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博物院&郑州博物馆:高强度有氧、非常规拍摄、客串保洁员,只为看你们的青铜器!

 睫毛上的风尘 2024-03-08 发布于北京

Image

去北京不爬长城,只要钱包没瘪你依然是好汉;但去郑州不看青铜器,那真是亏大了!

坐拥多座文博场馆的郑州,可谓文博爱好者的福地。其中,河南博物院和郑州博物馆两大巨头东西并立,展陈文物以三代器物为主,堪称先秦青铜艺术的宝库!

郑州博物馆之我见

与郑州博物馆结缘,是因为两次临展。一次是坑爹的《大河文明》,展品怎么看都像是凑的。路遇逛展的汉服妹子,抱怨大老远跑一趟就看了些二三等文物。

Image

博物馆结合琮和璧的特征

另一次是《玉出中原》,这是国内首次集中展示南阳黄山制玉遗址的考古成果。这一发现不但破解了中原地区玉料来源之谜,更刷新了对古国时代王权社会复杂性的认知,为探索中华文明起源提供了重要考古学支撑。

Image

独山玉制成的玉钺

由于展品以陶器、玉器为主,我用两个半小时看完展览。为了赶火车,该馆的核心常设展览创世王都》只能匆匆一瞥。

Image

主题墙的气势还有提升空间(图源:网络)

一个博物馆的布展水平,就体现在常设展厅。这次春节来访,终于有时间一探究竟。

先说郑州博物馆的展厅布局。该馆平面为椭圆形,大厅两侧和南侧圆弧设置了若干展厅,基本布局中规中矩。

Image

除一层外,其他三层北侧圆弧均设计为开放式展厅。如果是传统的方形建筑,这就成了毫无纵深和意趣的“一字长蛇阵”;但弧形的平面结构,可以用来布置小型半封闭空间,在保持展陈逻辑的同时提高了展厅的层次感。

Image

一个展柜就是一处半封闭空间,很好隔绝了人流

为了有效分散人群,每个展柜之间均有隔墙,形成了彼此独立的空间。与外围的通道构成了“支流-干流”的关系,如果你不想看了,可以随着人群沿“干流”前进,也不会影响看展的人;如果你想看某个展柜,就脱离“干流”进入某个“支流”,同样不会妨碍路过的人。这也是几次去郑州博物馆都不觉得挤的主要原因。

Image

这里地势空旷,是放风筝的好去处

至于不挤的次要原因,大概是。。。这里比较偏僻吧。之前过来门外还有卖小吃的三轮,这次春节过来都消失了。如果不是自驾过来,你基本得饿着离开。此外,馆内喝水是个问题,有售卖咖啡的休息区,但饮水机我似乎一直没找到。

再说布展形式。我发现不论是常设展厅还是临时展厅,其展柜高度对小朋友非常友好,学龄前儿童也可以平视展品。在有的博物馆,常听到孩子说“我看不到”,首先打击的就是孩子对文物的好奇心。

Image

仍以这个展柜为例,幼童都能轻松平视展品

可惜很多事情出发点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往往向其他方向狂奔。展柜低,意味着大孩子和成年人需要蹲下才能看到器物全貌,尤其是那些没有盖子或者盖面无纹饰的器物,重点全在器身。于是,“八仙过海”的景象就在这里上演了:

1、大多数参观者行“低头”礼走过展柜,尴尬之中略显肃穆;

2、一部分参观者在“低头-抬头”间横跳,因为还要看墙上的图板;

3、我这种少数派根据器材情况,要么频频“鞠躬”——单反腰平取景,光学防抖加持;要么狂做“蹲起”——看展方一日,有氧八小时;

4、小孩手扶玻璃与展品零距离,但手上油渍或其他痕迹会直接挡住展品,影响其他人观看。

自己累点无所谓,谁让你好这一口呢。但最后一种情况,有时候很影响人的情绪。大部分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问题在于家长的教育。如果不是实在影响拍摄,我也懒得说。毕竟你是专程过来看展,人家或许只是闲逛。巨婴的破坏力很大,会误事。

Image

在青岛目击不肯涉水而被困在礁石上的巨婴

部分成年人动不动手扶玻璃做深思或可爱状,是很油腻的看展行为。但他们和前述部分家长往往视脸皮于无物,保安也懒得管。最后受罪的就是保洁大姐和文博爱好者,得频繁擦玻璃。

有个展柜,保洁大姐过来擦玻璃,我退后等待时一个略显年轻的男子过来一把摁在玻璃上,眼睛不知在看哪里。大姐没说什么,马上回身等他抬起手又擦一遍。男子翻着白眼,悻悻离去。这种情况不普遍,但也不少见。

博物馆最常见的光线暗、看不清,在这里换了一种呈现方式。郑州博物馆的展柜射灯,均沿展品中线布置,光从正上方打下来。这就导致器物的正面,也就是最想呈现给观者的部分总有一个昏暗甚至全黑的“领口”;如果是靠边的器物,甚至有一半正面处于阴影之中。

Image

口沿不甚外飘的陶器受光还比较均匀

商人酷爱的觚、爵、斝等青铜酒器均为上大下小的器型,口沿的阴影严重遮蔽器身——这里又是纹饰的主要分布区域,于是成了这种打光方式的最大受害者。

Image

Image

商代青铜器成了阴影重灾区

为了拍清楚暗部,如果把光圈开大,景深就小了,圆形的器物就会出现只能看清中央部分纹饰的情况。如果把快门放慢,景深是保住了,考验个人“硬功夫”的时候到了。低矮的展柜、光滑的玻璃,有时很难找到支撑位置。

手持毫无抖功能的松下小微单,我只能依靠呼吸调节+麒麟臂。耽误的不只是时间。

Image

如果有一天我进入玛格南,定要该馆一面锦旗

相机再好,也只是对眼睛的拙劣模拟,暗部看清了意味着亮部可能已经过曝。就看拍摄者的目的是什么了。我一般是“保纹饰,不保器物”,整体过曝、缺个角,都无所谓。

Image

以质取胜

创世王都》的展品征集范围,并非狭义的郑州市,而是涵盖郑州下辖的6区、5市、1县,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到战国时代。每个重要遗址均选择一部分文物参展,数量不多但有代表性。你可以把这里当做一本描述黄河南岸早期文明史的辞海,顺着这些线索,寻找有关书籍、论文、遗址和分布在河南、北京等地的有关文物。

河南博物院之我见

河南博物院,我久仰大名。却一直没机会深入“腹地”。远游安阳、偃师等地后,终于借《礼合中国》之机得窥其一二。而后又数次游历,感触颇多。

论建筑面积,河南博物院不算大。1~3层每层四个常设展厅的设置,更降低了展陈使用面积。建筑面积相当的山西博物院,采用一层两个展厅的设计,使用面积增加不少;缺点是朝代划分不如河南博物院清晰。

Image

河南博物院一层展厅布局

展厅小本不是问题。但河南博物院太有名了,以至于不论哪天,只要是第一时段去都得排队。大家进入展馆后,会快速填满所有展厅。尤其是位于一层、荟萃三代青铜器精华的四个展厅,更是“重灾区”。如果晏子来过河南博物院,“比肩继踵”就轮不到在楚国用了。

Image

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

人多了,彼此挤着、磕碰着都是小事,中国人的优秀品质就是不怕人多嘛。但与此同时,玻璃也会脏得特别快。开馆后一小时,是看展的黄金时间,往后玻璃就不行了。有的印痕明显是鼻涕之类的。如今正值呼吸道传染病高发时节,家长如果发现孩子感冒了,哪怕从最自私的角度讲也应该待在家里,而不是到公共场合给家人增加风险、给大家添堵。

Image

云纹铜禁等热门展品持续被人包围

如前所述,郑州博物馆的保洁大姐出动频率很高,玻璃不会长时间脏着。但我在河南博物院,鲜见有人擦玻璃。其他参观者更没义务擦,大家就这样将就着。

Image

青铜神兽照片来之不易,此时展柜玻璃已遍布污渍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去年到上海博物馆,人也多但玻璃就没这么夸张;还有很多文博爱好者会自带布子或纸巾擦。

Image

艺术气息有了,纪实属性完了

后来去中国考古博物馆,才发现世上还有如此官僚的地方:一天只擦两次玻璃,你拍照离得近了会有人来管,但小孩乱跑乱叫没人管。河南博物院比这种,还是强不少。

河南博物院的展柜也很低,同样方便小朋友观看。但你别光顾着这一件事啊,幽暗的照明什么时候能改一改呢?或者把照度调整一下,不要有的柜子如暗夜深邃,有的柜子如日头当午。

Image

为了隐去人群,只能拉低亮度

一路风尘看展归来。整理照,已经基本忘了器物的原始亮度或者色彩。我现在会有意识拍一张“正常曝光”的标准照,或者用手机拍一张“全家福”,以备校准

好在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当我走到第二展厅出口时,左手边两个展柜的照明就大不一样:器物被灯光均匀照亮,而且这几件的纹饰保存状态都非常好。由于知名度低且紧邻出口,这里没什么人,如果不是非要看妇好的器物完全可以在此静静欣赏一番

Image

很舒服的照度

另外,四层的《中原楚国青铜艺术》专题展厅的照明也不错。相当一部分展柜的亮度适中,很适合拍摄。玻璃的问题,依然严峻。

Image

这个照明就很赞

一层除了常设展厅,还有一个面积很大的临时展厅。夹在东侧两个常设展厅之间,要不是为了看《礼合中国》还真不知道这处所在。

可能就是因为太低调,春节过去补拍照片也不见人潮涌动,与其他展厅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山西的“大宝贝”——龙形铜觥在此享受独立展柜,也少见人们为它停留,可能是宣传不到位吧。

Image

晚商方国的精品——龙形铜觥

临展的“灯下黑”问题较常设展有所缓解。但由于展品众多,我这“蹲起”做的有点频繁。第一次去没太注意这个问题,第三天返程时大腿正面疼到迈不开步,一步一挪走完郑州商城遗址。

Image

唯有面食抚人心

最后说吃喝的问题,毕竟这是革命的本钱。河南博物院内的饮水机很好找,就在洗手间外面。大门正对的经七路上,有很多饭馆,总有一家适合你。

几个瞬间

除了与人斗、与地斗、与天斗,看展也有很多温柔时刻。

Image

小双桥遗址的铜建筑构件位于角落,人稍多一点就很拥挤。我只能左一张右一张抓空拍摄。正低头整理照片,左后方传来一个声音“你这相机什么型号”。扭头一看,是个小女孩端着单反。“你也喜欢摄影啊?”我含混着回应,拍了一张退后让她进去。再回头找,她已到右边墙根,静静的待着。我赶紧卡住位置,把她引到展柜前。

想到我刚开始看展,也是遇到人就等着。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你多么想看这个器物,等待是一种修养,但也要学会主动出击。

Image

铜酒器展柜前,一家三口从右向左自我背后过去,讨论爵、斝的用途。图板上的信息显然难以回答孩子的疑问,我就大致说了一下学界目前的分析。孩子父亲也参与进来,讨论一番。

这样的互动并不占用多少时间。不但能帮助别人,也能启发自己,找到观察器物的新视角。

Image

纹饰华丽的“祖辛”铜卣

第二展厅出口处,遇到一个身材高大的哥们儿,朗声称赞器物纹饰之精美。我们讨论着器物状态和拍摄技巧,给我即将结束了省博之旅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这种发自内心的情绪表达已许久不见。更多时候,耳边充斥着故作娇嗔的惊叹和油腻满满的点评。什么时候我们能好好说话,精神文明就真的进步了。

面向未来

行文至此,看到殷墟博物馆新馆即将开放的消息,不由得想安慰河南博物院两句。比起你们的展厅小和“灯下黑”,殷墟博物馆旧馆的逼仄和古墓派照明才叫人恨的牙痒痒。

看到安阳融媒发布的新馆内景,照明应该有了很大改善,展品布置也不再拥挤。展品数量更是以前的四倍!

期待着在安阳,在商文明焕发新生的地方,我们能汲取力量、拥抱文博的春天!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