼热、反流;非典型症状为胸痛、上腹部疼痛、恶心、反胃;消化道外症状包括口腔、咽喉部、肺及其他部位(如脑、心)的症状。反流性食管炎属中医“吐酸”病范畴。从病位上看,本病病位在贲门与食管,《难经集注》将食管、贲门称为“胃之系”,而《医贯》言:“咽系柔空,下接胃本,为饮食之路。”故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位应归属于“六腑之胃”。《素问·至真要大论》曰:“酸者肝木之味也,由火盛制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为酸也。”说明吐酸与肝气有关,基本病机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此案患者反酸5年余,情绪压力大时加重,说明肝气郁结,脾胃升降失司。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炒枳壳、香附理气和胃,姜半夏、旋覆花降逆和胃,陈皮、厚朴、秫米化湿和胃,炒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炒当归活血行气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煅瓦楞子制酸和胃止痛,龙骨、牡蛎重镇安神,白及收湿敛疮生肌。

糜烂性胃炎

储某,女,51岁,2023年7月17日初诊。主诉:胃脘胀痛半年余。胃十二指肠镜提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刻下:胃脘胀痛,情志不畅,嗳气频频,神疲乏力,胃纳尚可,夜寐尚安,大便黏腻,小便通调,舌质淡暗,舌苔水滑,舌苔白腻,脉弦细滑。

诊断:胃脘痛(肝郁脾虚夹湿)。

治法:疏肝健脾,理气化湿。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川芎、姜半夏、旋覆花各9g,陈皮、炒枳壳、炒白芍、秫米12g,香附、木香各10g,芡实15g,厚朴、石菖蒲、茯苓各20g,白及6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饭后温服。

7月25日二诊:胃脘胀痛、神疲乏力好转,情志较前舒畅,大便转实,小便通调,舌质暗红,苔薄白腻,脉细滑。

守上方去芡实,加醋延胡索10g。后随证加减继续治疗1个月,症状基本消失。

 糜烂性胃炎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胃脘胀满、食欲不振、胃脘痛等,现代医学多用抑酸、抗菌、保护胃黏膜等药物治疗,部分患者疗效甚微,症状存在反复。糜烂性胃炎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上皮受损,内镜下表现为缺损或凹陷,中心伴有糜烂,糜烂深度在1mm以内,多发生于胃窦部。此患者症见上腹胀痛,此症状属中医“胃脘痛”范畴。《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云:“胃痛,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为刚脏,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若忧思恼怒,则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胃失和降,气机不通,不通则痛。方中柴胡、芍药、川芎、香附疏肝解郁,陈皮、枳壳、厚朴、木香理气和中,方中合半夏秫米汤,姜半夏、秫米化痰和胃,石菖蒲、茯苓化湿和胃,芡实健脾止泻,旋覆花降逆和胃,白及收湿敛疮生肌,醋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

胆囊结石

叶某,女,81岁,2023年8月17日初诊。主诉:右侧胁肋部隐痛5年。2023年7月30日上腹部B超提示胆囊结石0.7cm×0.8cm、胆汁淤积。刻下:右胁隐痛,情绪激动,易怒,心中烦闷,口黏甜腻,口咸、口酸,胃脘胀满,胃纳欠佳,夜寐易醒,二便通调,舌质暗紫,舌苔薄腻,舌面有瘀斑,舌底络瘀,脉弦滑。

诊断:胁痛(气滞血瘀)。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9g,川芎、醋香附、郁金、醋延胡索、梅花各10g,陈皮、炒枳壳、炒白芍、佩兰、矮地茶各12g,丹参15g,龙骨、牡蛎各30g。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饭后温服。

8月25日二诊:右胁隐痛明显好转,情绪较前舒畅,口黏甜腻,口咸、口酸,脘部胀满减轻,胃纳转佳,夜寐易醒,二便通调,舌质淡暗,舌苔薄腻,舌面有瘀斑,舌底络瘀,脉象弦滑。

守原方去炒枳壳,加淮小麦20g、红枣9g、炙甘草6g。后随证治之3个月余,右胁隐痛未发,情志改善。

 “胁痛”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书中明确指出了本病主要与肝胆病变相关。《素问·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严氏济生方·胁痛评治》认为胁痛的病因主要是由情志不遂所致,“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忧,致伤肝脏。肝脏既伤,积气攻注,攻于左,则左胁痛;攻于右,则右胁痛;移逆两胁,则两胁俱痛。”本案患者表现为胁痛、胃脘胀满、情志不畅、舌质暗紫、脉弦滑,其病机为肝失条达,气血瘀滞,络脉失和,方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治以疏肝理气,活血止痛。方中柴胡、枳壳、香附疏肝理气、解郁止痛,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川芎、郁金活血行气、通络止痛,梅花疏肝和胃,陈皮、佩兰理气化湿,矮地茶、丹参活血化瘀,龙骨、牡蛎镇静安神。若症见悲伤欲哭,不能自主,心中烦乱,夜寐不安,加用淮小麦、甘草、大枣,取《金匮要略》中甘麦大枣汤之义以养心安神、和中缓急。(黄湘颖  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